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专家三峡库区行:赶个"科技场"
记者走基层·见闻
中国科技网重庆6月3日电 这里是重庆市万州区后山镇,位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平均海拔600米以上。距离万州主城70公里,每天只有两班客车往来,两个半小时车程,一半以上是崎岖山路,并且处在山体滑坡带,大雨过后,总有大块山石滑落。
5月23日清晨7点,被街上摩托车的鸣笛声和行人的说话声叫醒。
“赶场”的时间到了。
像很多偏远的乡镇一样,这个3万人的小镇还是保持着每逢三六九赶集的习俗。有些村民四五点天不亮就要出发,走几个小时山路来到镇上,购买几个星期的生活用品。
今天的“赶场”有些不同,很多村民是冲着重庆市科委请来的农业技术专家来的。自从后山镇成为市科委的科技扶贫对象之后,这样的“科技场”每隔几个星期就会举办一次,他们趁着科技活动周的召开,又把专家们请到了库区,为村民带来农业科技和惠农政策方面的知识。
“拉个专家回去帮我看螃蟹”
“罗平,又要去哪里发财啊?”罗平开着新买的皮卡从街道上开过,熟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没有,没有,听说科技专家要来,我去拉个水产专家回去帮我看看大闸蟹养的怎么样?”一个星期前,罗平听镇里干部说后山镇定点帮扶的科技特派员23号要来,这天他早早的就开着车来“赶场”。
罗平要找的专家是吴青,西南大学水产系的教授,有30年水产养殖经验,是全市知名的老专家,他除了教学和科研,几乎所有的时候都穿梭在三峡库区的各个养殖场。
“你就是那个第一个养螃蟹的人啊,好,我一会儿就去帮你看看。”吴青爽快地答应了罗平的要求。
“吴教授,脱壳阶段要重点注意什么?”
“吴教授,水深要怎么控制才合适?”
“吴教授,除了喂一般的饵料,再喂点什么对螃蟹的肉质好?”
……
15分钟开往池塘的路上,罗平一边开车,一边抓紧时间一个接一个地把问题抛向了吴青。可能像罗平这样对技术知识求知若渴的村民,吴青也见过不少,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他不厌其烦的一个个给罗平解释。
在广东打工18年的罗平,思乡心切,一年前回乡创业,过去有几年养鱼经验,因为万州这两年开始打出“万州蟹”的品牌,在科技人员的建议下,与朋友合资15万元养起了螃蟹,成了全镇第一个养螃蟹的人。
“这个养好了肯定比养鱼赚得多,可是却是从头学起,又比养鱼技术环节多得多,所以总是心里没底,三天两头给专家打电话咨询,这下总算能请一个亲自看看。”罗平高兴地说。
50多岁的吴青围着池塘走了一圈,指着池塘里说:“罗平啊,现在主要是水草太少,你看因为水草少,水也变得浑浊了,对螃蟹生长不好,水草多一点儿,也方便螃蟹躲起来脱壳,保护自己,一举多得。”
“那现在种还来得及不?”罗平一听问题不小开始紧张起来。
“来得及,这两天就把草种好了,不会影响秋后的收成。”听了吴青的解释,罗平长出了一口气,安心了许多。
“还有那两边的防逃网太低了,要重修一下,不然再过一段时间螃蟹长大了很容易跑出去,到时候损失可就大了……”吴青一边讲,罗平一边认真地记住吴教授说的要点。
“有任何需要24小时打电话”
那边吴青给养殖专业户开起了临时“讲座”,这边来自西南大学、重庆畜牧科学院、三峡农科院的专家们给村民们带来的科技咨询也热闹非凡。
“水稻专家在哪里,我有问题。”一位中年妇女眼看着咨询台被围得严严实实,她在队伍的后面焦急地喊道。
“想养羊啊,我知道大足那边一种黑山羊的品种很不错,我可以把养殖场的电话给你,你可以去咨询一下。”重庆畜牧科学院畜牧养殖专家彭祥伟向一位想要养羊的村民建议。
“您看这个品种的天麻是不是有问题?总是长地不太好,”一位村民拿着家里的天麻种子问到了西南大学的中药材种植专家张兴翠。“可能是种子的问题,也有可能是种植技术的问题,您再把问题说的详细一点。”
重庆市林科院专家王正春带来的《林下经济实用技术手册》颇受欢迎,心急的村民马上掏出老花镜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你可以把问题和联系方式留下来,我帮你问了再告诉你,或者我告诉你那个同事的电话,你直接问他的建议。”偶尔也会出现专家们研究领域之外的问题。
原本两个小时的咨询,因为人太多而一再延长,很多专家的嗓子都讲沙哑了,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大家可以留下我们科技专家的电话,以后有相关方面的问题,可以24小时咨询。”面对不断涌来的村民,市科委的工作人员只能大声喊道。(记者 吴晋娜)
《科技日报》(2012-06-04 三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