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科研院所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作用发挥如何示范 2012-05-29 09:13:21
5月11日,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来到吉林省农科院调研。当得知省农科院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并为生产服务的理念,近年来每年都有15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推广转化,年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时,...

5月11日,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孙政才来到吉林省农科院调研。当得知省农科院坚持科研来源于生产并为生产服务的理念,近年来每年都有150余项科研成果实现推广转化,年新增经济效益40亿元以上时,孙政才说,吉林省农科院有很多杰出的农业专家,出了很多标志性的大成果,建院60多年来,为吉林乃至国家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他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农业专家以及工作在一线的科研人员表示敬意和感谢。

吉林省农科院取得丰硕科技成果并为吉林乃至国家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与该院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和推动科技创新又好又快发展是分不开的。

“2003年我院进行以突出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主体建设以来,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到了‘保证和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上。这些年,我院党的工作坚持渗入到科研工作里,结合到广大科技人员当中,党务工作者和大专家们成了非常好的朋友。”——省农科院党办主任高显彬说。

2003年以来,吉林省农科院进行了以突出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主体建设,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主要任务的新型科研机构,推行了“扁平式”运行机制管理,实行了“按需设岗,因岗聘人,评聘分开”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了主要构架的科技创新主体,全面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和推动科技创新、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全院党的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把党的活动贯穿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深入课题、实验室、试验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农研单位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吉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岳德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针对时下一些农研单位研究新成果只为写论文、晋职称,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声疾呼:“科研单位一定要坚持科研任务来源于生产,科研成果服务于三农,一定要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岳德荣书记说:“其实有好多成果源头上就有问题,他不是从生产中选题,而是从论文需要成果选题,导致研究出来的成果对生产无用,根本无法转化。所以说,科研单位一定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就是你的研究、你的选题一定要来源于生产,来源于产业需求,而不是用来充数的写论文的晋职称的,那就没有意义了。”

“远看像烧炭的,近看像做饭的,仔细一看是省农科院的。”——这是吉林农民对省农科院专家们服务“三农”形象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吉林省农科院党委为服务“三农”交上了令农民满意的答卷。

吉林省农科院党委为使科技创新面向生产需要,为 “三农” 服务,在全院相继开展了农科院优良传统教育、“远学袁隆平,近学孙寰、张三元”、青年入院教育、争当服务“三农”先锋等活动,编撰院志和老专家故事,举行老院长唐川铜像揭幕仪式,弘扬了农科院人的优良传统和“三老四严”的科学精神。院党委还紧密结合科研工作,在团员青年中召开“树理念、担重任,展宏图、建伟业”座谈会,组织春播实践等活动,引导青年科技人员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热爱农业科技。院党委通过培养、树立、造就、宣传、学习典型人物,使全院涌现出一批王立春式的情系“三农”人才。

“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王立春,是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作为全院的大知识分子,他长期以来,情系“三农”,始终坚持科研任务来源于生产、科研工作服务于“三农”。

他作为吉林省玉米科技入户首席专家和玉米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经常深入农村田间地头、结合生产实际,研究适合省情的玉米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办法。在技术推广过程中,把建立科技示范户工作作为新技术转化的切入点,以点带面,通过科技示范户传、帮、带作用,新技术得以普及与推广。近几年来,他主持完成的成果累计推广9542.7万亩,增产粮食577.18万吨,增加经济效益64.67亿元,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吉林省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王立春在技术普及推广和服务“三农”工作中表现突出,2002—2010年连续九年被评为“吉林省农科院先进工作者标兵”,2004—2010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吉林省农科院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吉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王立春先后获得“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以及 “吉林省劳动模范”“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吉林省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

创建“两户”,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5月18日,全省一派春耕繁忙景象。天刚放亮,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侯立刚研究员便乘车出发,前往柳河县姜家店蛙田米业科技示范基点——作为省农科院的专家示范户,侯立刚送去两项育苗新技术,指导当地米业龙头企业春耕生产。

“一项是水稻育苗大中棚推广系列技术,增温效果好,可实现提前育苗;一个是钵盘毯状育苗盘,非常适合机械化作业。这两项技术都是省农科院的自主创新成果。”听着专家的详细介绍,蛙田米业老总于运波喜上眉梢。

侯立刚——柳河县姜家店乡蛙田米业示范户的主持专家——1999年大学毕业到吉林省农科院工作,即响应院党委号召,扎根基层、踏实工作、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成为院党委树立的青年科技人员典型。

侯立刚说:“多年深入生产一线,我感受到水稻栽培领域的成果不是在办公室、实验室中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对生产的观察、对生产中问题的解决归纳并上升到理论层次才能获得的。从最初被动发现技术推广中的问题并解决,到后来主动发现生产中的问题、建立技术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完善,我悟出一个道理:做这一切都要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农民的感受。这些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我现在与将来的厚积薄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农科院党委即派出专家特派员,在全省农村建立了70多个科技示范推广基地,组织155位专家建立了示范户,36位博士建立了联系户,直接服务“三农”,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和技术辐射功能。

2009年3月,吉林省农科院党委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独立项目主持人和博士‘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工作的意见》,要求院属各党支部(总支)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建设,促进科技人员立足实际、立足生产,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员热爱农业、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情感。

院党委副书记杨志刚介绍说,院党委确定把独立项目主持人、博士在全省建立科技示范户、联系户活动作为全院党组织的一项长期性的重要工作。通过这项活动,全院独立项目主持人和博士深入农村,更好地熟悉农业生产、了解农村情况、掌握农民的需求,从而增强热爱“三农”、服务“三农”的情感和积极性,增强科技创新和服务“三农”的能力;也使示范户、联系户农民的科技素质显著提高,经济收益明显增加;通过示范户、联系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直接为农民增产增收服务。同时,专家可以根据“三农”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任务和计划,有力推进我院科技创新,快速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建成“专家——农业科技示范户、联系户;专家——农村基层干部、技术员;专家——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的科技示范联系体系和完整的农业科技推广链条,促进农业科研、农民培训、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和一体化发展。

“种粮种了大半辈子,头一次打这么多粮,眼看着苞米楼子都要冒尖了,还真怕装不下呢!”去年秋收过后,望着院里新搭起来的苞米楼子,梨树县金山乡农民张汉朋风趣地说。

作为“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梨树示范县的一名高产示范户,经过“十一五”期间粮食高产创建的洗礼,张汉朋已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深松、防倒化控等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去年开春,他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首次采用了适时补水滴灌技术,秋收测产时,他家玉米亩产接近吨粮。

乾安县赞字乡父字村村委会主任金英敏,是农科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在半干旱区玉米高产高效技术的示范户,在王立春主任等科研人员指导下,示范玉米可降解地膜覆盖膜下滴灌高产高效栽培、土壤有机无机配合培肥、增密化控构建高效群体、大垄双行可降解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综合防控等新技术。5年来,每年示范面积5公顷左右,示范田平均单产达到12000公斤/公顷,比当地玉米平均单产增加53%以上,增收3360元/公顷,年增收16800元。

目前,省农科院近200位专家和博士,每人都建立了一个固定的、长期的科技示范户或联系户,既有种植业大户,也有养殖业大户或农产品加工企业。全院专家、博士根据自己所学、所研究的专业技术领域,直接服务于示范户,每年至少带给示范户一项农业新技术;平均每年筛选农业科技新成果和实用技术100多项,在全省“两户”推广应用,切实解决了生产问题。“两户”已覆盖全省36个市县、103个乡镇、164个村屯,示范面积8756亩,辐射带动面积三百多万亩;累计展示、示范与推广技术和新品种822项(个)。

吉林省农科院党委主抓的“两户”工作获得了2011年吉林省直机关“党建工作创新奖”。院党委也多次荣获“省直机关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记者 张兆军 通讯员 王柏涛)

《科技日报》(2012-5-29 三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