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退休教师42年资助150余名学生 靠拾荒筹集学费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退休教师资助学生 2011-09-02 11:04:55
  开县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43年资助贫困生100多名
  开县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43年资助贫困生100多名
  
  
潘光权老师(左)改建自己的宿舍,为留守儿童安“家”。市文明办供图
  
  
  开栏语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为动力,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即日起,媒体将通过宣传报道第三届重庆市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事迹,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热潮,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树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营造学习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他没有妻室儿女,却有20多名大学生叫他“爹”;他用一生积蓄照顾贫困学生,甚至靠捡垃圾、东挪西借为150多名留守儿童安了一个“家”……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的学生,他就是开县临江中学退休教师潘光权。
  
  退而不休,就是闲不住
  
  8月18日,年近70岁的潘光权正在整理收到的录取通知书。
  
  学校方面介绍,潘老师早在2004年就退休了,平时在学校健身房帮忙管理器械,同时还帮学校做一些收发工作。放暑假后,潘光权干脆将自家的客厅改成收发室,一摞摞送来的录取通知书整齐地码在沙发上。
  
  1942年潘光权出生在开县太原乡响石村(现临江镇响石村)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7人,潘光权排行老四。
  
  初三那年,潘光权以优异成绩保送开县中学。高一时却因家庭贫困,潘光权不得不放弃学业。辍学没多久,高中班主任就将他推荐到财会班学习3个月。
  
  1961年,潘光权应征入伍,1968年从部队转业,在临江中学当了教师。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潘光权说,通过自己的能力,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是他最大的快乐。
  
  悉心教导,“差生”变优生
  
  1970年潘光权从临江中学借调到开县竹溪中学。当时熊克伟是该校有名的“差生”,学校还流传一句关于熊克伟的顺口溜———学生家长见了愁,老师见了三摇头。
  
  潘光权主动找熊克伟交谈了几次,发现熊克伟虽然调皮,但是天真活泼,打篮球和乒乓球很不错。潘光权申请把熊克伟调到自己班上,让熊克伟当副班长兼劳动委员,还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块小黑板,让他每天写一些名言警句,讲给全班同学听。
  
  在潘光权悉心教导下,熊克伟成为竹溪中学发展的第一个共青团员。
  
  如今,熊克伟是开县中医院五官科主任。
  
  “抠门”老师,倾囊助学生
  
  潘光权每月除了必要的生活开销外,其余钱都用在了资助贫困学生上,甚至不惜举债、捡垃圾也要供孩子们上学。
  
  临江中学老师介绍,潘光权经常买便宜菜,身上也没件像样的衣服。他没有手机,却从2002年起,先后为5名贫困大学生购买了手机,甚至每月按时寄100元话费给学生。
  
  “给他们买手机不是让他们赶时髦,而是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强自立。”潘光权说,每到节假日,他就要和孩子们通“亲情电话”。孩子们在电话中亲切地叫他“爹”,汇报自己在学校的近况。
  
  邓军是长期受到潘光权资助的学生之一。1998年,正在读高三的邓军患上肺结核,潘光权拿出900元为他治病,当时潘光权每月工资只有400多元。
  
  2010年11月,潘光权获得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称号及500元奖金,他立即将这笔钱送给贫困学生王家美。
  
  2011年3月4日,开县县委、县政府授予潘光权“两德模范”(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称号,并奖励他1万元。潘光权立马抱着钱来到校长办公室,请校长把钱纳入学校学生困难救助金。
  
  潘光权的抽屉里放着一沓汇款单和几本存折,全是近几年他汇给在外读书的孩子们的收据。一共70张汇款单,4本存折,43年来,潘光权花去近20万元,受他资助的贫困学生达100多人。
  
  留守儿童,在他家安家
  
  1998年,潘光权担心留守儿童无人照料,将自己不足50平方米的宿舍收拾出来,安置留守儿童。住在潘光权家的学生最多时有12个,最少也有两三个,先后有150多人在他家里安家。
  
  潘光权为孩子们添置了床铺、彩电、热水器等,又当爹又当妈地照顾他们。临江中学高二学生王海生,从去年开始就住在潘光权家。王海生父母离异,父亲常年在外务工,有时几年都不回老家一趟,他家离学校有3小时车程。潘光权就让他搬来与自己同住。
  
  2008年,事业有成的邓军回开县看望潘光权。为感谢恩师当年的资助之恩,他提出每个月给潘光权寄500元养老费。潘光权婉言谢绝了:“钱对于我来说也许就是吃好点,穿好点,但是对于贫困孩子而言,却关系到他们能否完成学业,关系到他们的前途。”[page]  
  退休教师42年资助150余名学生靠拾荒筹集学费
  
  
  潘光权和学生们一起聊天
  
  
  他孑然一身,却有20多名大学生叫他爹。他不是富翁,却42年如一日用微薄的工资,以及拾荒攒钱等办法存下20多万元,先后资助了150余名学生……他就是开县临江中学69岁的退休教师潘光权。如今,市文明办已推荐他申评全国“道德模范”。
  
  拿出一半工资资助学生
  
  现年69岁的潘光权是开县临江中学的退休教师。1968年,时任某部警卫排长的他,带着3万元的安置费,转业来到该校。不久,潘光权被借调到开县竹溪镇小学。在那里,他从每个月仅34.5元的工资里抽出一半,来资助贫困学生熊克伟完成学业,直到熊考进当年的四川省万县卫校。如今熊克伟已是开县中医院五官科主任,医术精湛。每次提到潘老师,熊克伟都动情地说:“天底下怎么有这么好的人,把别人的孩子当自己的孩子来照顾。”
  
  1998年秋天,潘光权得知学校里有个叫邓军的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家庭困难,一天只吃两顿饭。于是潘光权把邓军接到家中,为他做了顿丰盛的饭菜,让其“打牙祭”。随后,又将邓军接到自家长住,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邓军交了学费。
  
  2002年,上高三的邓军患上了肺结核。潘光权毫不犹豫地拿出两个多月工资900余元,为他治病。在潘光权的照料下,邓军很快康复,并顺利参加高考。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刹那,邓军“扑通”一声跪在潘光权面前说:“潘老师,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
  
  42年资助150余名学生
  
  其实,邓军只是借住在潘光权家中许多学生中的一人。从1998年开始,潘光权就在学校分给他居住的宿舍中,设立了一个专门照顾留守儿童的“留守之家”。为了照顾好孩子们的生活,原本只拥有一台黑白电视和一台吊扇两样电器的潘光权,专门添置了彩电、热水器、空调等电器和几张床铺。
  
  这些年,潘光权家中一直住着初高中各个年级的学生,“多的时候住了12个,最少的时候也有2个。”除了把部分学生接到家里免费住宿外,潘老师还为其中考上大学的20余名学生,每月给他们寄出500元至800元不等的学费和生活费,“有时一次性寄,有时分几次寄。”潘光权告诉记者,42年来,他一共资助了150余名学生,花费20多万元。孩子们常常会抽空来看望他,“他们都喊我‘潘爸爸’,每当听到他们这样叫我,我就感到很温暖、很幸福。”潘光权笑着说。
  
  工资不够拾荒凑学费
  
  潘光权告诉记者,退休后的一天,他资助的一名学生打电话来说将“弹尽粮绝”,而此时潘光权也快“无米下锅”了。于是他咬咬牙,打起了拾荒的主意,同时从牙缝里挤钱,开始每天只吃两餐。
  
  “我第一次捡废品,当有学生路过我身边时,我赶紧躲闪,怕他们认出来,当他们走过之后我才去拾。”潘光权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不过现在他觉得自己的“脸皮”厚了,“拾荒既可清洁环境,同时还可以有点小收入,何乐而不为呢?”潘光权说,他每月拾荒可挣200元,加上每个月有1400多元的退休工资,这样每月就有1600多元的收入了。
  
  为照顾学生他放弃再婚
  
  1968年,患有骨髓炎的潘光权因不愿拖累妻子,而与其离婚。不久,很多热心人帮他物色对象重组家庭,都被他婉言拒绝了,“我的事情先放一放,只有自己没有负担了,才能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可这一放,潘光权就放下了42个春秋。如今,满头白发的他依旧孑然一身,没有妻儿。
  
  获奖金1万元捐给学校
  
  今年3月4日,潘光权被开县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公德模范”,获得奖励1万元现金。当大家都以为潘光权会拿着这笔钱改善一下自己的生活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抱着钱来到校长办公室,一分没留地全部捐给了学校。“我要求校长把这1万元纳入学校学生困难救助金,以多解决一些困难学生的急难。关键时候拉一把,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潘光权如是说。
  
  “虽然意外,但仔细一回想却也是意料之中。”潘光权的同事李成美说,类似的事儿,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潘身上。2010年11月,潘光权被评为“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优秀代理家长”,获得500元奖金。他立即就将这笔钱送给了临江中学高一(二)班的贫困学生王家美。
  
  鼓励学生传递爱心火炬
  
  如今,潘光权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不少曾接受过他资助的学生提出,想接他到家里和自己一起生活,但都被他拒绝了。“孩子们都有老人,有家庭,我不想去增加他们的负担,一个人挺好的。”潘光权如是说。
  
  曾经得到潘光权资助的邓军现在新加坡工作。2008年夏天,他回开县看望潘光权,给潘留下一张银行卡,承诺每个月将存500元在卡里让潘养老。可是,潘光权一口拒绝了。他对邓军说:“如果你要对我好,就帮一帮那些曾和你一样的贫困学生。”如今,邓军也对口资助了多名困难学生。
  
  如今,受到潘光权的感染,临江中学的很多老师也纷纷开始资助贫困学生,学校也成立了学生困难救助金。在潘光权的带领下,爱心火炬正在传递。
  
  对话
  
  潘光权:帮助孩子
  
  是我最大的快乐
  
  8月18日,记者来到潘光权的宿舍。在这间不足50平方米的老屋里,摆着两张桌子和两张单人床,甚是简陋。记者发现,潘的抽屉里保留着70张汇款单和4本存折,“汇给朱凌云350元、陈骄800元、潘俊200元……”,潘光权从一个抽屉里,小心翼翼地拿出这些汇款单和存折,“这仅是我最近几年保存下来的,以前的那些要么扔掉了,要么被学生家长拿回去教育娃儿了。”潘光权说。
  
  记者看到,这些汇款单大都始于2004年他退休之后,足足有好几万元。对此,有人说潘光权傻,也有人问他到底图啥?每当面对大家的不解,潘光权总是淡淡一笑。他说,他从小吃够了贫困的苦,而自己也是受人帮助才完成了高中的学业,“用自己的力量,为孩子们做点什么,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记者杨玺)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