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者在华盛顿畅谈科技创新
以“中美政府机构及其运行模式中科技创新比较”为主题的研讨会今日(19日)在美国首府华盛顿举行,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和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分别代表中方和美方选派学者参加了研讨会。这是双方第4次共同举办研讨会,此次会议将科技创新作为研讨焦点。
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所长芮效俭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和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在过去几年共同举办的政府组织和运行比较研讨会中就广泛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今年选定的是科技创新。创新十分重要,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研讨会不仅要分析两国的创新,同时还要了解如何培育更具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依赖于国家相关的激励机制。中美两国均展示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还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成果,因此创新产业化也是本次研讨会的议题。
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王卫民致辞时表示,今年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40周年,此次来到华盛顿交流中美科技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认为双方就不同主题召开的研讨会有利于增进两国智库间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合作。
开幕式后,双方代表分别就中美两国创新体系、中美科技合作、中美创新教育和培训以及创新商业化4个议题进行了交流并回答了听众的问题。威尔逊中心学者肯特·休斯博士在介绍美国创新体系时表示,美国现在的创新能力依然强盛,但是也面临着联邦经费削减和科技全球化等方面的挑战。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刘燕华参事表示,技术创新能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力,真正的核心技术买不到,并认为科技融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科技体制改革是中国创新体系面临的焦点问题,需要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推进体制改革以及加强科技发展能力和环境建设。
对于中美科技合作的议题,双方代表均表示,自1979年1月签订《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后,科技交流是两国外交中最稳定的组成部分。乔宗淮参事表示,中美科技合作的成果包括建立了深入、稳定、持久、有效的双边合作交流机制;形成了宽领域、多层次、广伙伴、有重点、高水平的良好格局;消除了误解,缩小了分歧,形成了宝贵的共识;增加了中美战略互信,推动了中美科技进步,促进了中美经贸发展,带动了中美人文交流。俄勒冈大学理查德·苏特梅尔博士认为,中美科技合作面临着在安全问题上寻求共识,在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是建立互信还是加重怀疑,以及资金、管理和协调等挑战。
在创新教育和培训议题的探讨中,中美教育比较引起了双方代表和听众的极大兴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助理主任琼·范芮尼-曼迪博士介绍了美国政府在科学和工程劳动力培养方面的投资情况,并将基金会2011年出台的支持公私合作的创新CORPS项目作为范例进行了说明。她表示,有研究报告指出,创新推动了美国,而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教育人才和他们所创造的知识迅速推动了美国创新,研究型大学继续成为国家新知识和拥有先进技术毕业生的主要来源。中国国务院参事室张彦通博士介绍了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科技人才教育和培养,认为中国应加快紧缺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推动产学研多元化合作,并鼓励科技人才通过岗位技术创新提高能力素质,同时强调企业要培养创新人才。
针对创新成果商业化议题,国务院参事蒋明麟在介绍中国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时认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基础,他同时还提出了中国企业科技成果商业化的路径和措施。美国IBM公司全球战略研究伙伴关系主任凯瑟琳·金斯考特从企业的角度介绍了企业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具体措施,她强调市场是创新的动力,IBM公司同全球的合作伙伴针对市场需求将创新商业化。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