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植 “树” 造 “林”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人才林科院团队专家 2012-05-10 09:39:52
人才强院开栏的话2010年中央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贯彻落...

人才强院

开栏的话2010年中央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将创新型科技人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分类指导,把人才强国战略落实到人才强省、人才强企、人才强校、人才强院。

人才规划纲要已经实施两年。作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汇聚地,科研院所在人才引进、培养和评价方面做了哪些探索?为此,科技日报记者深入各种类型的科研院所,或微观切入,或宏观概述,将他们人才建设工作的所思所做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春末夏初,绿意盎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李增元的学生即将奔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和地球系统多学科中心学习。“类似的交流已是常态。”李增元说,该所与马里兰大学在微波遥感领域开展了长期合作,并且尝到了甜头:一年定期见面,学生互相交流,参与组织国际会议,共同开展课题研究,联合发表学术论文……

“林科院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松散的国际合作关系变成一种稳定的合作机制,有经费支持和国际化考评,同时采取灵活的用人和交流方式,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林科院国际合作处处长陆文明所指的平台,正是该院开展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建设的新尝试。

这也仅仅是该院近年来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字头科研院所,林科院如何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交流和评价机制,对人才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

把青年科研骨干推向前台

近日,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公布,年仅34岁的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饶小平博士榜上有名。

把青年人推向前台,是林科院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为了鼓励40岁以下青年科研骨干人才,林科院制定出台了《中国林科院杰出青年评选办法(试行)》,制定标准,组成评选委员会,每两年定期评选,目前已有13人获得杰出青年称号,饶小平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杰出青年也成为林科院重要的后备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在首届6名院杰出青年中,已有5人成为正高级科技人员,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获得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

林科院人才结构日益优化,在8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科技人员比例达78%,中青年科技人员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占45岁以下中青年科技人员的69%。在首席专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0%,平均年龄43岁。

据介绍,林科院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设立中国林科院终身成就奖、评选杰出青年,制定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公益性科研院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

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科技人才,林科院出台了《中国林科院关于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坚持多元导向原则,要求评价要有利于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行业服务能力和提升社会影响力,将个人发展与本单位事业发展有机统一。同时要求各单位根据各自的特点,制定本所、各中心的详细评价标准。

“为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林科院职称评定、岗位设置建立了‘绿色通道’,对特殊人才可以不受资历、岗位设置的限制。”林科院人事教育处处长于辉说,该院在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还试行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制度,对传统专业技术职务进行改革。“首席专家岗位的申请不受职称限制,4年一个聘期,只要有水平,中级职称也可以。首席专家组织团队进行独立科研项目,待遇也随之提升,涌现出一批30多岁的年轻拔尖人才。为提升青年拔尖人才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带领团队、培养人才的能力,林科院还定期举办青年骨干培训交流会。”

据统计,在林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项目中,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主持的项目占64%、经费总额超过90%,初步形成了“以人才争项目,以项目聚团队,以团队带学科,以学科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

海外专家带来的提升效应

“以前,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国际水平尚有差距,论文进入SCI较难,但近3年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在极端气候事件生态学研究方面已有论文冲击世界顶级学术刊物。”陆文明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得益于2008年开始组建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

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就是通过聘请国外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作为海外成员,与对口学科组开展实质性合作,从事开拓性和原创性研究,实现强强联合,以促进学科整体水平提升。

“它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平台,将国内外合作伙伴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明确责任,定期进行国际化评估,还在国家引智项目和林科院院所长基金等经费上给予重点倾斜。”陆文明介绍,海外华人专家和外籍学者除了给研究生作学术报告,还引进新知识新思维,与中方共同申报项目,申请专利,特别是合作撰写一些高水平的论文。

谈到合作的好处,用李增元的话说就是“资源共享、各取所需”。“我们的国际合作创新团队本来就是小同行,研究方向一致。比如中国地形复杂、生态类型多样,是遥感研究的好的实验基地,外国专家也很感兴趣;中国则通过交流了解该领域最前沿的方向,视野更开阔,提升重大学科水平,实现共赢。”

目前,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共发表SCI论文39篇,有的论文影响因子高达6.12。“当然我们的合作不仅是为了发几篇文章,而是培养具有国际影响、世界眼光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并且在发展潜力较大的学科领域寻求更大的突破。”于辉说。

现在,林科院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已经从启动之初的10个发展到30个,合作国家发展到10个,几乎涵盖了林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据悉,林科院正在通过海外杰出人才讲习计划项目以及国家外专局高端引智项目,加大对国际合作创新团队建设的稳定支持力度。

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和流动机制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因人事、职称、待遇和评价等诸多问题,科研院所院内高层次人才交流操作起来较困难,这也是多年来大家反映突出的问题。

以林科院为例,该院既有综合性的公益性研究所,还有实验中心、研究基地,由于单位类型不同,即使在本院内部人才流动都非常困难。围绕这个问题,林科院建立了内部人才交流机制,每年由基层的试验站(场),最基层的部门、单位提出人才需求计划,在研究所、中心也推选出一部分院内交流的专家名单,由院人事部门做好对接工作,制定激励机制,鼓励研究所的科研人才、科技人员到基层一线指导科技创新。

“林业科技是需要长期积累、观测的延续性工作,有些科研成果可能是10年才能观测得出。因此基层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在区县的观测基地,很难吸引人才。”于辉介绍说,林科院通过创新机制,引导科研人员下基层,一年不少于3个月,3年1个周期,同时在物质待遇、岗位使用方面给予倾斜。目前,已选派两批、11人次科研骨干到实验中心交流。

近年来,林科院还注重加强新兴和交叉学科建设,成立了荒漠化研究所、湿地研究所、盐碱地研究中心等,利用和发挥现有人力资源和学科优势在新兴交叉学科抢占前沿阵地,为更好地服务现代林业建设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记者 陈磊)

《科技日报》(2012-5-10 一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