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研保障信息化战场
地下通信隐蔽性好、抗毁性强,在战争中具有特殊军事价值。总参某信息化研究所资深通信专家司徒梦天为了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带领科研团队潜心钻研,刻苦攻关,一干就是30多年,终于成功研制了“地下通信系统”,荣立一等功。
一次次冲锋陷阵,一次次攻坚克难,该所向党和人民交上了一份份漂亮答卷。一个师级单位,科研成果为何如此丰硕?
联合攻关催生战斗力
“信息化科研必须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所有、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树立‘有问题共同解决、有风险共同承担’的全局意识和‘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资源共享理念:建立军内外横向协作机制,打破部门和专业界限,组成联合攻关团队。”该所政委李成军道出奥秘。
以我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研制为例,参加研制者就达8000多人。听该所所长刘怒一介绍,科研人员中,有高层指挥员,有通信专家,有保障国家安全的信息专家,有基层作战部队的程序员、操作手……堪称人才济济。
然而,令记者始料未及的是,许多鼎鼎大名的科研精英,居然没有这个所“常驻户口”。这里实行的是按市场配置人才,用人不养人,用人不拴人,不为所有,但为所用。它以所为依托,打破现有的编制体制框框,集中各方面的精兵强将和设备技术优势,组成攻克重大科研课题的“战斗群”。
这些人才,分别来自全军和国防工业部门300多家单位,平时星散各方,遇到重大科研课题则召之即来,迅速集结成队。目的只有一个:攻关!
全新的聚才方式,使科研领域纵横连通,使该所的科研实力呈几何级数增长!
与各协作单位不是上下级关系,牵涉到这多人,这么多单位,究竟是谁在掌握全局?
调查令记者大为惊讶:这个项目的“首脑机关”不是一级组织,也不是一级行政单位,它只是一个不占编制的总师组,只有区区几个人,还都是兼职的!总师组把各个作战集团分系统的技术总师吸纳进来,对重大问题集中研究决策,让各家都有话语权,真正实现了各参研单位的实质性融合。
这个“中军帐”的运筹方式,也让记者耳目一新。在项目建设中,他们改变过去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科研模式,创造性地构建了“指挥机关+科研人员+部队用户”的研发联合体,研发、实验、使用三支队伍同时进场、捆绑作业、并行推进,边研制、边使用、边完善,在建与用的互动中滚动发展。他们还采用钱学森倡导的“综合集成研讨厅”模式,经常把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召集起来,开展思想碰撞,依靠团队智慧攻克技术壁垒,实现创新突破。
联合攻关敢当“龙头”
在牵头项目研发中,该所一直注意扮好两个角色。一个是当好“龙头”。另一个是当好“头车”。
对此,某军区司令部的同志感受得更为深切:过去,部队也搞过一些指挥手段建设,由于军事与技术脱节,技术人员费了很大劲搞出来的软件,但指挥人员却觉得不好用。在这次系统研制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军事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所里的专家们与军区官兵捆绑在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一起奋战,一道攻关。
该所专家王春江带领6名同志,与指挥员、参谋人员共同组成研究论证小组,对1000多项军事需求进行分类解读。这是一项极为繁杂艰难的工作,要求科研人员不仅是技术上的佼佼者,更得是军事上的明白人。那段时间,他们成了钻研军事指挥的“发烧友”,宿舍墙上挂满了作战行动图,床头摆的是军事理论书籍、参谋作业手册和作战案例,饭桌上也在和指挥员讨论作战问题,碗筷都成了他们模拟推演的道具。经过三个月没日没夜的艰苦奋战,终于设计出了一整套军事需求技术模型,奠定了系统研制的坚实基础,从起点上保证了系统建设的实战化方向。
参与协作的地方国防工业部门的同志也在大联合事业孕育的大协作精神中受到感染。
地方某单位的同志不会忘记,数据链项目刚上马时,他们和另一家单位各提出一套技术标准,两套标准各有长处,经过综合衡量,该单位的标准未被采用。这意味着他们先期开发的上百个软件要推倒重来,堆起来一人多高的技术资料全都需要重新修改,这事儿搁在谁身上都不好接受,但他们不仅接受了这个结果,还派出骨干力量,积极配合中选单位做好标准的进一步研发完善。该单位的领导说,军事研发不是你家我家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国家的事,我们算得清这个大账!军民融合,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总部领导认为,这是信息化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成功典范。
让奉献和信仰融入血脉
机房内,计算机的蜂鸣声通宵达旦;集体研讨,从会议室一直延续到饭堂、宿舍;甚至走在路上,人们也都是急匆匆的……为信仰而奋斗,是该所最常见的场景。
王建新是个对科研着了魔的人,一向苛求技术完美,所里不少人背后叫他“倔死牛”。在他看来,战争不等人,时间如战鼓,信息化建设必须只争朝夕。
所以,他总会不分上班下班、节日假日地安排新的任务,总会对已经成型的汇报和方案横挑鼻子竖挑眼,总会深入到陆海空和第二炮兵部队的一线单位搞调研,而且说走就走。大江南北的营区,大大小小的演习,太阳底下、坑道深处、雷达站里,直跑得又黑又瘦,脱一层皮,大家对他又敬又怕。
王建新的妻子刘平平也有一怕:怕老王带课题组成员晚上一起到家里研究问题。每到那时,家里抽烟的人多了,受不了烟草味的刘平平就会被“熏”出家门,到大街上转悠。到了冬天,手脚冻得发麻。邻居看见了,心疼地请她到家里暖和暖和,可刘平平不忍心打搅人家孩子睡觉,坚持回到楼道里等待。每次疲惫地回到家里,王建新总是忙不迭地道歉!
烦恼吗?当然烦恼!委屈吗?委屈得想哭啊!生他们的气吗?干嘛要生气,他们那也是在打仗啊,不拼搏行吗?!再说自己也帮不上其他忙,忍耐一下不就完了……
王建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科技将军”动情地说:“你怕,我也怕。我是怕搞出的东西不管用,到了战场上打不赢啊!”
听了这一番话,再多的委屈和烦恼,也都化解了。这样的话传开,大家在敬畏中又多了一份理解:生当其时,军装在身,为了打赢,这不都是我们共同的信仰吗?用我们这些人的拼搏、奋斗,换取一个个保障人民幸福、国家安全的胜利,难道不值得吗?!
铁血气质,无声无息却又蓬勃旺盛地生长着。它不是生长在枪炮林立的野战部队,而是生长在一群戴着眼镜的科学家之中。
初宁,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牵头研制攻关的是“多维态势显示”技术。在他的团队中,上有老、下有小。几名资深老专家自愿打下手,一群中青年科研骨干承担着攻坚重任。
采访初宁时,他的感受发人深思:“他们不是在服从我,而是在服从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记者 唐先武 通讯员 吴旭 李强 周宏宰)
《科技日报》(2012-04-25 三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