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高地”到“创新高地”
坚定不移谋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个领军型创新人才,带来的不仅是人才团队、崭新理念和先进产业,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产业竞争力。”4月13日,无锡锡山区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上,区委书记朱爱勋的一席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人才资源是创新资源的核心,人才优势也是未来的竞争优势。”从锡山人对“人才”的定义中不难看出,这掌声,不仅仅代表着认同,更代表着人们对这片400多平方公里的江南热土一路创新转型的秘诀解读的首肯。
锡山,中国乡镇企业的发源地,国内唯一的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即建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崛起于“窠臼”的锡山乡镇企业即意识到了人才和技术的重要性,从上海、苏州等地请来的“星期日工程师”在这里盛极一时,让土生土长的“草根”企业们一度走向辉煌;
如今,面对苏南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锡山人更深谙“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理念,先后出台了锡山“百人计划”、“530”计划,赴各地开展政产学研对接,加大科技创业家队伍建设……不难发现,一系列揽才、育才、留才举措的背后,“人才”,已然成为锡山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一张重要底牌。
强身健体,提升企业转型“软实力”
“坚持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必须发挥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之路。有了领军型人才,产业集聚就有了智慧资本,科技创新就有了底气。”锡山区区长陆志坚如是说。
在锡山东港,无锡圣丰减震器公司不仅与广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共同研发生产出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通过与拥有多项国际专利权的“530”计划人才冯德民的合作,成功研发了高端建筑隔震减灾产品,获得2009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国内空白,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900多万元。
这样的例子,在锡山并不罕见。
近年来,锡山一方面面向海外,以重大科技项目和人才计划为纽带,以特色园区、重大产业化基地、专业科技孵化器和大型企业集团等为载体,实施国际人才招揽,以一批国际化的人才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支撑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5年来,共引进“530”海归创业人才100多名,注册资本超过4亿元,涉及锡山重点发展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
锡山另一方面,又立足国内,充分利用国内外研发机构和教育资源,通过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中心等载体聚集高端人才,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人才培养体系,迅速壮大人才队伍。共建立省级工程中心28个,市级工程中心37个。
据锡山区科技局局长陈新宇介绍,目前,锡山拥有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9家,市级企业院士工作站11家,还有合作的院士团队有15个。同时,锡山企业还通过“科技直通车”以及各类政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了一大批博士后流动站、硕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中心,成为企业的人才“蓄水池”。
仅以“530计划”为例,如今,锡山“530”人才产生的财富效应正逐步显现。据统计,2011年“530”企业全年开票收入突破2亿元,年销售超千万项目达11家,超千万比例继续在全市领先,其中大德科技、商达水务年销售突破3000万元。
然而,这些成绩并不能令锡山人满意。
进入后“530”计划时代,2011年,锡山又启动实施引才新政。“四大人才引育系列计划”涵盖了领军型初创式人才、高层次嫁接式和创新型人才、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内,旨在通过积极实施人才投入优先保障、企业股权激励、税收优惠及专利、品牌、标准建设等各项扶持政策,探索形成吸引和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宏观环境。
与此同时,锡山并将重点大力推进“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博士集聚计划”,引导企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更大的气派,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专业人才,以人才推动创新,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力促企业“强身健体”,提升企业转型发展的“软实力”,力促锡山企业从传统合作向“三高联动”的创新腾跃。
脱胎换骨,为产业聚集倾注智慧资本
“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吸引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这正是锡山的一条成功经验。
眼下,在持续不断的强力人才政策和扶持举措的作用下,高端人才形成的“强磁场”效应在锡山正得到全面释放。不只在企业,更进一步向产业领域、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建设等多层次、全方位渗透。
几年前,位于无锡锡山经济开发区内的锡山科创园内,还仅有一座座等待着“投资者”前去创业发展的标准厂房;如今,一个已拥有“国家级孵化器”、江苏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基地、江苏省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等诸多“头衔”的现代化园区,已经从这里拔地而起。
无锡锡山科创园的创办时间与周边城市科创园相比并不算早,然而,无论是引进人才、引进项目的总量,还是孵化项目的高科技含量,在全省同类地区中都名列前茅。建园以来,已引进落户“530”项目120个,累计注册资本30065万元。目前,聚集博士200多人,有20人先后入选“江苏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培育计划”。
在产业转型上,锡山正是循着“通过高新技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速培育战略性高新产业”的思路,使得一批创新创业人才与高新技术项目快速集聚。
数据显示,2011年锡山全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了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实现产值570亿元,同比增长28.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5%。全社会R&D支出由8.2亿元提高到11.5亿元,大中型企业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由1.98%提高到2.1%。
同时,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取得突破,全年获得科技部立项的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等项目共20项,其中两个重点项目经费支持达4300多万元。有5家企业获得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支持,立项数和经费支持额度超过了历年总数的一半。2011年,锡山又第五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被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单位”。
尊才,爱才,用才,以人才战略为抓手,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推进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今日的锡山,不仅是一片创业的热土,更是充满了创新的活力。
记者欣喜地看到,几年来,锡山依靠科技人才支撑,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幅现代产业体系新蓝图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配套园区和12个专业园区的“1+8+12”的发展格局基本成形。
“今年起,我区将准确把握、牢牢抓住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的重点,用更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产业发展导向,强化高端人才引领,着力推动人才与科技相互促进、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企业与产业协调发展,为加快赶超发展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朱爱勋表示。(记者 过国忠)
《科技日报》(2012-04-25 一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