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2012年文化猜想:精品力作从何而来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2012年文化猜想 2012-03-15 10:09:25
     对话人
     对话人

  纪宝成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

  刘长瑜代表(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理事长)

  沈 鹏委员(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黄书元委员(人民出版社社长)

  席 强委员(中央民族乐团团长)

  龙 瑞委员(中国国家画院名誉院长)

  “伟大的时代应有伟大的作品。”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呼唤文化工作者,为时代、为历史留下更多高水平、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

  精品力作不是呼唤出来的

  刘长瑜代表是从艺62年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她认为,“一名优秀京剧演员的培养需要过程,一部好戏的创作也是如此,都不能急功近利。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加大投入就能出精品,却把投入主要用于舞台设备、灯光布景等硬件上。京剧是一门舞台表演艺术,以表演者为核心。我建议资源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创作者身上,投入到演员、创作人员、演奏人员身上,让他们能够心平气和地训练,踏踏实实地创作。”

  纪宝成代表说:“吴冠中讲过一句话,你是麦子,一定要把你种到麦田里去,才能生根发芽。精品力作,无不是创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的结果。有成就的历史作家,为创作要看很多史料,甚至到实地看文物,字字有出处。有成就的演员,为了出演一个角色,到农村、到工厂体验生活,一待就是几个月。现在的很多创作者功夫下得不够,完全凭空想象,严重脱离实际。”

  “外国有人统计,文学作品的淘汰率当年在90%,10年在99%。任何一部成功作品都有无数不成功的作品作为铺垫,因此我认为精品力作不是呼唤、鼓励、表扬就能创造出的,也无法拔苗助长。现在国家有许多奖励文化发展的措施,人才也培养了不少,各种精品工程也很多,但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算是精品力作。”席强委员说。

  “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纪宝成赞成这一观点,“要尊重艺术规律,要允许慢工出细活。”

  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从没有一个国家的艺术家像中国艺术家一样,总是得面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传承与创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商业化与艺术性等看似对立的问题,艺术就是艺术,可是我们总用很多概念束缚艺术的生产。而且我们也总在随波逐流,总是无所适从。”导演陈国星委员说。

  纪宝成认为,文化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照套。“真正的精品必须是从自己国家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看见外国流行什么就模仿什么,看见什么形式、内容、风格红了就抄袭什么,永远出不了精品。”

  席强说,“我们的民族音乐长期以来就是不断地重复‘老三篇’、‘老八股’,除了《二泉映月》、《春江花月夜》、《梁祝》、《黄河大合唱》,这些年,我们再也没有创作出与这些经典相当的、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当代文化品格的标志性作品。作曲家的作品越来越洋,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学习西方,迷失了自己的特色。文化必须在立足自身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在扬弃中创新,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都不重视,只能是失魂落魄,根本不可能产生符合时代需要、当代审美、百姓需求的好作品。”

  没有个性不可能出精品

  沈鹏委员说,文化繁荣的标志是出人出作品,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我自己从事书法教学很多年,提出16个字的原则,首先就是‘弘扬原创’。有些人觉得不理解,书法还讲什么原创呢?但是当我们把书法当作一门艺术,当作文化的体现时,它就必然要求有原创要素。古代杰出的书法家没有个性,就不可能有形成流派的根基,没有个性只有共性是不可能出艺术精品的。”

  龙瑞委员说,“现在艺术人才培养过于强调学历,强调职称,许多文化艺术工作者穷其一生都在从事与艺术创作无关的事情。一个画家,也要有级别,也要评职称,也要申请项目,整天忙着填表、盖章、找各种社会关系,怎么有力气进行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而且画家也是60岁退休,那时也可能正是一个画家的黄金创作期,齐白石60岁时还什么也不是呢。”

  好作品不是为评奖而生

  刘长瑜认为,当前特别需要健康的批评环境。“现在的研讨会开得太多太滥,有钱就能开,多开几次就成了精品力作,登发言、发消息,要是能拿奖,立马改换门庭。但好的作品不是为评奖而生。我们设立了各类奖项,评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现在却成为引导文艺工作者远离生活、远离群众的指挥棒。资源都围绕评奖进行安排,获奖作品与奖金挂钩,一俊遮百丑。为了获奖总是请已经成功的艺术家来创作,年轻人自然很少有机会得到青睐。”

  在黄书元委员看来,版权问题也是影响精品力作产生的重要因素。“盗版猖獗对于文化市场的危害是致命的。更为关键的是,盗版猖獗对于作者的创新行为危害太大。比如一个作家辛苦十年写出一本书,可以保证今后许多年过上不错的生活,愿意搞创新、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就会多起来,精品力作问世的机会就大。”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