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步贡献率:支撑发展的刻度尺
两会特别关注
今年全国两会,有关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两个数字引发了人们的关注:3月5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报道中说,2011年江苏省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5%;3月6日,全国政协“稳中求进,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主题记者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透露,根据有关部门的测算,去年农业增长中,来自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占53.5%。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反映在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三大作用的相对关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这样解释。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围绕科技进步贡献率的话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两会内外的有关专家。
江苏创新驱动的战略与实践
作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三连冠”,江苏省2011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相比2010年的54%,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据了解,“十一五”期间,该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是什么因素使其逐年上升?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省长李学勇指出:“江苏自然资源少、人口密度大、环境容量小,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我们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走转型发展之路。”
记者从江苏省科技厅获悉,该省30年来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于上世纪80年代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科技兴省战略。进入新世纪,又率先作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大战略部署,将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和主要动力。当前,江苏更是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在以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主要措施之一。江苏省省长助理徐南平委员介绍,2011年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8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幅比工业增幅高近20个百分点。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6万亿元;同时坚持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科技成果为导向,大力组织产学研联合攻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建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4个产业技术研究院,2011年共立项下达各类省科技计划项目2518项,省拨款22.4亿元,带动总投入约400亿元。
另一方面,该省大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专利战略支持企业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并采取多项措施支持产学研结合、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等,推动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徐南平介绍,江苏省坚持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2011年新建6家企业研究院,总数达24家,全省各类省级以上科技平台累计达2371个。新认定466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3852家,培育国家创新型企业24家。有201个产品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占全国的14.5%。坚持以各类科技园区为主要载体,物联网、新型医疗器械、光伏、智能电网列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试点,18个国家和省级高新区实现GDP占全省20%。新建8个国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92家,居全国第一。累计建设101个省级科技产业园,347家各类科技创业园,基本实现各县(市)和主城区创业载体全覆盖。
2011年,江苏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1043件,增长53.2%。共有55个通用项目获国家科技奖励。此外,江苏省科技服务业收入总额达451亿元,增长了36%。
着眼“十二五”,江苏省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省科技厅表示,到2015年要力争实现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人力资本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在全国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
科技推动产业进步的农业范本
谈及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技术研究室主任赵芝俊说:“农业科技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而且还应包括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技术。农业与农村政策、科技政策对农业科技进步都会产生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各种强农惠农政策和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下,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出难得的上升趋势,从‘十五’初期的40%左右,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48%。”
他认为,科技进步已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新品种的育成和应用等技术进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率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其实质内容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和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例如良种的采用,在相同的投入水平下,每亩地的产量提高了,这提高部分就是良种的作用,即技术进步对产量增长的贡献。”
赵芝俊进一步介绍说:“据农业部测算,2005年推广品种与主栽品种相比,亩均可增产100公斤以上,全国6000万亩超级稻增产36亿公斤以上。‘十五’期间,累计示范推广2亿多亩,增产稻谷250亿斤左右。另外,由我国科学家首先育成的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在实现栽培大豆‘三系’配套后,比对照品种增产21.9%。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育成及产业化,不仅改变了由国外生物技术公司垄断棉种市场的不利局面,也避免了我国棉花由于棉铃虫危害可能导致的灭顶之灾,更是通过产量的稳定增加为我国棉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据介绍,随着以现代良种、化肥及灌溉等土地替代型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水平明显提升,超级稻、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转基因棉花等一大批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的出现及其产业化应用,使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农作物育种与栽培技术研制成功多种栽培模式,形成我国农作物栽培的技术体系;化肥发展由高浓度复合肥料取代低浓度单质肥料,并向高效、复合、缓效和液体化方面发展。
“2009年我国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1%,2010年增长到52%,2011年提高到53.5%。尽管每年只增长了1个多百分点,但对确保粮食‘八连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认为,这些成绩得益于我国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
然而,我国整体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一般在70%到80%,德、英、法等国超过了90%。”秦富说,“我国还有20%左右的提升空间。”
随着我国粮食生产已经连续8年增产,要进一步增产难度越来越大。赵芝俊认为,从科技进步产生的源泉角度看,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一是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多出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大成果、好成果;二是要加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并通过新型农民的培养,着力在提高技术效率上做文章;三是充分发挥优势区域在促进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即合理配置现有农业资源,在总投入不增或少增的情况下促进农业总产出的较快增长;四是通过合理的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取得较大规模效益。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促进作用比“贡献率”高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扩散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要手段,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显著。因此,“科技进步贡献率”这一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我国到2020年力争实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的目标;《“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也将“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作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
“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我国学者多是利用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采用余值法进行测算。”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高昌林研究员介绍,索洛认为除了资本和劳动两个因素增加会引起经济增长的变化之外,还有一个余量,这就是广义的技术进步。它包括新技术、新工艺等引入,也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人员素质、管理方式方法,以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变化。“广义的技术进步”这一概念引入我国后,其表述就变为“科技进步”。
然而根据国内专家最新研究显示,利用原有的传统模型计算可能会低估科技进步的贡献,主要是因为其忽视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无形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王元认为:科技进步贡献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涉及多个层次,有丰富的内容,绝非单一指标所能衡量的。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小组将无形资本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索洛模型中,技术进步被看作是外生的。然而现实的增长过程并非如此,技术变化来自并依赖于对创新的投资。”高昌林说,创新投资形成无形资本,通过研发、员工培训等活动再作用于现有资本存量、投资和产出等。因此技术进步实际是由企业等经济组成元素的行为决定,是内生而不是经济系统环境外生决定的。内生技术进步是内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
“随着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发达国家无形资本投入已经接近甚至超过有形资本投入的比例。所以无形资产投资或者说创新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贡献,它也应属于技术进步贡献的范畴,而这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并没有反映出来。”高昌林说。
因而他表示,要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驱动,应该更多考虑智力等知识的无形资本的投入,如增加研发投入、加强员工培训、维护品牌声誉、增加软件和通信投资等,而不仅是大量购买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
同时,受访专家也表明了一个观点:科技进步贡献率可以用于反映一个地方科技作用的纵向发展趋势,但不宜横向比较。徐南平强调,目前,科技进步贡献率更像是个学术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在我们的工作中,并未把它当做直接的工作目标,而是科技进步的综合体现。高昌林也认为,科技进步贡献率是在增量而非总量中考察科技进步所发挥的作用,适合进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纵向比较,不宜横向攀比。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