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线治污,南水北调的生态“大考”
桃花水母
黑嘴鹤
小银鱼
大天鹅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目前,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200多种,其中包括白枕鹤、大天鹅等国家级珍禽,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再现南四湖,白马河也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将新闻进行到底
2013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实现通水。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要求在通水之前必须将沿线污染治理好,使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全线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败关键在治污。在建设之初,甚至有人怀疑,南水北调会不会成为污水北调。那么,“清水廊道”能否如期建成?请看—— 东线治污,南水北调的生态“大考”
盛夏时节,泛舟微山湖,眼前碧波荡漾,芦苇丛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望着此景,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因污水横流被称为“一湖酱油”,因鱼虾绝迹变成一条生态“死湖”。
让它“起死回生”经历了漫漫十年治污路。这也是南水北调东线治污的一个缩影。
不妨看一组对比数据: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论证的2000年基准年,东线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仅1个断面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达标率3%,有3个断面水质为Ⅳ类,其他32个断面水质均为Ⅴ类或劣Ⅴ类;而今年1—4月,还是这36个控制断面中,有32个达到了规划目标,达标率为89%,输水干线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将于2013年通水,北方人民能否喝上放心水合格水?从3%到89%的达标率背后是什么?七月下旬,记者奔赴山东、江苏等地南水北调东线进行调查。
东线治污缘何成为“世界第一难”
傍晚时分,记者入住山东省微山县,餐桌上是刚从微山湖里打的鱼虾蟹贝,肉质鲜嫩可口,可谓水清而鱼肥。
“2000年,南四湖流域53条河流,要找一条有鱼的河流很难;现在要找一条没有鱼的河,同样很难。”在旁的微山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南四湖是南水北调东线重要的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涉及苏鲁豫皖4省32县,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区域主要支流全部汇于此,且无直接入海通道。这就意味着,流域的污染必须“就地消化”。治污完成后还将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廊道。
土生土长的微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陆以恒目睹了微山湖的变迁:“当时流域沿线的数千家企业污水直接排放,泡沫堆积,蚊蝇横飞,水黑得可以直接当墨水,被毒死的鱼漂浮水面,恶臭难闻。”这段历史有纪录片《南四湖在呻吟》为证,当时湖水污染导致湖区居民体质下降,很多儿童皮肤溃烂,身体致残致畸,位于湖中的南阳岛上连续几年招不到一个合格兵。
专家一致认为,南水北调东线成败在治污,重点在山东,难点在南四湖。
“2000年,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规划削减污染负荷80%以上,由劣Ⅴ类向Ⅲ类水质跃升,治污难度举世罕见。”山东环保厅厅长张波回忆,当时有专家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甚至主张东线不应该走南四湖。
难的不仅是南四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利用现有的京杭运河输水和湖泊调蓄,由于位于淮河流域下游,处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治污任务艰巨。
调水不能变成输污。南水北调工程在规划和建设阶段一直坚持“三先三后”原则,即 “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
根据专家论证,东线一期工程通水前,全线COD(化学需氧量)入河量须削减29.0万吨,削减率82%;氨氮入河量削减2.8万吨,削减率84%;黄河以南36个控制断面中,有31个断面水质要达到Ⅲ类,5个断面水质达到Ⅳ类。这在世界治污史上也没有先例,甚至被一些专家视为流域治污“世界第一难”。
转型之痛
“环境治理是迟早的事。南水北调工程的启动,可以说是一个转机,客观上促使各地加快污染治理的进度。”张波说。
“世界第一难”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确保水质安全和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要倒逼当地企业调整结构,避免不了转型的阵痛,因为很多利税大户也是污染大户。以山东的造纸业为例。10多年前,省内造纸厂700多家,遍布各流域,排污量占到全省排污总量的70%以上。一家造纸厂就能染黑一条河。全省常年水资源总量不过300多亿立方,全部用来稀释造纸污水也不够。
2001年在一次造纸行业座谈会上,张波问在坐企业负责人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山东人民有没有可能永远容忍河流里没有鱼?”所有人回答一致:“不可能。”
第二个是:“如果不能容忍,这个转折点大约在什么时候出现?”没人回答。环保部门给出的答案是2012年前后。“要想使河里有鱼,必须进行结构性调整。10年就是宝贵的战略机遇期。否则宁肯不要这个行业。”张波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时采取的方法就是用地方环境标准倒逼造纸行业调结构。
山东省从2003年起,用8年时间、分4个阶段,实现了污染物排放由行业标准向流域标准的过渡。标准制定之初,反对声四起:“山东提的标准远远高于国家行业标准,增加企业竞争的环境成本,这不是把山东造纸行业搞垮了?”,“调研中85%企业认为2010年达不到标准,标准制定首先考虑行业的经济效益,出台如此严苛的标准,意义何在?”……有人说山东“疯”了。
“没有真正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标准、技术和管理。我们执行标准提前统一目标,让企业有缓冲和调整的余地,整个治理过程中,环保部门没有强关一家企业。”张波说。
2006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了分时段、分区域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标准,其中COD排放标准最高严于当年国家行业标准6倍多,氨氮排放标准最高严于国家行业标准7倍,统一用流域性排放标准,实质取消了行业污染排“特权”。
到2010年,全省造纸行业数量比2002年减少了70%,仅剩10家左右,但产量和利税分别是2002年的2.5和4.7倍,造纸行业COD排放量却同比减少62%。
山东兖州的太阳纸业股份公司就是一个立足高端、致力减排的企业。在其新建的废水深度治理的池塘里,记者看到附近居民正在垂钓放鸭。“目前我们已累计投入16亿元用于污染治理。”该公司工作人员说,公司浆纸产量由2000年到2011年产量增长10倍,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单位产品的用水量由2000年的56立方,降低至2011年的6方左右。
作为京杭运河沿线港口,江苏徐州的治污更擅长“整合之道”。
“过去靠水吃水,沿途散货小码头较多,黄沙,化肥、煤炭等货物造成二次扬尘,油污和生活污水对水体污染严重。”徐州市环保局副局长王斌介绍,徐州实施“亿吨大港”工程,对航运污染综合治理,将沿运河零打碎敲的小码头全面整合集中到大港,货物也都是集装箱或整件物品,大大减少污染。
7月19日,记者来到丁万河畔,原先的码头已经全部拆除,只见两个居民正在捞鱼。“以前我们都不敢开窗,到处是运货的煤灰,乌烟瘴气,现在环境好多了。”附近居民告诉记者,现在这里要修建休闲广场,丁万河要打造成一条水质优良、绿化精美的城市生态景观河。
“徐州涉及6个水质控制断面,33个治污工程项目,是江苏南水北调沿线5市中承担断面和治污项目最多、任务最重的城市。”徐州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利局局长、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冯正刚介绍,近年来,徐州坚决淘汰了近200家涉水的“五小”企业。而对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沿线工业企业集中搬迁到工业园区内,进行集中环境治理。如将废污水在园区内进行循环利用,并建设具有生态、绿化、美化功能的绿色通道、绿色走廊和防护隔离带,形成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园区。
“治污”之道
采访山东各个治污厂和企业,负责人都会说 “治”“用”“保”。“治”就是在排污单位按照流域排放标准达标排放。截断了排污的源头,如何做好污水处理的文章?后面的“用”就是建立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减少废水排放。“保”就是大力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环境,增加环境承载力。
“保”最大的功臣就是湿地。“湿地,被称为永不偷懒的污水处理厂。”国家南水北调办环保司司长石春先解释说,“保”就是在不影响流域或区域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综合采用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河道走廊湿地修复、湖滨及湖区湿地修复等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对流域内生态恢复过程进行强化。
比如说,在山东所有企业的达标废水在进入南四湖之前,必须流经最后一道防线——湿地进行再净化。
微山县新薛河湿地是山东第一个以净化水质为方针的人工湿地。这里芦竹随风飘荡,淡粉的荷花点缀在绿海之中,成群的小鸟时而在低空飞舞,一片郁郁青青,恍如世外桃源。
“我们在湿地里种植一些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对水体氮、磷的去除率达到60%以上,出水能够基本达到三类水质要求。”当地负责人介绍,目前,示范区内已经栖息有白鹭、野鸭,鸟类达到200多种,植物种类已达54种,已经成为居民休闲踏青的天然公园。
江苏的做法则是 “清污分流”和“节水减排”。前者是在加强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高污水处理标准的基础上,将处理达标后的尾水,通过截污导流工程导入海滨、经湿地再处理后入海。截污导流工程一方面提高了城市化发展的环境容量,另一方面增加了沿途农业灌溉水量,提高了资源利用水平,同时截污导流也推动了沿线河流清淤和环境整治,有效地改善了水环境。后者是树立“节水就是减排减污”的观念,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最大限度地实现污染物的资源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
机制之新
东线治污也考验着政府创新体制机制的智慧。
江苏省在吸收借鉴太湖流域治污经验基础上,在南水北调东线苏北段推行“河长制”,由辖区内负责人分段包干治污任务。冯正刚说,徐州市在实行重点河道“河长制”的基础上,还建立了重点断面水质达标风险抵押金制、划定重点断面水质保护区,试行辖区南水北调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金制度。
水环境质量区域补偿金制度就是按照“污染者付费,损害者补偿”的原则,明确重要跨境断面的治污责任,对水质达不到目标要求的断面,由上游政府给予下游政府资金补偿。将所缴补充资金由市财政纳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统一管理,专项用于区域水污染治理。目前,已有两个断面5次超标,市财政收了补偿金400万。
东线治污各省理念不同,但各具特色。江苏省根据环保优先理念,提出了“严格准入、节水减排、清污分流、应急保障”治污理念;山东结合东线工程的特点和当地实际,用循环经济理念,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治、用、保、防、控”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
环境和经济之变
南水北调给东线沿线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张波给记者看了一条“X”形图表,一条红线是GDP,大幅上升,另一条蓝线高锰酸盐指数,大幅下降。“在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山东南水北调沿线取得了主要污染物COD浓度连续9年年均下降12.7%的治污成绩。今年上半年,COD浓度同比又下降了6.7%。”
2010年,南四湖支流大量出现桃花水母,这是一种对生存水质要求严苛的生物,被称为水中大熊猫。它的出现,被看成是入湖水质改善的标志。近几年南四湖、东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对环境敏感的小银鱼、毛刀鱼、麻婆鱼等又重现于河湖中,湖边野生植物、珍稀鸟类日渐增多。
作为徐州环保负责人,王斌对于结构调整对水污染发生的变化,则更有感慨:“以前环保困扰就是造纸行业,‘九五’期间造纸业工业产值只有2%,但却是水污染大户,占一半以上。我们现在通过关停小企业和改变生产工艺,比如说从麦草制浆到废纸制浆,现在造纸厂总共只有12家,产能不但没有减少,造纸行业污染物大大下降了80%以上。水泥厂从200家到3家,由于进行工艺革新,总产能扩大一倍,污染物消减下降50%以上。”
“当然,要保证东线输水干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标准,下一步深化治污工作任重道远。”江苏、山东两省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据悉,两省针对当前不能稳定达标和不达标的控制单元,也已分别制定了水质达标补充方案。(记者 陈磊)
《科技日报》 (2012-7-26 五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