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一场大雨浇瘫了北京城,许多地方变成一片泽国
现代化城市为何如此脆弱?
科技日报记者 高博 (24日电)
几场暴雨,让中国城市的排水系统异常尴尬。
在北京,通往地铁的台阶变成了“瀑布”,立交桥下水深齐胸;在武汉,街头出现湖泊,操场能游泳。江西和浙江也有类似情形。
交通拥堵,地下设施损坏,甚至出了人命。如今的中国城市,几乎年年必涝。为什么?
“一开始,人类居住点都在地势高处,便于排水。如今城市快速蔓延,低洼地区也建上了房子。”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万帆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比如在武汉,很多过去的低洼水面被占用了,肯定会影响排水。”
中国水利水电科研院防洪抗旱减灾所副所长向立云也在电话里向记者表示:“我们的城市扩展到了本来就不便于排水的地区,让事情变得很麻烦。”
让事情更糟糕的,是覆盖地面的沥青、水泥,降低了土地吸水的能力。“10份水降到农地上,有5—6份会变成径流,其他吸收掉了;而在城市,比如北京,8份水都会成为径流。”向立云说。
因此,涝灾在许多新城区变得突出——各处少见能蓄水的装置和设计;排水设施不全,或与泄洪主渠道对接不畅。
为凸显中国城市排水管道的窄和乱,网络上经常有人拿巴黎井然有序、能行船的地下水道来对比。“这体现了巴黎在规划时的远见。”一位网友说。还有人举德国人设计的青岛排水系统为例——到今天都表现出色。
“我们现在的排水标准,是几十年前仿照苏联和日本的,”万帆说,“没考虑到后来城市的规模之大,而且那时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也不及如今。”
现在,由于特大城市的“雨岛效应”(城市上升的含尘热气与高空冷气纠缠的结果),在城市降暴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几十年前的标准显得过时了。
比如北京,排雨水管道设计标准在“三年一遇”以下,应对一般降雨不会出现严重积水;雨量一旦超过50毫米,就顶不住了。雪上加霜的是,据2009年年底一份调查显示,北京市近八成的雨水排水管内有沉积物,其中有一半管道的沉积物非常厚。南方各城市也经常发生施工废料堵塞管道的事件。
“把一切都推倒重来不现实,”万帆说,“标准提高一点,费用就会大幅增加。说到底是个经济性问题。”他认为,每个城市自然禀赋不同,防涝须因地制宜。比如武汉的特殊之处,在于有很多天然湖泊。因此可以考虑根据天气预报,提前排低湖泊的水面,以利蓄水。
“蓄”也是向立云赞同的出路。他认为,提高“泄”的能力比较难,因为我国的各大城市主要通过河道泄洪,如果水位高,即使雨洪进了河道,也不见得能排出去。相比之下,“蓄”就更现实,途径有很多,比如说沥青水泥地面用透水材料替代;单体建筑添加蓄水设施;公园、体育场、学校操场建造得低于路面等。
向立云认为,还有一些立竿见影的方式,花费不大,但却长期被忽视。比如地铁口的遮挡,下坡路的切洪渠等。“问题各式各样,可以通过细的措施解决。不管什么措施,只要能缓解,就应该投入。不然以后的问题只会更多。”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