国际科技合作十年:中英科技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陈富韬。本报驻英国记者 刘海英摄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提升,中英间的科技合作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近日,就新世纪中英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等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科技处公使衔参赞陈富韬。
官方引导,机制推动合作逐渐深入
中英两国间的科技合作始于1978年11月签订的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和议定书。此后30多年,两国间的科技合作既有丰硕成果,也有深刻反思。而进入到21世纪,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中英科技合作也迈入了一个新阶段。
陈富韬指出,在过去10年,作为两国政府间开展科技合作的高层交流对话机制,两年一次的中英科技合作联委会会议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着两国合作不断向前发展。通过该机制,两国科技部门领导定期就各自科技政策、创新战略和国际合作战略进行交流,就双方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的执行情况及重点合作领域进行沟通和调整。在最近一次联委会,即2011年6月在北京举办的第6届联委会上,中英双方对科技创新合作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予以了充分肯定,并明确了中英科研和创新合作的优先领域,包括前沿学科、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环境、人口健康、食品安全、应用科学、空间科学和创新与政策交流。
2012年4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一次会议期间,作为交流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中英双方在科技合作方面也有了新的意向,中国科技部与英国商业、创新与技能部签署了《关于促进中英创新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希望共同推动中英两国企业及创新组织开展合作,通过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并在双方确定的创新政策领域和共同感兴趣的关键领域分享创新政策和实践。
陈富韬称,中英间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定期交流机制,成为了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石,为中英国际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在这一基础上的中英科技合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尤其是过去几年,中英间一系列重大科技合作计划和项目的确立和执行,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双边科技合作的步伐:
2007年11月,两国启动了中英创新计划(ICUK),作为中英两国间首个大型科技合作计划,有效地推动了中英大学间科技成果商业化研究与实践。
2008年4月,中英科学桥计划启动,随着该计划的成功展开,参与该计划的两国高校和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拓展。
2009年3月,两国启动中国明天计划,意在促进中英两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相互了解,共同合作技术创新,该计划于2011年4月成功落幕。
2009年9月,两国相关部门签署干细胞领域研究框架合作协议,在中国筹建一个新的干细胞研究基地,中英两国合作研究实体化进程迈出了重要一步。
2011年6月,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签署合作协议,进行研究人员的交流,并考虑在中国建立联合研究中心。
2012年1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英国研究理事会宣布将设立智能电网和干细胞科研合作项目……
民间踊跃,非官方合作发展态势良好
陈富韬告诉记者,在中英官方的科技合作不断深入开展的形势下,两国非官方学术交流和合作也呈现出活跃态势,双方许多科研机构、大学或企业都建立了长期的学术合作或定期交流关系。许多英国大学都把与中国的科技合作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它们在与中国相关机构的合作中,通过人员培养、技术交流等方式,鼓励年轻学子科技创业,有效带动了中英民间科技交流,推动了中英间的技术转移进程。而一些重大合作项目的确立,也成为民间科技合作的典范。
2011年5月,中国复旦大学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合作建设的“复旦——丁铎尔中心”宣布成立,这是该中心首次在亚洲设立分中心;2011年6月,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与英国科技设施理事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中国首次有公益机构介入科技引进及推广领域;2012年3月,英国牛津大学Isis科技创新公司宣布将在江苏常州设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这是英国大学院所所属技术转移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合资公司……
陈富韬表示,中英两国的民间科技合作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希望未来不仅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参与其中,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参与进来,成为中英科技合作重要的来源,成为科技合作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资金投入者。
未来发展,前景光明但路远且长
回顾10年来的中英合作历程,陈富韬指出,10年前,中国处于一个“求别人”的地位,主动提出各种合作诉求;而如今,英国的研究机构以及企业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的愿望则越来越强烈。陈富韬说,他近几年走访了近50所英国大学和研究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对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与交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一方面固然有金融危机导致英国经济不景气的原因,但更多是因我国的科研水平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已逐渐成为一个科研大国,使得西方国家开始真正地将中国看作是一个科技合作伙伴。
对于目前中英科技合作发展的整体情况,陈富韬总结称,在科学合作层面,两国间的合作开展得很好;而在技术合作层面上,中英合作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他称,要建立中英科技合作战略性伙伴关系,未来需要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这应成为未来中英科技合作的发展方向;而要做好跨国、跨境产学研合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则是改变我们自身的观念。
陈富韬指出,如今的国际技术合作中,参与企业要想创新发展,就要瞄准早期技术,将合作目标瞄向研发阶段,如果将目标放在终端产品上,想要获得价廉利高并能即刻投产赚钱的技术,这样的想法已不合时宜。“开放性的自主创新,更应体现在产品或技术最终成果的所有权上,而不是研发人的国籍所属等方面,”陈富韬说,“把全世界的创新资源都当作自己可以利用的资源,才可能利用国际科技合作来发展自己的科技和经济。”
今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签订协议,联合建立AVIC结构设计与制造中心,这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在英国合作建立的第三所研发中心;同月,中化集团也与英国利兹大学签署合作研究协议,合同金额达300万英镑。“这仅是一个开始,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能够转变观念,意识到国际创新资源的宝贵,投入到跨国跨境产学研合作中来。”陈富韬说。
陈富韬指出,跨国产学研合作是复杂工程,涉及多个参与方,而目前中国还缺少专业的服务机构。为弥补这种缺位,近年来中国驻英国使馆科技处进行了诸多尝试,希望通过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推动中英技术转移合作的开展,成为中英技术合作的桥梁,成为点燃中英创新合作的第一根火柴。近几年,科技处每年都会向国内提供200余项英国的创新技术,其中不少技术引起了国内企业的关注。
“中英科技合作的前景是光明的,而如何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将之推动向前,则需要两国共同努力,一边实践,一边总结。”陈富韬说。(记者 刘海英)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