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德科技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中德科技合作模式 2011-08-31 08:57:14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孟曙光。本报记者 李山摄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孟曙光。本报记者 李山摄  

    德国是世界科技强国,是中国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自1978年中德两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中德科技合作进展顺利。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双方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合作和交流模式,进一步深化各个领域,尤其是高科技领域里的科技合作已是摆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科技人员面前共同的任务。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科技参赞孟曙光。

    三十多年合作成果丰硕

    谈起中德科技合作的历史,孟曙光如数家珍。中德两国于1972年建交,1978年签订了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其后在此协定框架下陆续签订了包括航空、航天、材料、生物技术、新能源、海洋、地学、文物保护、核能等30多项专门协议。中德政府间科技合作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逐渐扩大,并不断向深度发展。三十多年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两国共同完成了一系列联合研究项目,共同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建立了一整套科技合作协调机制;共建了中德科学促进中心、中德分子医学实验室、中德软件技术联合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等多个联合研究机构;成功举办了中德科教年2009/2010活动;深入开展了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等等。其中,仅中德科学促进中心一个项目,自2000年建成启用以来,双方就已投入经费超过3亿元人民币,资助了1万多名两国科学家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与交流。

    孟曙光认为,中德科技合作的特点是机制化、多层次、宽领域。机制化指的是中德两国为执行科技合作协定专门成立了“中德科技合作联合委员会”,双方的联委会主席均为副部级以上官员,会议轮流在两国举行,截至目前已经举行了21次会议,这对两国科技合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协调和促进作用。联委会下设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是多领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多层次是指除了国家层面上的合作之外,部委之间、地方之间、大学与科研机构之间以及企业间积极开展科技合作。宽领域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扩展深化的过程:中德科技合作已从能源、冶金、航空、海洋、农业、医学、数学、物理、化学、制造技术、激光加工、材料、信息、生物、文物保护等专业领域,逐渐扩大到环境保护、能源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生命科学、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高科技领域。

    作为中德科技合作的一个范例,孟曙光特别介绍了中德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合作成就。例如,中德科学家共同努力,解决了秦始皇兵马俑保护中对土隔梁和掉土表面进行加固、对破损陶俑的黏接加以改进以及彩绘保护等亟待解决同时也是最棘手的问题。合作双方共同建立了秦俑彩绘修复实验室、金属文物修复室以及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室,并且互派人员进行交流、研究和培训,提高了文物保护与研究的水平。

    从人才培养到互利合作

    孟曙光指出,中德科技合作的前20年,主要是我们向德国学习,注重科学家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即合作形式以人员交流为主,中方派遣科研人员赴德进修,参与德方科研课题,并关注合作科研成果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这一过程迅速提高了中方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为中方培养了人才,他们中的很多人回国后承担了科研院所、大学及政府部门的领导职务,为提升我国的科研能力发挥了作用。这是那段时期合作的主要收获之一。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德两国科技合作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从单向学习转变为平等互利,重点也转向高科技领域的合作。

    以中德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为例:2009年6月,中国科技部万钢部长与德国联邦教研部沙万部长就中德双方在电动汽车领域开展深入合作达成一致,认为双方有必要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全面拓展合作。2010年6月,汇聚中德两国多所大学研究力量的中德电动汽车联合研究中心在同济大学挂牌成立。2010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中德双方发表联合公报,支持设立“中德替代动力平台”,加强电动汽车领域合作。目前,中国科技部正分别与德国联邦教研部、交通部、环境部开展务实合作,为搭建研发、示范、环保和商业运作四位一体的“中德替代动力平台”打下基础。

    2010年11月,中德政府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第21次会议上达成共识,为进一步推动中德科技合作,将建立中德创新平台、中德生命科学合作平台和中德大学机构化合作平台。中德两国将在电动汽车、传染病、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生命科学等领域加强交流和技术研发合作,并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促进合作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中德双方将支持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发中心,密切双方在前沿、交叉学科的合作,在一些重点领域形成科学战略联盟。

    在温家宝总理今年6月访问德国期间,随团访德的万钢部长也分别与德国联邦教研部、联邦交通部就生命科学平台、创新平台、清洁水计划、新能源交通示范事宜签订了新的合作协议。此外,中德两国政府还就建立电动汽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表了联合声明。这些将是今后中德科技合作的主要课题。

    中德科技合作的典范

    访谈中,孟曙光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院与德国马普学会之间卓有成效的合作。记者因此采访了马普学会负责中国事务的芭芭拉·斯皮尔曼博士。

    斯皮尔曼表示,双方的合作成就最明显的标志是人数显著增加,交流人次已从1974年每年不到10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783人次。此外,学术交流项目已经扩展到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各个研究领域:从天文学、材料研究、生物科学、数学直到生态系统研究和心理学。到目前为止,德国马普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最大、最全面的“项目”是在上海共同建设、联合资助、共同管理的国际化研究机构——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PICB)。

    斯皮尔曼认为,双方的合作中具有持久意义的“项目”是有针对性地扶持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例如独立的“青年研究小组”和“伙伴小组”。

    “青年研究小组”是以马普学会青年研究小组为模型在中国建立的独立研究小组,旨在吸引在海外生活的中国优秀年轻科研人员返回中国,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在中国担任领导职务。

    为了加强德国研究机构与中国青年科学家的联系,1999年开始在中国建立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这些小组由那些在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中国的青年科学家领导。现在,这样的“伙伴小组”已有近30个。

    为了适应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中国的发展形势,马普学会的科学家和他们的中国同事在不断探讨新的合作机制,双方将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开展更加具体的合作。

    (本报柏林8月29日电)

(科技日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