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长江大旱闻名景观消匿 东洞庭湖水域瘦身85%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长江大旱闻名 2011-06-03 10:06:37
近期,网民痛陈长江大旱致使自然人文景观消匿,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大江大湖已经面目全非,古代诗词美文中提及的美景也大打折扣:《岳阳楼记》所描述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景观已荡然无存,“曾经烟波

近期,网民痛陈长江大旱致使自然人文景观消匿,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笔下的大江大湖已经面目全非,古代诗词美文中提及的美景也大打折扣:《岳阳楼记》所描述的“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壮阔景观已荡然无存,“曾经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洪湖只剩下一块小水洼”、“洪湖水不再浪打浪,鄱阳湖变成大草原”;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现在已经“气若游丝,奄奄一息”。

岳阳楼:

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不再

“我从没见过水干成这样。”6月1日,在湖南岳阳楼景区带朋友来此游玩的岳阳本地居民徐彩云,在给远方的朋友当“导游”时,她满带可惜的口吻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范仲淹笔下的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让无数中国人心旷神怡,纷纷慕名而来。记者在巴陵广场眺望洞庭湖,裸露出来的几处沙洲让以往水天一色的景象不再显现,尽管视野依然辽阔,但从远处君山岛露出水面的高度看,水位明显比之前降低了不少。

徐彩云就住在岳阳楼景区附近的梅溪桥老街,她指着湖心一片露出来的沙洲说:“我在这里长大,印象中还没见过沙洲露出来。”徐彩云还说,就在旁边的岳阳港务局码头也因为水浅不能停靠大船。

岳阳楼景区办公室副主任尹明伟说,游客在丰水期前只能乘船前往湖中的君山岛,现在可以从旁边的农场通过沙洲到达。

来自成都的黄福君是在出差的途中专程取道岳阳来游玩,他完全是冲着《岳阳楼记》来的,但大旱影响了美景。

岳阳楼景区的一些居民说,岳阳楼一直是亲朋好友游玩的首选之地,初次到这里的人很难感受到干旱带来的变化,正常年份的景色其实远比现在壮美。

天门山:

楚江难称“开” 碧水大“缩水”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公元725年,李白在赴江东途中舟行江中溯流而上,折服于浩浩长江水在天门山壮美的“一拐”,留下了这首千古绝句《望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的天门山,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6月1日在安徽芜湖天门山,曾打动“诗仙”的“碧水东流至此回”之壮景已然大大“缩水”,“楚江”沿岸惊涛漫卷、碧水回旋的景观化作了大片的沙滩。

44岁的东梁村村委会主任谢晓平祖祖辈辈都在此居住,他说:“往常年份里,这时候的江水差不多要和江岸齐平,目测过去即使是在江水拐弯的最狭窄处,江面也有近千米宽,水势到了天门山这里几乎呈90度直角陡然向北一拐,江面上激起的巨大漩涡足有几百米长!”谢晓平指着如今平静的江面说,那时船夫到了此处不使力的话,船借水势反而会向上游奔去,景象非常壮观!

谢晓平说,近几年长江泥沙淤积逐渐加重,加上今年罕见的大旱,水面至少比正常年份下降了3到5米,船舶吃水严重不足,在东南沿岸甚至形成了一处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的“大沙滩”。

带着孙子到天门山游玩的芜湖市民张怀宁也对眼前的沙滩惊叹道:“我经常来天门山,以前哪会看见这么大的沙滩啊,只有壮阔的水面,恰如诗里描述的那样。但现在这样‘瘦身’了的平缓江水、沿岸巨大的滩涂、暴露在外的防水堤,实在无法让人联想到诗词中的壮观景象了。”

庐山:瀑布成“游丝” 石钟山失妙音

李白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位于江西庐山南麓。但5月31日的庐山瀑布,在一片淡淡的雾气中,本该是蓬勃激涌的瀑布变成了一条条细丝。

庐山景区管理人员介绍,往年的4月份,当地就处于雨季,降水充沛,庐山瀑布水流汹涌,山涧水声轰鸣。但今年到了5月下旬,庐山瀑布还是水细声小。一些游客说,缺水的庐山瀑布少了不少山涧鸣泉的独特魅力,更无法领略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伟气魄。

在以庐山瀑布而闻名的江西九江,干旱使得主要景区景点和湖区受到直接影响。九江市防汛人员说,庐山风景区有8座水库,到5月底,这些水库水量比往年同期少了60%,绝大部分水库都处于死水位。

苏轼的《石钟山记》让石钟山闻名古今,石钟山景点位于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湖口县。现在,临近长江一侧的山脚部位已有一些小溶洞暴露出来。据介绍,前几天暴露的小溶洞更多,一个个小石孔密集排列。

5月下旬,三峡放水后,湖口段的长江水位逐步上涨1米多,一些溶洞淹没在水下。据了解,去年5月份,长江水已上涨,并接近山壁上的大树底部,但现在的长江水距离树根还有三五米。

在江西省星子县,著名的鄱阳湖景点落星墩不是坐落在湖水中,而是坐落在“草原”上。由于干旱缺水,落星墩附近的湖泊底部新草狂长,周边出现了一片片草原景观。[page]

 

庐山瀑布:最诗意的瀑布

庐山瀑布被称为最诗意的瀑布,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此赋诗题词。最有名的自然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题庐山瀑布》,已成千古绝唱。

庐山瀑布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旧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站在三叠泉瀑布前的观景石台上举目望去,但见全长近百米的白练由北崖口悬注于大盘石之上,又飞泻到第二级大盘石,再稍作停息,便又一次喷洒到第三级大盘石上。白练悬挂于空中,三叠分明,正如古人所云:“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而在水流飞溅中,远隔十几米仍觉湿意扑面。

赤壁:“惊涛拍岸”已成往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他与几位客人一起登上赤壁矶头。眼见滚滚东流的长江,激情难止,乘着酒兴,一口气写出了一篇惊世骇俗的词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但如今的黄州赤壁那种骇浪惊涛的景象已成往事。

6月1日,在黄冈市黄州区境内赤壁旧址,长江已改道到2公里以外,这里成为东坡赤壁公园,赤红的岩壁陡峭如峰,“惊涛拍岸”留下的层层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但“惊涛”早已被一条人工的景观河取代,而且由于今年的大旱这条人工河也几近死水。如今,“惊涛拍岸”的长江古道上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民房。曾经拍岸的岩石上被后人刻上“赤壁”二字,与旁边已经毫无水景特点的坡仙亭、放龟亭等一起怅叹曾经的浩荡。

声音

此景不可成追忆

关注生态勿惘然

网民痛陈大旱致使人文景观消失引起网络关注。网民“梅在海角”说,“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浩浩荡荡的洞庭水哪里去了?我们再也看不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美景了,真是可惜啊,让人不免有“不以物喜,只以景悲”的感叹!

网友“岳阳人”说,大旱导致长江中下游奇美的自然景观消失了,有“千湖之省”美誉的湖北,千里湖光山色何时可以复还来!

“千余年岳阳楼犹在,八百年洞庭湖已干”,网友“hoho199”说,八百里洞庭美如画,只能出现在梦中了。江南无江,水乡无水,失去的不仅是一片风光……

大量人文与自然美景的消失,是源自今年上半年南方罕见的大旱。

监测显示,今年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这是长江中下游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

“春季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无降水日数达60.5天,气象干旱导致江河、湖泊水位异常偏低,水体面积减少明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陈振林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量持续偏少,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刘贵华认为:“干旱对湿地生态影响很严重,尤其是水生动物影响非常大;如果干旱再持续一段时间,洪湖水生植物的种质资源可能出现灭绝性消失。”

不过不少网民指出,人文与自然美景的消失应该对社会是个警醒,在气候变化和人为破坏下,我们的生态已经很脆弱,务必比以前更需小心呵护,否则一不小心就会留下千古遗憾。网民“晓波”说,长江中下游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希望大家一起呵护,也希望雨季早点来临,让这些著名的景区重现神韵。

链接

东洞庭湖湿地

水域“瘦身”85%

今年以来的持续旱情,使被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核心水域大幅萎缩,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遭到巨大破坏。

据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赵启鸿介绍,整个保护区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面积为290平方公里。目前,核心区仅有水域面积43.5平方公里,其余85%均处于干旱状态。

保护区内还有两处叫做大、小西湖的20平方公里的封闭管理区早在4月28日就已完全干涸,直到5月22日洞庭湖区降雨才暂时缓解。

6月1日的东洞庭湖保护区,湖区是一望无际的杂草和芦苇。当地村民吴为民说,正常时期湖区水位可以没过大堤一半,而现在大堤全部露出。

在东洞庭湖保护区工作多年的采桑湖站站长高大力说,干旱首先对洞庭湖水质产生影响。因明水区域缩小,湿生植被未纳入水体,影响到水体的净化功能,水体污染物浓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也受到严重影响。此次干旱已造成大量的沉水植被死亡,病虫害显著加剧,湖区定居性鱼类大量死亡,底栖生物如螺蚌等大量死亡。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