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西合璧托“飞天”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飞天中西壁画保护 2012-05-08 15:01:30
本报记者走基层·调研敦煌莫高窟门票前几天开始恢复为旺季价格,面对旅游旺季,莫高窟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管理人员有种难以说清的情愫:莫高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大家所期盼的...

本报记者走基层·调研

敦煌莫高窟门票前几天开始恢复为旺季价格,面对旅游旺季,莫高窟管理机构敦煌研究院的保护管理人员有种难以说清的情愫:莫高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这是大家所期盼的,但每年60多万的游客量,已远远超出了洞窟的接待承载能力,对洞窟壁画造成潜在影响。游客持续不断地大量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窟内空气湿度增高,温度上升,都会侵蚀壁画,危害到十分脆弱的彩塑。

在专家眼中,每一种危害都可能是毁灭性的伤害。整个莫高窟有400多个窟保存有壁画,如今面向公众开放的仅有60多个,由于很多洞窟的病害程度严重,或许永远不可能跟游客见面。

“没有可以永久保存的东西,莫高窟的最终结局是不断毁损,我们这些人用毕生的生命所做的一件事就是与毁灭抗争,让莫高窟保存得长久一些再长久一些。”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陈港泉言语中透出些许无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外专家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目的是为了让莫高窟减少病害,延缓衰败,延年益寿。

新途径治壁画“癌症”

“以前洞窟西壁的壁画就像面包屑一样酥软脱落。”正在抢救的98窟并未对游人开放,陈港泉找到管理员打开了窟门。

98窟是莫高窟中的一个巨窟,壁画面积近700平方米,5层脚手架撑满了长15米、宽13米、最高点10米的庞大空间。洞窟墙壁上,间或还能见到一张几厘米见方的纤薄棉纸。陈港泉解释说,这是采用脱盐方法降低壁画表面的盐分,此法对壁画的影响很小,而修复效果又是最理想的。

陈港泉说,千百年来,经历人为和自然因素破坏后,很多壁画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壁画盐害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类,被称为壁画的“癌症”,要得到较好的修复,难度较大。

壁画中的可溶盐通常由氯化物、硫酸盐组成。在过去的保护工作中,对这类盐分所产生的壁画病害均采用黏结加固材料进行渗透加固和锚固的手段。但随着时间不断推移,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内部盐分活动使得这些经过保护的壁画重新发生更为严重的病害;以前所使用的表面黏结和封护材料完全失去了作用。

“评估证明,过去保护手段只能起到暂时保护作用,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又将对文物造成新的破坏。”2006年,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古代壁画脱盐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陈港泉提出,采用新途径即脱盐技术去除和降低文物材质中所含的盐分是一种可行的手段。

通过历时3年的反复试验和研究,课题组查明了古代壁画受盐害影响的规律,并研发了新型脱盐材料和脱盐工艺,通过项目成果的示范应用,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古代壁画盐害的修复方法,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壁画盐害治理难题。

在课题研究中,专家还编制了我国第一部有关古代壁画保护修复的行业标准。陈港泉介绍说,这一标准适用于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以及馆藏泥质壁画的空鼓壁画灌浆脱盐和酥碱壁画加固脱盐的保护修复。

国际合作碰出的新课题

实际上,98窟的“盐害诊治”项目是中外专家在给85窟壁画的空鼓病害“把脉”诊治时,收获的意外选题。

敦煌研究院的一份报告这样描述85窟的价值:“该窟规模宏伟,保存完整,幅面开阔,气势磅礴。壁画内容题材丰富,五彩缤纷,布局结构紧凑严密,给人一种圆满、富丽、满壁生辉的艺术视觉效果。”

但由于不同程度地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飞天长舞的身姿变得越发沉重。

莫高窟第85窟壁画面积达367平方米,是莫高窟较大型的洞窟,几乎集中了敦煌壁画的所有病害,包括壁画颜料层龟裂、起甲、颜料层霉变等。其中最重要的病害是会造成壁画整体脱落的空鼓病害。

1997年,“重病缠身”的85窟被敦煌研究院列为重点“拯救对象”。由于当时保护、管理的科技水平还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保护手段落后,敦煌研究院选择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针对该窟存在的空鼓、酥碱等典型病害开展联合攻关。

为解决这一富有挑战性的壁画保护难题,中美双方科技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一个佐证是,为了找到修补的材料,专家们花了整整4年,试验了80多种材料,发明一种“灌浆”技术,就是把泥浆注射到空鼓的壁画中,这种液体会充满空隙和裂隙,变硬后固定壁画。

但问题接踵而来,含有水分的泥浆在注射之后,又将壁画中的盐分带至表面,对壁画的价值造成影响,同时成为引发壁画盐害的潜在威胁。如何想办法把盐分除掉成了新问题。

作为任务参与者之一,陈港泉及其研究团队从中找到了研究壁画脱盐技术新的课题方向。

从单纯技术合作到全方位管理合作

在莫高窟,国际合作体现在每个细节。

风沙对莫高窟崖体的风化和壁画的磨蚀,是长期难以克服的一项难题。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崖顶风沙综合治理项目。在莫高窟崖顶设置了当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自动气象站,通过系统的气象监测,首次掌握了莫高窟风沙活动的规律,从最初的防沙障阻沙开始,逐步发展到建立化学固沙、沙生植物林带挡沙、草方格固沙和砾石压沙的综合防沙、治沙体系。

陈港泉告诉记者,据监测,该项目的实施使莫高窟的风沙流量减少了70%左右,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莫高窟的风沙危害问题。既保护了莫高窟的崖体与壁画,也改善了游客参观的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600多人次的国外专家来敦煌研究院开展关于洞窟壁画、彩塑、建筑保护治理,洞窟内小环境和窟区大环境的保护治理、遗产管理、游客管理、信息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合作。

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曾在盖蒂研究所进行过长期的壁画保护合作研究。他感触最深的是,通过交流研究,将国际壁画保护领域的最新技术,特别是先进的理念带回了敦煌。此前我国在文物保护理念上往往有许多误区,尤其体现在一些基本观念上,比如什么是遗产?其价值在哪里?应该如何保护?

如今,国际合作已经从单纯技术合作发展到对遗址全方位科学管理的合作。

陈港泉告诉记者,2011年,由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等三国四方合作编制的《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已由甘肃省政府公布实施,为莫高窟今后近20年的保护、研究、利用绘制了蓝图。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敦煌县城和窟区之间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在这里可以以洞窟虚拟漫游的方式更清晰地欣赏莫高窟精美的壁画。(记者 陈瑜)

《科技日报》(2012-5-8 三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