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辛勤笔耕地方志 繁荣文化新成果

——记榆林市市志办副主任高峻先生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辛勤笔耕地方志 2012-04-14 11:02:27
文/田砚林 认识高峻先生已经很久了,但真正对他产生敬佩之情则是因为他送我的《陕北民间文化广记》(分上、中、下册,共十四辑)这套书开始的。通过阅读这套书籍,使我懂得了地方文化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

文/田砚林
 

认识高峻先生已经很久了,但真正对他产生敬佩之情则是因为他送我的《陕北民间文化广记》(分上、中、下册,共十四辑)这套书开始的。通过阅读这套书籍,使我懂得了地方文化是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传统文化是在继承祖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俗民风、在经历了历史变迁、社会进步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后形成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文化体系。这十四辑的内容是地方文化为祖国文化添了彩,而祖国文化却又为地方文化注入了生机,写得包罗万象淋漓尽致。后来我还陆续读了不少他编辑的地方志,就这样,我很快便了解了高峻先生那一颗作为一名真正的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灼烈而赤诚的心,并决定为他写点读后感,把他的事迹、精神告诉给更多的人,特别想让那些精神上与他背道而驰的人对照对照自己,或许更有一点意义。但每当我坐在电脑旁敲起键盘时,却又无话可说,即使敲出一些文字,也总觉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总不能表现他的人品和精神,甚至拒之甚远,最后又被删除。我这人又不甘心于失败,因为我们是老乡,更觉自己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甚至觉得敲不出点东西似乎对不起他,更有羞于自己的责任。于是,几经曲折,最终还是鼓起勇气,敲起键盘,敲成这一篇很不像样的文章。

高峻先生,子洲县人,中共党员,榆林市政府办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出生于1958年8月,1981年8月毕业于榆林学院中文系。榆林市政协特邀文史员,市长城协会、黄土文化研究会、榆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研究会、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也是陕北地区小有名气的“土作家”。他创作的一批文艺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评。

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专一行

高峻先生上大学前曾当过农民、民办教师和公社八大员。

高峻先生于1981.9-1983.3在子洲中学任高一语文教师。他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在教学教改方面,推广普通话,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曾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和校长姬世武的表扬。在教学方法和考试选题内容方面受到语文教研组长极具资深权威冯光凡老师的好评;在作文教改方面也有创新,如作文题目让学生搜集民间谚语三十条等。

高峻先生于1983.3-1986.7在子洲县政府办任秘书。注重调查研究,探索理论前沿,提高公文的写作技巧。熟读时任河北省委书记高扬的《河北经济文章选编》一书,虚心请教政府办曹钢主任。1984年夏收季节陪同霍兆瑞县长深入南川五乡镇调查农作物生产丰收情况,两天时间跑完。高峻先生,积极要求进步,与时俱进,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对党的忠心爱戴,并讲了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受到同志们的好评。在周仡佬淮宁湾乡调查农村土地和林业生产承包,写成淮宁湾乡林权改革调查报告,发表在《陕西农民报》上,在当时具有指导意义。1985年在子洲县委整党办工作期间,联系杜家湾乡政府及所属企事业单位整党工作。对乡供销社整党时查出在生产资料销售等方面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爱护干部的原则,达到教育广大党员、提高觉悟的目的。

高峻先生于1986年6月提任子洲县马蹄沟镇党委副书记;同年5月任子洲县农村整党试点工作组组长,驻马蹄沟镇红庄村。按照学习、查摆问题和整改各阶段认真开展工作。恢复团组织活动,动员青年积极要求进步,向本籍老山前线战士献爱心,写慰问信、做鞋垫等活动,接收一批青年入党。组建新的村支部班子,建立土地、林业承包各项制度,增强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全县取得经验,全面推广大会介绍,受到县委领导表扬。

高峻先生于1986年7月始任马蹄沟镇副书记,镇教委主任,分管教育工作,到三皇峁、袁家砭等校区检查。分管片上工作,制止乱修建,搞薛家崖盐业生产调查,盐民收入。曾向地委李凤阳书记作汇报。

高峻先生于1987年9月中共子洲县委派到陕西省委党校中青班学习,研究中国改革之路,从农村到城市,研究中共党史,探索改革发展之路。

为官清正廉洁奉公

高峻先生于1989.10-1990.9期间,进入了短暂的企业工作。他从省党校毕业后被行署办公室借调,先到地区神府煤田劳动服务处任劳资科长。调整工资、奖罚制度,建立和谐劳动关系。除煤矿生产、酒店经营外,企业商业门市发展到六个,增加就业人员。他总把事业看得高于一切,他把群众利益始终摆在了第一位,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谁能不拥护,不爱戴?也正是因为有这样实实在在干事业,一心一意为职工谋幸福的好领导,群众才愿意支持他、信任他,在他的领导下不怕困难,艰苦攻关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

呕心沥血编志之缘

高峻先生的终生职业,与史志的不解之缘。1990年9月他调到榆林行署办公室县志科工作,参与编写《榆林地区志》。他认真研究方志理论,清乾隆年间杰出的史学理论家和著名的方志专家章学诚的方志学。他系统研读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名典,有《二十五史》、《皇明九边考》,《陕北古代史纪略》,《中国西北地区古代居民种族研究》,《陕北地理笔记》,《元和郡县图志》,《绥寇纪略》,《括地志辑校》,《中华民国史稿》,《西夏记》等史志典籍。他熟悉地情信息资源,指导第一轮修志工作,推进首轮修志任务的全面完成,绥德、清涧、定边三县最后几家县志,至2003年定边县志出版全面完成全市首轮修志任务。此任务是在首轮修志结束工作停顿机构和人员受到冲击的特殊困难时期完成的。他奔走呼号,做了大量组织协调方面的工作,为全市地方志工作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峻先生于2000年创办榆林年鉴至2007卷,每卷约100万字,他承担了从安排部署到人员培训、资料收集、修改校队、印刷出版发行的主要工作,他为存史、资政和宣传榆林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与领导的充分肯定。他还为海内外媒体、同行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榆林地情资料,为榆林的开放开发和经济文化交流做了不少工作。同时开展部门志和专业志,如军事志、榆林人物志、司法志、邮电志的指导编写工作。正如崔月德先生生前在“陕北黄土文化人物歌”中写道:“内蕴雄华志可钦,博览广征细考证。刻苦潜心编志鉴,榆林腾飞记录真。”

高峻先生还支持日益兴起的村史志、家乘族谱编纂工作,如《横山叶满义家志》,榆阳、横山、子洲三县《韩氏族谱》、《绥德雷家硷村志》等,并为之写序。

地方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编写地方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志者,记也。记历史,记地理,记政治,记经济,记自然,记社会,记文化,记风俗,记人物,记大事,记著述,可谓巨细皆记,包罗万象。地方志是了解一个地方的窗口,也是启迪后人的乡土教材,还可以存史资治。高峻先生热恋陕北黄土地,酷爱陕北文化,勤奋写作刻苦钻研,深入研究陕北文化,成绩优异,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集。他于2005年发起晋陕蒙史志协作会,他与人合作著了《榆林方志通览》,出版后,反响很大。三十年来,高峻先生编写了大量史志及文化书籍,乃至榆林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延绥长城与沿边通道考略》、《宋夏绥州罗兀城之战》、《清代西安府延安府的官马支路和榆林府境内的塘路、草路》、《当年陕北的架窝子》、《孙维统与榆林》等论文在省市多种杂志刊登交流。2005年著名诗人、书法家、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籍人士鲁加雄在西安为之题联:“秦岭千嶂峻,太白一峰高。”他曾两度获陕西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奖;2005年他被评为全国方志先进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他于2009年5月因“为社会奉献爱国主义教育之教材”,事迹入选世界社会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名人志》(李占军主编)。

高峻先生努力提高艺术修养。他那崇高的品德、儒雅的气度、严谨的治学风格,他坚守着为自己的爱好而奋斗,为自己的爱好而活着。他想做的就是让珍贵的地方志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高峻先生的这种精神与品质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临了,愿我的老乡高峻先生更上一层楼,在扎实的语言文学功底与深厚的史志积蕴之间穿梭;在古典与时尚、法度与自由之间徜徉人生……最后希望广大读者走进榆林珍贵的地方志中,和高峻先生一道发现可喜的新成果,以便给榆林人民献上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