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63天的航程,中国第二十八次南极考察队完成各项考察任务乘“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凯旋。4月8日,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举行了欢迎仪式。
据介绍,“雪龙”号去年10月29日从上海起航,整个航程安全完成了天津港—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中山站—长城站—阿根廷乌斯怀亚港—中山站—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上海的航行任务,总航程2.84万海里,其中冰区航行3900余海里。
图表: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 新华社记者 曲振东 编制
深冰芯钻探、大规模大洋考察,科考实现诸多进展
本次南极考察是极地“十二五”(2011—2016年)规划的首航,中国第二十八次南极考察队在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共执行了31项科学考察项目及16项工程建设和后勤保障任务。
在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项目取得重要进展。队员们完成了昆仑站深冰芯钻探孔100米导向管的安装,并钻取了顶部120米的冰芯,这标志着昆仑站深冰芯钻探前期准备工作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已经完成。科考队领队助理金波介绍说,冰芯钻探的意义在于反演过去数十万年的气候变化数据,根据冰雷达的数据,有希望在冰穹A区域获取年代最久远的气候记录。
此次科考中,中国首次在南极半岛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大洋考察,考察队员成功完成了南极半岛46个站位的调查,收集了约8500个样品和基本数据。这为认识南极周边海洋环境、气候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深入了解极地海—冰—气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登上“冰盖之巅”
本次考察中,考察队员在昆仑站顺利安装并成功调试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南极巡天望远镜,这是南极内陆首台可远程遥控、具备指向跟踪和自动调焦功能的天文望远镜,即将正式投入观测运行。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商朝晖介绍说,这也是目前南极最大的光学望远镜,它配备了目前国际上最大的单芯片CCD相机,像素达到1亿,一次曝光可以覆盖4.3平方度的天空,相当于18个月亮的大小,可以非常有效的进行天文巡天的观测。
“这台望远镜将用于对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瞬变天体的研究。”商朝晖说,探测超新星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此前科学家通过对I型超新星的测量研究,发现了宇宙的加速膨胀,并获得去年的诺贝尔奖。
据介绍,选址冰穹A是因为这里大气条件稳定,空气十分稀薄,具备极佳的大气透明度,极可能是地面上最佳的天文观测台,自第二十四次南极科考以来也对此进行了证实。接下来两年,科考队员还将在冰穹A再安装两台巡天望远镜。
“我们希望把现场的探头、温度等项目实时显示出来,望远镜拍下的图片、有摄像头的照片也都能实时在网上显示。”商朝晖说。
新建极地考察破冰船有望2014年下水服役
据了解,目前我国用于极地考察的“雪龙”号是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的,但破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南极科考需要。“雪龙”号副政委王硕仁介绍说,我国新建的极地考察破冰船正在设计当中,力争2014年下水服役。
“新船是一艘真正的破冰船,破冰的厚度可达到1.5米,以几节的速度去破冰,有大量最先进的大洋调查设备,包括地球物理、各种海洋设备,也是非常环保的一艘船,符合极地航行的要求。”王硕仁透露。
目前,中国第二十八次南极考察队中的29名越冬队员仍然坚守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他们将在为期一年的越冬考察期间,开展气象、生态、极光等项目的科学观测研究及后勤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