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前辈不能忘 盘点陕西境内六大烈士陵园
陕西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省份,无论是在古代亦或是近代,都发生过一些轰轰烈烈的巨大事件,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陕西境内的六大烈士陵园!
西安烈士陵园
西安烈士陵园
西安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3月,占地172亩,地处西安市南郊,东与明德门,西与电子城相邻,距城中心约五公里,是陕西省最大的一座陵园,也是西北地区较大陵园之一。原名“西安市革命烈士公墓”,后更名为“革命烈士陵园”,1980年更名为“西安南郊陵园”,1996年最后更名为“西安烈士陵园”。
陵园内安息着726名革命烈士,其中247位烈士的遗骨安葬在烈士墓区内,484名烈士骨灰盒安放在纪念馆英烈厅。其中有在大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革命志士王德安等“九烈士”,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刘桂伍、宣侠父、解放战争中的爱国民主人士杜斌拯、战斗英雄秦富德,抗美援朝中的“八勇士”之一候天佑,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雷锋式的英雄模范张华以及王周斌、祝选朋等一大批革命先烈。
1992年被中共陕西省委授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1994年西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西安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西安市国防教育委员会指定为“国防教育基地”,西安市双拥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称号。园内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四季长青、四季有花,沁馨怡人。[page]***[/page]
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扶眉战役烈士陵园
扶眉战役纪念馆位于陕西省眉县常兴镇,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横穿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是为纪念在全国解放战争中西北战场上最大的一次战役——扶眉战役而壮烈牺牲的3000多名解放军指战员修建的一处烈士陵园,是陕西省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中共陕西省委、宝鸡市委命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是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少工委命名的红领巾实践教育基地。
1949年7月10日,按照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的亲自指挥下,打响了“钳马打胡”的扶眉战役。经过4天4夜浴血奋战,歼敌四个军43000余人,取得了战役的伟大胜利,结束了胡宗南在西北长达12年的统治,为解放大西北奠定了胜利的基础,也为我军顺利进军大西南打开了门户。这次战役中我军3000多名指战员壮烈牺牲。他们的鲜血然红了西秦大地。1953年,为纪念在扶眉战役中光荣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弘扬革命精神,眉县、扶风、岐山三县县委,县政府在眉县常兴镇修建了占地45亩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陵园内安葬着700名烈士的忠骨。1995年,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分别被陕西省省委、宝鸡市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地基”。
2000年又被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时至今天,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先后经过了6次改建。特别是2001年以来,眉县按照长安大学的规划设计方案,投资500多万元,完成了烈士英名录、纪念亭以及群雕广场等陵园的改扩建项目。组织专人到中国军事科学院、解放军军事博物院、兰州军区等地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图片,馆内安装了声、光、电设施。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将军题写了馆名。每逢清明节,五一重大节假日,前来悼念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社会各界群众达到12万人次。绵延起伏的巍巍高原,埋葬着革命先烈的忠骨,日夜奔腾的涛涛的渭水,掩慰着无数忠烈的英魂。现在的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四季常青、鲜花常在、环境优美,它已经成为集宣传教育、参观悼念、游览休闲为一体的园林式园陵和全省一处靓丽的红色旅游景点。[page]***[/page]
淳化烈士陵园
淳化烈士陵园
淳化烈士陵园,坐落在淳化县城东北1公里处的龙屋村旁。东依泰山,西临冶水。青山环抱,肃穆壮观。园内苍松翠竹,郁郁葱葱,花艳草碧,亭台辉映。为革命光荣牺牲的73位烈士长眠在这里。1995年春,淳化烈士陵园被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淳化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发生过30多次战斗,歼敌万余人。在为保卫红色政权,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的英勇斗争中,不少外地和本地的优秀儿女,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了慰藉忠魂,教育后代,1958年9月,淳化县党政联席会议决定于泰山西麓修建淳化革命烈士陵园。建园工程于1959年5月开始,1961年6月落成。陵园整体为长方形,坐东面西。大门为三个拱形门洞,平顶,砖砌混凝土结构。正面门洞上方各镶嵌四个大字。中间为“烈士陵园”,左书“永垂不朽”,右写“浩气长存”。进入大门,依次为纪念碑、纪念塔、纪念馆、祭坛,其后山岗旷地为烈士墓区。两座玲珑奇巧的纪念亭分布于纪念碑左右两侧。
进入陵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庄严挺拔的纪念塔。塔高21米,巍然矗立于陵园之中央,其塔身为四楞状,上为方亭式顶帽,下连“亚”字形墩座,钢筋混凝土结构。塔基为方形平台式,四周雕饰有传统风格的钢筋混凝土栏杆。塔身四周镶嵌着中央领导人题词,浑洒遒劲。格外醒目。正面为朱德委员长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下方署名并有:“一九五九年一月七日”字样;左面是彭德怀元帅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右面为陈毅元帅题词“为人民革命而牺牲最光荣最伟大。”背面为谢觉哉同志题词“死难烈士永垂不朽”。
为淳化烈士陵园题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有宋庆龄、刘伯承、郭沫若等。当时,陕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领导马明芳、赵寿山、杨伯伦等,也为淳化烈士陵园题过词。这些题词真迹均保存于县档案馆。
为陵园题词的还有淳化县地区革命老前辈任成玉、白天民、郭文学、缑玉林、王振喜、罗恒彩、张积家、张为民、李仲仁和李树元等同志,他们的题词分别镌刻在纪念碑的壁墙与座墩上。
纪念碑树立于陵园大门与纪念塔之间。碑墙正面镌刻着“淳化革命烈士陵园纪念碑志”,志文概述了淳化县革命斗争历史,字迹俊秀、刻技精湛。背面镶嵌的碑面上,刻写着330位烈士的英名和题词。
进入纪念馆内,气氛显得格外庄严肃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淳化地区革命活动形势图”,展橱内陈列着反映当地斗争历史以及革命烈士的部分遗物和实物。四周墙上悬挂着20位革命烈士的画像,威武浩然之气不减当年。还有大量展现英雄事迹的图片及其介绍文字。在这里,人们的思绪自然被带到那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心头久久难以平静。
由此向东为祭坛,其后为烈士长眠之地。一座座排列有序的坟茔,犹如英姿永在的个个烈士,在松柏和鲜花掩映下,显得那样的坦然与安详。
抚今追昔,难忘当年英雄捐躯何等伟烈,饮水思源,当思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烈们的英名将永垂青史,光照千秋。[page]***[/page]
刘志丹烈士陵园
刘志丹烈士陵园
刘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后改为志丹),志丹县(旧称保安县)金鼎镇芦子沟村人。1903年10月4日出生,1924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26年初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同年秋毕业,参加北伐。1928年,参加领导渭华起义,任军委主席。随后历任中共陕北特委军委主席、陕甘游击队副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参谋长、师长、陕甘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革命军事委员会西北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红军北路军和中共中央所在地瓦窑堡警备司令等要职。1936年,同宋任穷率红二十八军渡黄河东征,4月14日,在指挥部队攻战山西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中弹牺牲,年仅34岁。为纪念刘志丹将军,中共中央于1936年6月决定改保安县名为志丹县。1940年,中共中央指示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修建烈士陵园,陵园由钟敬之设计。烈士灵榇由子长县移迁陵园时,沿途群众纷纷路祭,边区主席林伯渠亲自执绋下葬。1974年,陵园遭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严重破坏。建国后,重新修复。70年代又在周恩来总理的批示下,国家民政部拨款进行了修葺。随后国家又多次拨款维修。
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志丹县城所在地保安镇,坐北面南,面积3.3万平方米。整个陵园建筑富有民族特色,庄严肃穆。园内宽大的纪念亭中央矗立的石碑上刻着毛泽东原话:“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小亭四周分布着党、政、军领导人的题词碑,计50通。毛泽东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题词:“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江泽民题词:“学习刘志丹同志的革命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园内还有造型独特的地球碑一通,上刻陕甘宁边区图示,并镌刻“陕甘宁边区的创造者”几个大字。陵园深处是烈士纪念堂和刘志丹将军之墓。陵园内还辟有烈士纪念馆,展出各类文物及烈士生平简介。[page]***[/page]
谢子长烈士陵园
谢子长烈士陵园
谢子长,名德元,字子长,子长县(旧称安定县)李家岔镇枣树坪人,生于1897年1月。为陕甘、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十七军创始人之一,1922年在山西阎锡山开办的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4年回安定县办县民团,任团总。翌年赴京津,于北京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返陕北开展兵运和农运工作。1927年发动清涧起义。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第三次起义,打响了陕北和西北人民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次年,又参加领导了渭华起义。
先后担任西北反帝同盟军总指挥、陕甘游击队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要职。1934年8月带领部队强攻清涧河口时,胸部中弹,带伤指挥,直至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后伤势恶化,于次年2月21日逝世于安定县灯盏湾,时年39岁。同年5月,为纪念谢子长将军,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改安定县为子长县。
谢子长烈士陵园按地方特色修建,园内矗立革命烈士纪念塔一座,通高11米、塔身三面刻有子长县为革命捐躯的300位烈士英名。塔后东西两侧分列两座展室。东西两亭的碑上镌刻着许多名人的题词。正中为谢子长将军大理石雕像,总高6米,烈士肩披大氅,身着戎装,发式中分,右腿前迈,呈动态,表现了烈士永往直前的革命精神。中央大碑亭内立有三通毛泽东题词石碑,分别书写:“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和毛泽东1939年撰写的《谢子长烈士事略》石刻碑。墓堂位于后院,南壁正中横书“谢子长同志之墓”和谢子长同志生平事迹简介;正壁悬挂英雄遗像,门厅左右碑廊内矗立着邓小平、江泽民、李鹏、陈云、杨尚昆等20多位领导人题写的花岗岩石刻碑。谢子长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被群众称为“谢青天”,并编民歌来歌颂他。[page]***[/page]
“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区北7公里处的李家。“四、八”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批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陵园背枕青山,松柏环绕,面对延河,庄严肃穆。
1946年4月8日,出席国共谈判与政治协商会议的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向党中央汇报工作,同机回延安的还有刚被党组织营救出狱的新四军军长叶挺、出席在巴黎举行的世界职工代表大会回国的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及著名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因飞机失事,不幸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难。为了缅怀“四八”遇难烈士,延安各界群众3万多人,在飞机场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题写了“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题词和向“四八被难烈士致哀”的悼词。朱德、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亲自执绋,送灵下葬,将烈士的遗体,安葬在飞机场旁边,为烈士建起了陵园。
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陵园占地3.6万平方米,依山傍水,两侧对称,具有中国陵园的建筑特色。宽阔的青石台阶从山下直抵墓园,随着台阶的上升,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耸在墓园中间,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