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古都文化之汉赋与长安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汉赋长安 2012-08-14 15:53:10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体渊源于先秦时代,直至汉代,赋终于成为了一代文学之正宗。被称之为 “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4.汉赋与长安 

    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是一种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文学样式,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体渊源于先秦时代,直至汉代,赋终于成为了一代文学之正宗。被称之为 “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汉武帝时期,在文、景之治所创造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基础上,对内经营,对外开拓,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统一安定,国力空前强大。汉帝国以伟大的气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时,长于抒情的《诗经》,长于言幽怨之情的《楚辞》,在精神和气魄上,很难与这种时代相适应。而铺张扬厉、体制宏伟的煌煌大赋,则是最适于表现这种时代特点的文学样式。

汉赋尤其是散体大赋的作者们,多生活在都城长安,聚集在汉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他们接触的是宫廷苑林,从事的是游观羽猎。既没有周、秦时代民间歌手在生活底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深切体会,也缺乏建安时代三曹七子们在动乱中,对“风衰俗怨”的独到观察。这也是汉赋中的大量作品都与长安有着密切关系的原因之一,或者写作于长安,或者直接描述和反映了当时长安地区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面貌。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是对长安全景式的描绘,全方位地展现出长安壮丽的出川气象,美丽的郊原景物,雄伟的城市布局。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描绘了长安城郊的苑囿陂池之盛。扬雄的《甘泉赋》描绘了长安城内外宫廷建筑的巍峨,《羽猎赋》反映了天子的游猎盛举和猎余兴致。还有大量的赋作,反映了长安城中的社会生活、文体活动,等等。

作为一代帝都,汉长安是空前的;作为“一代之文学”,汉赋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大汉雄风,激发了汉人空前的宇宙观念和时空意识,催生出“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汉赋。汉赋“控天引地,错综古今”“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现出长安繁盛形貌。

可以说长安孕育了汉赋,汉赋再现了长安。

古都文化古今”“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多层面、全方位地展现出长安繁盛形貌。

可以说长安孕育了汉赋,汉赋再现了长安。

5.唐诗与长安

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不衰。一唐代诗人,怀着极大的热情,驰骋才情,发抒灵性,或记述都市的繁华,或描摹山川的壮美,或抒发满腔的豪情,或感慨世事的变迁,留下了名篇佳作数万首。“长相思,在长安”。作为唐代帝都的长安,留下了诗人们的足迹,也与唐诗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安是周、秦、汉、隋的故都所在,历史遗留下来的故迹随处可见,足以引发长安诗人的嗟叹咏歌。唐都长安可说是“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山川的雄伟壮丽,长安的城阙宫殿、楼台亭阁、池苑林园、佛寺道观,街市、酒肆、人物、习俗、音乐、舞蹈、技艺,这一切都是诗人们无尽的素材。

唐代诗人众多,据《唐诗大辞典》粗略统计,约有3800余人。其实唐代诗人究竟有多少,恐怕是无法统计出来的。唐人之于诗 “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山林韦布,以及乎方外异人、闾阎女子,莫不愿学焉。”

唐代诗歌的数量也极为丰富。唐诗的写作和欣赏在兰时就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化的精神行为和精神现象了。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对于唐人来说,是“不写诗,无以言”。唐人的诗材,取自社会生活,取自A人心灵,取自自然风物,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田园、山水、农事、边塞、登临、行役、人伦、有益、闺意、爱情、悼亡……这些前代诗人没有表现过的或仅仅零星表现过的题材,在唐人笔下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唐代大一统的局面,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为诗人提供了遍历祖国山水的机会。唐人不论何时何地、无论何事何物皆有诗,诗成为他们表情达意,人际交往最好、最普遍的工具,唐诗的创作真正社会化、生活化了。

唐都长安也是唐代诗坛的中心。诗歌创作的风气和时尚,在这个中心生成,同时又由这个中心辐射向全国。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的唐代诗人都到过长安,凡是到过长安的诗人,都写有与长安相关的诗。
 
    6.八水绕长安 

    “八水绕长安”一说源于西汉,司马相如在其《上林赋》中写道: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后来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佳话。“八水”指西安周围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泸河、灞河。

渭河绕西安之北,流经西安市境141.5公里。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流经甘肃、陕西,沿途纳入180大小支流,于潼关注入黄河,全长 818公里,是黄河的最大支流。 灞河绕西安之东。发源于秦岭,注入渭河,长107 八水绕长安示意图公里。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改名为灞河。唐在此设驿站,亲友出行多送到这里,折柳相送亦成习俗,因沿河岸遍植柳树,春天柳絮纷飞如雪,“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

沪河绕西安之东。发源于秦岭终南山,是灞河的主要支流,长66.4公里。是灞河的一级支流。古都文化 沣河绕西安之西。发源于秦岭北侧喂子坪,长81.9公里,注入渭河。据载,大禹曾经治理过沣河,西周的丰、镐二京就建在沣河东西两岸。秦咸阳、汉长安城也位于沣河、渭河交汇处,汉唐时的昆明池也是引沣河水形成的。

潏河绕西安之南。发源于秦岭北麓甘花峪,是由大峪河、小屿河、太乙河汇流而成潏河,长67.2公里,与滈河汇合后称交河向西注入沣河。

漓河绕西安之南。发源于长安区耍钱场,流经石砭峪水库。全长46.4公里,是濡河的最大支流。

涝河古称潦水,绕西安之西。东涝河发源于静峪垴,西涝河发源于秦岭梁,两河交汇后北流,经咸阳流入渭河。涝河长86公里,流域面积665平方公里。

泾河绕西安之北。发源于宁夏六盘山南,流经宁夏、甘肃、陕西,于高陵县泾渭堡以下汇人渭河,全长455公里,流经西安长度为8.5公里。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