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船平安返回地面
造访空间站的首艘商业飞船——“龙”飞船5月31日成功返回地球。尽管只是一次测试飞行,但此行具有多种意义。
对美国航天局(NASA),这意味着当初的政策转向收到回报。由于发射成本和风险过高等因素,航天局去年终结了已运行30年的航天飞机项目,鼓励商业公司开发往返空间站的“太空巴士”。有人质疑此举将导致美国过于依赖俄罗斯飞船,损害美国在太空的领先地位。
“龙”飞船的成功表现显然有助于打消这种批评,让航天局更有底气。发射成功后,航天局局长博尔登便宣称,这标志着“美国再次成为太空探索的领头羊”,其重要性“怎么评价都不为过”。飞船返回后博尔登又说:“通过设计并使用新一代航天器向空间站运送货物,美国的创新和灵感再次展现了强大力量。”
此行成功也意味着商业太空飞行的“钱途”初见曙光。制造“龙”飞船的太空探索技术公司与航天局签署了价值16亿美元的合同,向空间站发射12次货运飞船。航天局将视“龙”飞船此行成功与否确定何时开始执行合同。此行成功,意味着企业已具备向近地轨道发射飞船的能力,也给航天局吃下“定心丸”,将相关业务交给企业。与航天局签了19亿美元合同的另一家企业——轨道科学公司也计划下半年向空间站试射商业飞船。
事实上,商业太空飞行的“钱途”已吸引美国多位知名企业家和投资者前来“淘金”,例如网上支付公司贝宝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现任首席执行官)、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保罗·艾伦以及网上零售巨头亚马逊公司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
这次成功飞行还意味着,至少在美国,企业参与航天有助于降低发射成本。以航天飞机为例,这种火箭和飞机的“杂交体”每次往返空间站的成本约为4.5亿美元,考虑通胀因素之后,美国花在航天飞机项目上的资金已超过登月、制造原子弹以及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总和。而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等企业的成本远低于此,这也是奥巴马政府极力推动企业进军太空发射的重要原因。
太空政策专家、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琼·约翰逊-弗雷泽认为,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表明,太空领域的公私合作非常有必要。以飞机和计算机领域为例,最初也是政府出资研发,随后企业介入,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繁荣。更多企业的参与将有助于美国实现长期太空目标。
当然太空“企业化”还在萌芽状态,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进军太空领域的企业仍需要政府合同,一旦政策变化它们即“钱途”堪忧;目前的太空企业能否仅依靠发射盈利还是问号,投资者不可能无限“烧钱”;企业削减成本是否会损害航天发射的可靠性、安全性也未可知……
但竞争是推动人类航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冷战时代,美苏太空竞赛曾极大促进了航天事业进步,而冷战后时代则多年未见重大突破。引进商业竞争有望改变这一沉闷局面。就这一角度看,“龙”的成功意义或许更大。(记者 任海军)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