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谁来打通基层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最后公里推广基层 2012-05-15 08:59:38
    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蔬菜标准园。万科农业公司负责人刘宝音介绍,这里的大棚均为厚墙体日光温室设计,通过高垄覆膜、膜下滴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多项技术,冬季种植蔬菜减少能...

  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蔬菜标准园。万科农业公司负责人刘宝音介绍,这里的大棚均为厚墙体日光温室设计,通过高垄覆膜、膜下滴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多项技术,冬季种植蔬菜减少能源消耗90%。

  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的蔬菜标准园。万科农业公司负责人刘宝音介绍,这里的大棚均为厚墙体日光温室设计,通过高垄覆膜、膜下滴灌、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多项技术,冬季种植蔬菜减少能源消耗90%。

又是一年春播时。在内蒙古双河镇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大片平整的土地上,一个机手架着一台播种机,两名辅助人员在旁边协助。播种机缓缓驶过,给略显干燥的土壤覆上了一层塑料膜,播种、施肥、覆膜、覆土就一次性完成了。这是市农技推广站推出的一项创新性技术——“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农技人员正在现场指导农民操作。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疆的生态屏障,同时又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承担着保护生态安全,保障粮食生产的双重任务。就是在这个干旱多风沙的地方,去年粮食总产却超过了477亿斤,调出商品粮150亿斤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把一个综合农业资源并不理想的地方建成“塞外粮仓”?

要突破资源约束,根本出路在科技,更离不开强有力的科技推广机制,才能让科技成果落地生根。4月26日到29日,记者随全国新闻界“三教办”组织的中央媒体“春耕赴基层”专题采访团来到内蒙古,从农牧业厅、农业科学院、村边科技推广站到田间地头,深入了解当地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突破资源制约,保障牧业生产的情况。

政府主导: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

双河镇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南郊,自玉米高产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全镇在示范区全部采用耐密植杂交种,农技人员在田间实施测土配方,现场指导玉米宽覆膜、小麦套玉米栽培、玉米后茬免耕等7项技术,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

巴彦淖尔市农技推广站站长马军成介绍说,“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是市农牧业局组织科技人员结合当地实际改进了的新技术,提高了地膜覆盖率,增加了亩株数,促进玉米增产,使当地亩产从700公斤提高到一千公斤以上。双河镇16个行政村,平均每村2名科技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结合农牧民需求和高产创建工程,开展农技培训和各项服务,冬培训、春现场、夏观摩、秋总结,将各项技术切实教给农民。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了解到,今年4月10日,农牧业厅举行了全自治区农牧业系统“万名科技人员下基层”活动启动仪式,自治区1名首席专家、盟市1位专家、旗县1个推广团队的1+1+1模式,组建了玉米、马铃薯、奶牛等12个自治区级科技服务团,共1.3万名科技人员,直接进村入户,挂牌服务点对点指导,并为农牧民赠送便民服务卡,注明服务内容,承诺服务质量。在春耕关键时期,以科技为农牧民服务。

政府支持:招商合作共同致富

大棚,全是大棚。在临河八一办联丰村3000亩高新设施农业示范园内,我们看到一排排大棚几乎望不到头。内蒙古水土条件并不理想,设施农业是保障蔬菜生产的关键。

巴彦淖尔市农牧业局总农艺师李登云介绍说,目前,市里的农产品基本都达到了国家无公害绿色产品的标准,呼市、包头,包括北京市场对我们农产品的认可度都比较高。但对设施农业发展制约较大的是资金,解决资金问题,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企业,如山东中泰农业科技公司。

占地1000亩的高新技术示范区就是由中泰公司投资建设的,建有第六代节能温室100栋,实现了北方地区冬季温湿生产国类菜不用人工加温的目标,同时配套建成3000平方米高智能工厂化育苗棚一座。园区农户通过公司培训、技术指导、返棚打工等多种形式,掌握运用新技术,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示范园内有“四位一体”模式区1700亩,经过“撤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之后,建成集体农民新建、设施农业、高效养殖、沼气利用“四位一体”的示范区,模式户达到225户,每户拥有1—2亩温室,以蔬菜、花卉、育苗为主,教农民采用育苗移栽、嫁接、反季节等新技术,使这里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8356元。

据了解,全市目前已引进投资设施农业的企业12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40多家。我们在技术方面实行了科技人员挂牌服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设施农业从建设到生产实行全程服务。技术人员除了本市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山东、宁夏、甘肃等地高薪聘请。市里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加大政策扶持,设施农业从2008年底的不足0.5万亩发展到2011年底的8.1万亩,2012年计划新增5万亩,到十二五末将达到30万亩。

此外,还有康尔徕绿色食品专业合作社模式,由农民共同出资成立公司,实行“合作社+农户+基地+市场”模式,按照统一安排生产、订单种植、科技培训、管理标准、农资配送、采摘分级、检测定质、包装销售的“八统一”运作,实现了从基地到消费者的直接对接,直接带动农户6200户,面积18000亩。

市场化模式:从赚农民的钱到帮农民赚钱

“黄瓜上市早,本来9毛钱一斤能卖到1块钱。” 呼和浩特市前不塔气村的靳福和乐呵呵地说,他用了一种叫做“永业生命素”的肥料,黄瓜至少能提前十多天上市。

张雪花学的是植物营养学专业,农业大学毕业后来到永业科技服务站,成了一名农业技术员。除了指导农民怎么使用永业生命素等高科技农资产品以外,还预先进行市场调查,帮农民选择行情看好的品种。年初时,靳福和还没决定他家大棚这个茬口该种什么,永业农技服务站的张雪花进行了市场调查,了解到今年早春黄瓜的价格可能较好,就建议他种植黄瓜。目前黄瓜长势很好,再过几天就可以上市了。

科技服务站是永业公司设在全国乡镇、村庄的,提供农技指导服务与高科技产品的终端网点,职能是提供优质科技产品,提供农技推广服务,还作为农民学习、经验交流、生产经营信息的交流等场所。到2011年底,永业公司在全国建立的科技服务站数量已近3万家,其中农技人员多数来自基层各类农技专业人员、种植养殖致富能手、农业专业大学生。

“如果我们能帮农民赚到钱,这套模式才是成功的。” 永业集团董事长吴子申说,首先我们开发了一个科研产品生命素,然后采用“倒算账”的方式,让农民可以赚到10倍以上的收入,永业生命素的零售价是48元,农民至少能赚到480元以上。就是说农民投1块能赚到10块钱,我们跟科技服务站体系再分解这1块钱,中间包括市场研发、运营推广等整个产业链,永业实际上是让整个产业链条都转起来,这是个利益共同体,我们带着大家共同服务农民,服务农业。永业生命素在研制成功后,先选择在内蒙古自治区连续做产品试验,当看到能确实帮助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后,又选择在全国的其他地区、在不同的作物上做产品试验,等到积累了足够的致富数据之后,才将成熟的产品最终推向市场。

■对话

  永业公司既有公司职能,又投资科研,同时还承担科技推广的责任,对一个企业而言这似乎是矛盾的。承担科研和推广责任会不会减少公司的盈利?盈利的同时会不会损害农民和社会利益?永业的农业技术推广能否成为国家农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永业集团董事长吴子申。

记者:产品经营要求利润,科研开发和科技推广都会加大成本,这三者之间有没有矛盾?

吴子申:这三者之间没有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在科研上,我们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可以直接获得一手市场需求信息,直接促进产品的研发,比如除了永业生命素,我们还通过对农作物的追肥需求和农民追肥习惯研发出了“乌金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形成了目前这个产研推相结合的模式。

如何把好的产品推广出去发挥出功效,建立起农民对产品的信任,这是企业在农村市场中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我们通过建立样板田、样板村等方式,让农户亲眼见证产品功效,让科技服务站的农技人员为农民提供贴身服务,使生命素产品一推向市场,便迅速得到了认可。

但是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除了通过科技扶贫的方式,帮助农民使用好的农业生产资料,还设立了三支永业公益基金,即科技基金、教育基金、扶贫济困基金,通过规范的运作团队和规范的运作流程来管理企业的公益事业,发挥基金的导向作用。只有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现代农业和农业企业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在永业的科技推广模式中,经销商、农民、科学院、农技推广人员各自的定位与相互关系是什么?

吴子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在农户、经销商、厂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解决。过去农资商只是单一推销农资产品,农民花钱买了产品,但不会科学使用,农资商在赚取利润后,并不管农民的田地中是否能够获得增收,永业科技服务站是带着农资商学会帮农民去赚钱,这个观念是根本的改变。农资商会从以前的坐商,改变为现在的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农民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真正帮助农民科技致富。

在农业领域,从科研到农民田间生产,相当于从天空落到地面接地气,中间有很长一段路。如果按照100分来说,一个好产品只能得40分,更重要的60分是深入到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的农技服务。产品再好还得要农民用得起,想去用,科学使用,真正推广起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

中国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依靠就是他的土地,农民在选择生产资料时,是与他们的生存生计挂钩的,是非常谨慎的。如何建立起农民对产品的信任、如何让好的产品发挥出功效并且能够推广出去,这是企业在中国农村市场中面临的最大的考验。

永业的科研机构,即永业科学研究院,通过全国各地的3万多家永业科技服务站,了解农民生产需求,促进产品的研发,通过将高科技的农业生产资料永业生命素等进行技术推广,简单的说就是在实验室里面研发,在工厂里面生产,在大田里面农技服务,形成一整套完整的推广体系。

我们通过科技服务站,让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来这里实习,让一些科学家、农业专家来这里进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科技问题,把这里变成一个庄稼医院,指导告诉农民如何正确使用生命素、怎么样选择农资产品,避免农民使用假药假肥,如何应对一些农业科技问题,也让大学生和科学家们在一些科研技术研究上能与实际生产有直接的对接,更好的让他们的知识和技术发光发热。

记者:永业的科技推广模式和国家体制内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之间是什么关系?

吴子申:永业认为在中国要探索出适应国情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机制,这个体系和机制中,政府是一个主体,各个方面是多元化,“一主和多元”相辅相成,可以并肩发展。

永业能在全国各地的乡镇、村庄建立起3万多家科技服务站,也是借鉴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经验,把过去传统体制好的东西继承下来,然后根据企业本身发展需要进行模式创新,实现快速发展。同时,农业科研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特点,作为企业开展农业科技实践,需要与更多的科研机构合作,发挥企业开放的平台优势、接近市场需要的信息优势、灵活的创新机制和有效的成果转化优势,撬动更多的力量参与其中。

永业的发展得到了国家以及内蒙古相关部门的关注与支持,并给予永业以奖励,例如:永业生命素产品,荣获2010年度“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优秀奖,永业公司也在2011年获“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记者 常丽君)

《科技日报》(2012-05-15 五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