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该怎样种田?来自大地的叩问
本报记者走基层·调研
河北邯郸曲周县白寨乡,乡政府南30米路东。
中国农大研究生曹国鑫,在一个被叫作“科技小院”的地方,一住就是三年。眼下正值春耕时节,他每天都在为当地的农技推广忙活,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二十多名来自中国农大的师生。
从2010年开始,他们就和当地政府共建了这座“科技小院”。
谈到留在这里的原因,曹国鑫拿出一张照片:“这个农民,把肥料蘸一手指头,然后放在舌头上。他告诉我,如果烧舌头,肥料就是真的;如果一点味儿都没有,就是假的。”
这个农民的举动让这个师生团队“非常震惊”。
中国农大研究生郭孟楚说:“看到之后,我们就决定留下来,因为农民需要我们。”
河北是产粮大省,这里的粮食产量关乎我国粮食安全。
作为农业大市,邯郸在2010年提出,利用3年时间建成“吨粮市”,即到2012年,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两熟)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两熟单产达到1000公斤,总产达到100亿斤。
就是从那时开始,邯郸的政府、农民和高校院所一起,走上了一条“科学种田”的探索之路。
谈及建设“吨粮市”,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说:“邯郸有能力也有责任为国家分忧。同时,建设‘吨粮市’,也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一块163亩“瘦”地的启示:“六统一”服务连地成片
中国农大副教授张宏彦坐在马扎上,正和研究生一起围着小方桌讨论。
“我们要把研究重点放在与实践结合上。”张宏彦说,当初,他和中国农大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张福锁与李晓林、王冲一起来到白寨乡,就是要结合“吨粮市”建设,创建小麦、玉米“双高”基地。
北油村西地,张宏彦指着一块麦田说:“这是我们选定的第一块试验田。”
对于选择这里作为试验田,中国农大的师生理由很简单,“这里坟地少”,“便于经营”。
张宏彦没有想到,这块“试验田”,成了他们服务“吨粮市”建设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这块土地共163亩,分成了72块,分属59户农民。
当地人都知道,这是块“瘦地”,土壤不肥沃,小麦、玉米产量不高。
张宏彦困惑过,几经考虑,他又平静下来。
在他看来,这“瘦”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正是邯郸乃至黄淮海流域的共性问题。如在这块土地上实现小麦、玉米的高产,更能说服群众,示范、推广、普及的意义更大。
多次走访之后,张宏彦发现,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种地,但方法并不科学。很多人,赶着小毛驴耕地,根本不可能实现深耕。
实现深耕,需要大型机械。可问题来了:分散经营,每家几亩地,器械根本施展不开。同时,农民对土地依赖思想较重,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
张宏彦知道,发展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只能在一家一户的田地里进行。综合了各地意见,“科技小院”的师生们和当地政府进行了沟通。
而后,邯郸全市范围展开了“吨粮市”建设的重大决策之一——深耕。
每隔三五年深耕一次土壤,可谓提高小麦产量和水肥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举措。这个举措在163亩试验田里遇到了麻烦。
“几次把北油村干部请过来,共同商量深耕的事。他们说一没有深耕机器,二要留下两条大墒沟,人工填平非常费力,三是地块小,耕机手不愿意干,困难很大。”
无奈之下,张宏彦找到北油村村委会主任董银怀,反复动员。之后,由董银怀出面,挨家挨户做工作。
为了推进深耕细作,邯郸市决定,依靠“六统一”服务,连地成片。
按照每10万亩建设3个万亩高产示范方的标准,在邯郸全市规划建设粮食万亩高产示范方150个,面积达200万亩,在示范方内全面推行“六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
邯郸市科技局局长李冠军介绍,邯郸通过划分构建核心攻关区、高产示范区和辐射带动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效并重,形成不同地域、土壤、水肥条件下亩产超吨半粮的区别性栽培技术规程。
农技人员下基层:“科技小院”+“田间学校”
从磁县到临漳,几十公里,段美生开车走了三个小时。
这位邯郸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高级农艺师,每走一段,都要下车走进麦田,用小铲子挖出几根麦苗端详半天,再在本子上记录些什么。
“及时掌握了苗情和墒情,才能指导好生产。”段美生说。
刚走进磁县讲武堂镇,他就被人拉住了手:“您看我们这地块是否该镇压镇压了?”
问话的是磁县禾下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栗维杰,他的合作社经营着数千亩土地。
“你这儿是壮苗,不必镇压,镇压是针对旺苗的,目的是控旺保墒,你这儿等化冻之后可以锄划一下,这样能增加土壤温度,提升墒情,促苗早发。”段美生细致地解答着。
“能否用3年时间使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增长到一吨?”2010年夏,时任邯郸市长的郭大建,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出了这一课题。
从那时起,包括段美生在内的邯郸市县两级共计15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以高产示范方建设为抓手,实行对农民的“零距离”服务。
在农村建起“科技小院”,在地头创办“田间学校”,1500名农技人员和来自“国字号”大学院所的科研人员一起,尝试着用良种良法,让农民告别“拍脑门”式经营的局面。不少农民却不相信这些“秀才”,这里面包括上面提到过的董银怀。
“我们种了一辈子地,他们种过几天,还跑过来指指点点?”董银怀很不舒服,“田间学校”不参加,“科技小院”的建议不理睬。
“张老师跟我说,浇水要讲时节”,董银怀听不进去,“水浇多了,小麦没长高,一下雨全倒了”。从此以后,董银怀服气了,没事时就到“科技小院”里转悠。
与之相配套,邯郸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专家服务站、农村知识信息化传播+信息化试点等一系列模式,加快农业技术与农民的结合,提高农民粮食种植生产的科技含量。
李冠军举例介绍,一年多来,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仅举办农村远程科技教育讲座,直接受益农民群众就达110多万人次。
在李冠军看来,“科技小院”+“田间学校”等模式的推行,就是要解决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终端瓶颈问题,接上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增加科技对吨粮市建设的贡献率。
7.5亿元财政投入:“专家产量”变成“农家产量”
做客中央台《政务直通》,邯郸市长高宏志信心满满。
打造华北地区第一个“吨粮市”,成为高宏志和邯郸决策层的目标。
为了保障“吨粮市”建设,2010年开始,邯郸连续3年从市级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直接用于粮食生产环节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的购买等事项。
“我们原来用大型机械深耕一亩地才15元到20元,现在统一搞深松,一亩地得40元,这多出来的钱咋办?”说起当初搞示范方实行“六统一”,临漳县黄辛庄村主任黄守福说,明知道农技人员说的办法好,可一算成本账,还是有村民“觉得不合适”,不想采用。
建设“吨粮市”,没资金支持显然不行。
相关部门给市领导打报告,申请5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没想到,最后市里竟然一下子批给了5000万元,2011年又将这笔专项资金增加到1亿元。同时,邯郸市要求,各县(市、区)财政每年按1∶2的比例配套。
就这样,邯郸市县两级财政这两年列支4.5亿元直接用于粮食生产。今年,邯郸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市财政单列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生产。就此,今年该市市县两级专项用于“吨粮市”建设资金将再次达到3亿元。
3年下来,这笔投入总计达7.5亿元。
“我为什么对这笔财政补贴看得这么重?”已经担任邯郸市委书记的郭大建讲起了他的初衷,“提高农业的产量,科学种田,是农民的事,也是政府的事”,“加大‘吨粮市’投入,要一抓到底,落实到底,差一分都不行。凡是完不成财政补贴的,一票否决”。
曲周县白寨村群众张保起扳着指头给记者算账:“麦种、深耕、肥料、播种,政府都给补钱了,麦种一斤补8毛钱,犁地一亩补15块,农牧局发的配方肥,一亩补10块,播种一亩补5块。就犁地说吧,俺多少年了,没有深犁过,今年县农牧局组织调来了大型拖拉机给俺深犁了一遍,旋了一遍,就深耕这一项,就能增产15%。”
“市财政拿钱直接用于粮食生产可不易,这钱可不能乱花。”作为邯郸科技部门的主官,李冠军认定,“‘吨粮市’建设中,要让‘专家产量’变成‘农家产量’。”
发挥科技的力量,邯郸市科技局推进“吨半粮”试点。目前,他们推进的8个超高产示范田建设,每个示范田1000亩地,目标是亩产超1500公斤。
李冠军表示:“吨半粮试点,由河北工程大学、邯郸市农科院、邯郸市农业局技术推广站和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作为技术依托单位,我们的重点是探索小麦、玉米高产规。”(记者 刘廉君 韩义雷)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