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张开科协帆 长风破浪正当时
——记江苏省科协先进工作者、南通市科协主席姜晓军
文/徐伟 杨羽 严惠慈 记者 吴红雅
他,奋战在科技、科普工作一线十一年,始终充满激情,新思路、新举措层出不穷,拓展了一个又一个科协工作的新领域;
他,带领南通科协实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满堂红,年年被评为江苏省科协系统综合先进单位;
他,待人似春光般和煦,如春雨滋润万物,在南通被很多科技工作者亲切地称之为“我们的贴心人”。
他就是2010年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及省科协授予江苏省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享受市级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待遇)、2011年被中国科协“八大”表彰为“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标兵”(享受省部级先进工作者待遇)荣誉称号的南通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姜晓军。
中国科协“八大”之后,记者多次提出专访要求,都被姜晓军婉言谢绝,他总是说,“成绩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近日,记者专门赶赴南通,走访了姜晓军的同事和多名科技工作者,他们的讲述,让我们真实感受到姜晓军充满激情的科协情怀。
爱学习爱思考的领路人
姜晓军出生于军人家庭,身材挺拔魁梧,部队大熔炉的磨练赋予了他坚强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从小在部队军营里长大的他,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躲在军营图书馆里忘我地阅读中外名篇著作和科普读物,畅游在科学的海洋,常常一看大半天,忘了回家的时间。小时候读到的一些科学家的故事至今他还记忆犹新。用他的话来说,他从小就对科学很感兴趣,对科学家“情有独钟”。而打小养成的爱读书看报的习惯一直伴随他。不管他后来工作岗位怎么变动,这个习惯始终没变。
姜晓军不光爱学,更爱思考。他常说:“一个人如果只学习不思考,那只能是个会移动的书柜。”他常常将学习中得到经验和启发用到工作中,又善于将工作中的感悟和心得写成文章,先后有十多篇文章在国家和省级报刊发表。他撰写的《创新思路,打造品牌,强势推进科协工作跃上新台阶》、《院士专家助推沿海开发》、《搭建六大平台,服务体制外科技工作者》等文章被《人民文摘》等多家全国性杂志刊登和转载。在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他撰写的学习心得入选南通市学习成果汇编,受到中央检查组的好评。那一年,他与我国学界泰斗吴良镛院士交流后,受其启发撰写了《从中国近代经济政治形态看中国第一城崛起之意义》史学研究论文,文中的立论、论据受到一些史学家的充分肯定,对打造“南通近代第一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文已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发表。
2005年1月,姜晓军全面主持南通市科协工作。上任伊始,他就跳出常规,提出科协工作要“高点定位、高效运作”,要求把科协工作放到全市工作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去落实,提出了“三优同创”(省辖市科协考核、市级机关职能目标与机关作风建设、全市人才工作争先创优)的工作目标,提出了“四讲四抓”(讲政治,抓素质;讲纪律,抓作风;讲美誉,抓形象;讲大局,抓和谐)的机关作风建设设想,提出了“开展高层学术研讨,打造党委政府思想库”、实施“双千工程”(“千名专家兴千企”与“千名专家兴千村”)服务经济建设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为抓手,促进各县(市)区科协工作整体上新台阶。在他的带领下,5年来南通市科协年年有创新,工作有特色,影响力、凝聚力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加,先后获得江苏省科协综合先进,南通市人才工作优秀奖等一系列的荣誉。
敢想敢干的开拓人
工作不但要有热情,还要有科学精神,要善于运作资源,变弱势为强势,这是做好科协工作的一条重要方法。科协最大的优势和资源就是智力密集、联系广泛,触角能伸到各行各业。早在2002年,他担任南通市科协副主席分管科普工作时,就提出科普工作要做就要做老百姓感兴趣、有需求的科普,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汇聚各方资源共同做科普。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2002年南通市科协首次以市场化方式运作,举办了大型科普展览——“高科技仿真恐龙展”。在当时就实现了112万元的门票收入。此举在南通全市引起轰动,成为南通乃至全省市场化运作科普展览的典范。
要把科普打造成百姓喜爱的文化、精神大餐,不能搞枯燥无味的科普,南通市科协组织了一系列吸人眼球的精品科普活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外科学名篇大型音乐诗歌朗诵会”、“飞向太空——神舟航天展”、“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福娃南通巡展”、“野生珍稀动物标本展”等一个又一个紧扣社会热点、紧贴百姓需求的科普活动成功推出,受到社会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10年前,科普画廊建设缺少资金,姜晓军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三分之一”的投入模式,由市科协、区政府和街道社区各出三分之一资金 ,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很快科普画廊覆盖所有街道和部分社区,三个百米科普画廊成为社区亮丽风景。在这种模式的拉动下,南通科普画廊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主城区画廊建设全覆盖。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市级学会没有了挂靠单位,很多学会的专职干部和会员由于党员人数少,不能单独成立党支部,学会中的一批党员长期游离在党组织之外。2010年年初,姜晓军敏锐地抓住在学会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自然科学学会联合委员会,设立党支部。这一创新举措,使得一批组织关系无处可转的学会干部、学会会员找到了“娘家”,引来了国家和省级多家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正如《光明日报》报道所说,“以党建带科建,扩大党在新社会组织中的组织覆盖面和工作覆盖面。此举不仅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添加了浓重的一笔,而且在全国科协系统成为一项创新举措”。
科技工作者的贴心人
走进位于南通市青年路的科协办公大楼,你一定会被南通市科协机关乐观、向上的工作氛围所感染。这里,没有像踢皮球一样的工作推诿,也没有“脸难看、话难听”的歪风邪气,有的是春风拂面般的问候和热情高效的接待,和谐的氛围萦绕在整个办公区域。
“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姜晓军常说,与人相处也一样,每个人都有长处,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人,以感恩的心态做事,常思服务之责,常想贪欲之患,常修廉洁之德。正是在姜晓军的影响和带动下,暖暖的爱意流淌在每个员工心间,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和谐、幸福的笑容。这份爱意和温暖又通过南通市科协机关干部热情周到的服务,传递给了全市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南通科技界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科协之家。
姜晓军担任南通市科协党组书记后,每年春节期间,总是要组织经费来到困难的科技工作者家中走访慰问。慰问的对象一年比一年多,慰问的经费也一年比一年高。2010年春节慰问金已达14万元,慰问了近400名生活困难的科技人员。同时,南通市科协还牵头组织南通市中医院、南通蜡纤和南通科兴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免费体检活动,先后有近千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体检。一名年近七旬的企业科技工作者感慨地说,“科协真是我们温馨的家,姜晓军是我们的贴心人”。
创新张开科协帆,长风破浪正当时。当前,南通迈入了桥港新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科协组织肩负的责任更重、使命更大。我们期待,锐意进取的南通科协人在姜晓军的带领下昂首奋进,不断超越,攀上一座又一座发展的高峰。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