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事业成就斐然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自1999年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我国在此后10余年中先后发射了9艘飞船和1个空间实验室,各次任务均取得成功。神舟九号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为正在研制建设的载人空间站及其运营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神一到神九,载人航天技术跨越发展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天地往返载人运输系统。”神舟九号飞船成功返回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袁洁对媒体表示。
10多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大步前行,连续取得一系列成功,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之路。
1999年11月20日凌晨6时30分,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成功发射,在太空中飞行21个小时后,于次日凌晨3时41分成功着陆。
这次试验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就,成功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3年多,我国先后完成神舟二号、三号、四号飞船的飞行任务。在为载人飞行奠定基础的同时,还大量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空间环境探测及对地观测等方面的研究。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由长二F火箭托举升空。这次任务中,人们牢牢记住了“杨利伟”这个名字。首位中国航天员造访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的愿望,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新的里程碑。
此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更是连创佳绩。在神舟六号任务中,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遨游115个多小时,实现了我国首次“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神舟七号任务中,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翟志刚身穿我国自主研发的“飞天”号舱外航天服在太空亮相,成为中国“太空漫步”第一人。
2011年,我国载人航天舞台上,上演的不再是神舟飞船的“独角戏”。9月29日,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入轨。一个月后,神舟八号腾空而起,向它追去。11月3日凌晨1时36分,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牵手”,完成了我国首次空间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这次万众瞩目的“双人舞”,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从管理到人才,载人航天事业动力十足
中国载人航天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初。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之后,时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的钱学森提出,中国要搞载人航天。1971年4月,国家提出了首个载人航天项目——“曙光一号”飞船。然而受综合国力、工业基础等方面制约,该项目最终被搁置。
随后20多年间,我国空间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掌握了各种应用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回收能力,为开展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打下了基石。
1992年9月21日,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提出了“1998年在技术上取得突破、1999年争取飞船上天”的奋斗目标。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技术起点颇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工程院院士王永志介绍,前苏联的东方号、上升号,美国的水星号、双子星号等早期飞船,都采用返回舱+推进舱的两舱设计。随着飞船飞行任务的日益复杂,这样的结构已不能满足航天员对活动空间的需求,也不能满足航天员对特殊疾病的预测,以及心肺功能、前庭功能对航天飞行的适应。而神舟飞船直接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的三舱设计,增加的轨道舱是航天员在太空里的生活舱和工作舱,返回地面之前将其分离,则可以减小座舱尺寸。
神舟飞船还拥有世界已有近地轨道飞船中最大的座舱,并直接针对3人乘坐而设计。舱段间的电、气、液路连接与分离技术等技术方面,也比东方号、水星号更为复杂。
在电源方面,它采用了太阳电池阵为主的电源方案,较东方号、水星号的电源系统技术有很大进步。此外,神舟飞船采用升力式返回再入的返回方式,由GNC分系统进行再入过程中的升力控制,比国外的弹道式再入返回方式更先进,可大大提高飞船返回着陆点的精度,降低再入过载峰值,减轻航天员返回地面时承受过载的痛苦。
轨道舱留轨利用是神舟飞船另一特点——当飞船返回舱回到地面后,轨道舱仍然在轨飞行,进行约半年的空间科学试验。与其他国家将分离后的轨道舱废弃的做法相比,这不但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空间科学研究及应用的效率。
前苏联、美国在正式载人飞行之前,都通过搭载猴子、狗或猩猩进行过多次试验,检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而我国则是用模拟人进行太空轨道飞行试验,通过监测装置,获取了更科学、更合理的数据。在神舟三号、四号飞船上均搭载了由仿真技术做成的模拟人,可以模拟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时的脉搏、心跳、呼吸、饮食和排泄等多种重要生理参数,并随时受到地面指挥中心的监控,这使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分系统得到了全面验证。
在20年发展中,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还形成一套创新的管理模式,通过航天系统工程的综合集成,实现了“1+1>2”的效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的是一种矩阵式的管理体系,在平时和飞行任务期间分别实行两种管理模式,并建立了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分别负责的行政、技术两条线。尽管全国直接承担载人航天核心研制建设任务的单位达100多家,各系统、分系统、子系统的协作或配套单位更多,但指挥和技术两条线自上而下纵向贯通,各地载人航天办公室横向管理,形成一个矩阵式的管理网络,让整个载人航天系统实现高效运转。这一管理经验,被其他各行业纷纷借鉴。
此外,通过工程实战的磨炼,一支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年轻航天人才队伍应运而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载人航天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的占80%,科研骨干的平均年龄仅40岁左右,这为我国继续进军世界航天高尖端领域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从天边到身边,航天科技服务百姓生活
在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飞船上,举行了两场别开生面的“太空婚礼”。
借助飞船上搭载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生物实验设备,一对动物细胞——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和一对植物细胞——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在飞船上分别“结合”。据专家介绍,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融合等“亲热举动”,此项研究为空间制药探索新的方法。
据介绍,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高新技术领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神九”返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0年来,除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一系列关键技术外,还有力推动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领域的发展,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曾举例介绍,我国大力发展的光伏产业,其关键技术是来自于空间太阳能电池技术的二次开发;2008年奥运会火炬传递和主火炬的点火,其核心技术也是由航天技术,特别是火箭发动机燃烧技术转化而来。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近年来我国研制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大约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
同时,航天技术也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航天育种是为人熟知的航天技术民用范例。所谓航天育种,是指利用空间环境中宇宙辐射、微重力和弱地磁场等多种因素,诱使农业生物遗传变异,再通过严格的地面选育,获得优良农作物品种的过程。我国从1987年开始探索航天育种至今,共有20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搭载了上千种作物种子、试管苗、生物菌种和材料,获得了大量产生变异的新性状品种。目前,我国拥有经过太空搭载的农作物共计九大类393个品系,育成并通过国家或省级鉴定的新品种达到70多个,许多通过航天育种培育的农产品早已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员陶建中介绍,航天科技中的液气分离、食品脱水、卫星通讯等成果,应用到生活中就有了尿不湿、方便面蔬菜包、运动鞋和卫星电视等产品。
此外,在现代生活中,集卫星通信、特种探测、仿真技术等于一体的“智慧城市”,面向重大赛事、活动的智能安保系统,针对超高建筑的高层楼宇灭火系统,有效防止偷漏税的增值税发票防伪税控系统等,以及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等方面,均离不开航天科技的贡献。
据了解,目前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移植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服务于百姓生活的同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记者付毅飞)
《科技日报》(2012-07-28 一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