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90后00后成"班奴" 上补习班成业余生活主题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9000 2011-05-30 08:51:25

90后00后成"班奴" 上补习班成业余生活主题

每到休息日,小小年纪的他们还要奔波在各种补习班之间。

孩子诉苦

“休息日比上学还累”

“我不是在数学补习班的课堂上,就在正前往英语补习班的途中……”今年上初一的鹏鹏这样形容自己休息日的状态。

让我们看看鹏鹏休息日的课程安排表吧:周六上午8点至11点学校补课半天,下午2点30分到5点长笛课。晚上7点到10点写作业。周日上午8点到11点30分语文补习班,下午2点到5点30分英语补习班,晚上7点到8点课外阅读时间(妈妈布置)。

13岁的鹏鹏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詹姆斯、科比、韦德、杜兰特都是我最欢的篮球明星。”说起篮球明星他如数家珍,“可是我已经很久没有看过NBA了,我妈说耽误学习”。鹏鹏告诉记者,他的休息时间几乎被各类补习班安排得满满当当,最爱的篮球课也在小学五年级时被妈妈强行停掉。马上就要升入初二了,鹏鹏的妈妈又忙着为鹏鹏联系物理化学补习班。“现在每天看着妈妈坐在那儿研究那些补习班宣传单,制定补习课程表,我就无比郁闷。”鹏鹏抱怨说,除了春节,几乎每天都要上课,休息日比上学还累。

上小学三年级的苗苗多才多艺,在班上是学习委员。苗苗告诉记者,每周妈妈都为她安排了舞蹈、钢琴、画画、书法、英语各类兴趣班。“可这些班我一点都不感兴趣,我喜欢围棋,可妈妈说女孩子要有艺术修养,非让我学习舞蹈和钢琴。”苗苗说,班上同学几乎每个人都在上各类兴趣班,但这些兴趣班多是家长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强行布置的。

据一份中小学生补习班现状调查显示,小学生中上钢琴、小提琴、舞蹈、书法、美术、写作等兴趣班的学生达到80%,其中30%的学生是自愿上这些兴趣班。初中生参加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补习班的占到85%,其中25%的学生是自愿参加的。

 

 

家长无奈

“孩子不学,就落后了”

对于孩子的抱怨,家长也是一肚子苦水。“身不由己啊,其他孩子都在学,我们的孩子不学,就落后了。况且现在竞争那么激烈,学校也是排名淘汰制,不给孩子补习怎么办。”一名家长无奈地说。“当妈难,当‘90后’孩子的妈更难。看着那么小的孩子当‘班奴’,我们也心疼,但这都是为孩子好!”一位小学生家长在网上这样说。父母们有他们的很多无可奈何,被访者董先生道出了许多家长的共同心态:“现在升学的压力这么大,难道任由他们性子想学什么学什么,那不是白白把时间都浪费掉了。”

其实对家长来说,孩子上补习班,自己也很累,一方面是昂贵的补习费用带来的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担心补习是否能提高孩子成绩或者孩子对此无兴趣,再加上平时既要忙于工作,还要奔波于各个补习班之间接送孩子,相当费神。

记者了解到,一般在补习班报读一门课程约700元,如果是名师班、精英班,甚至一对一补习班,费用则从2000元到1万元不等。家长朱女士算了一笔账,如果一个假期(寒暑假)报3门传统课程,加上3门艺术类课程,按高标准算,补习费、油费、午餐费加起来估计需要近万元。

在调查中,不乏一些“跟风”的家长,有20%的家长认为,花钱给孩子上补习班是因为别人的孩子都在上。

专家提醒

补习切莫跟风

学生参加各种补习班,要适量适度。但在周末周日不宜给孩子报太多补习班,一到两个班即可,毕竟周末周日时间比较短暂。

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认为,在给孩子选报补习班时,家长应从孩子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知识确实比较欠缺,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报补习班,进行“补差”。如果只为让孩子赶超进度学习更深,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尤其是在学校课堂上,孩子会认为这些知识自己已经学过了,不再专心听讲。“实际上,社会上那些补习班里的老师,远没有学校经过精挑细选招聘的老师水平高”。

许建国认为,报什么补习班有必要征求孩子的意见。“除了周末周日,在假期里,家长在给孩子报班时,应该充分征求、重视孩子的意见,以孩子自愿为原则,不要强迫孩子参加自己不喜欢的辅导班”。

许会长说,有兴趣了,孩子就愿意去学习,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平时在学校里的活动时间有限,许会长建议家长可以选择一些运动型的兴趣班,如游泳、乒乓球、篮球班等,让孩子快乐成长。

(为保护青少年隐私,文中儿童都已用化名)

文/记者张黎娜 图/记者王健

一个初中生的双休日

周六

上午 8:00——11:00 学校补课半天

下午 2:30——5:00 长笛课

晚上 7:00——10:00 写作业

周日

上午 8:00——11:30 语文补习班

下午 2:00——5:30 英语补习班

晚上 7:00——8:00 课外阅读时间

(妈妈布置)

[page]
 

哈佛博士教家长怎样“打”孩子

用手打太显随意 应该用“杖”

本报讯 (记者王涛 实习生张丽娜) 家长教育孩子,到底该不该打?昨日,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王涛做客西安时语出惊人,“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而且应该用‘杖’打,但一定要讲究打孩子的艺术”。

为何打 让孩子反思做的错事

“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了,就会把你的孩子宠坏了。”为了说明孩子是可以打的,王涛开场便引用了这句美国谚语。

在现场,王涛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一名成功的美籍华人企业家,教育儿子也用“杖”打,但发现儿子就是不听话。有一回他发现儿子又违反了规矩,便问儿子怎么办?结果小孩子轻描淡写地说了两个字“打呗”。这位企业家很简洁地告诉孩子,“爸爸是你的教育者,你今天做出这样的行为爸爸有责任,今天我来接受这个规矩”。然后,他将“家法”打在自己身上。结果他第一次打自己的时候,孩子冷漠的脸就消失了,第二次打的时候孩子下跪了,边哭边求爸爸打自己。此后,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打孩子的前提是不能有愤怒,愤怒会让家长失去理智,“这时应该首先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不该打孩子”。王涛说,打孩子要区分两种“打”法:一种是发泄自己的愤怒,另外一种是“做规矩”。如果是为了“做规矩”就可以打,此时打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有效手段,目的是让孩子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

如何打 打孩子时要用“杖”

“打孩子绝对不能用手,需要用‘杖’(我国古代的家法)。”王涛说,因为用手打太显随意,同时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可以让自己有冷静的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父母想打他,而是因为他破坏了规矩,父母不得不打,特殊的工具对孩子也有一定的震慑力。

王涛说,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之前要和孩子有语言的交流,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打他。最后一点也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打孩子是因为爱。很多的家长是在打过孩子之后才心疼,而在打的过程中只是觉得非常解气,这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是更加心疼。

当天,这场以“规矩与爱之情商的培养”为主题的教育讲座,共吸引了1000多名家长,也给家长和孩子们送上一份别样的六一节礼物。

相关链接

“中国虎妈”式教育引发热议

说“虎妈”是当下世上最知名、最富争议的妈妈并不为过,这位美国的华裔母亲、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因其严厉的逼子成才教育方式而席卷了全球知名媒体的版面。

“虎妈”热潮的背后,有着中美两国国势一扬一抑,以及美国教育颓势引发国民不满和危机感的大背景,也因为“虎妈”教育方式本身,引发了教育科学领域的重新认识和检讨。不过,“虎妈”的话题一开始就注定要跃出单纯的教育领域,成为一桩“比较文化”事件。其中,被大量讨论的是“中国式的严厉”与“美国式的宽松”对子女人生道路的影响,话题也必然引向更深入的如何理解“成功”、“幸福”这样的大问题,我们会发现,正是对这些大问题答案的不同,造成了所谓中国模式与美国模式的差别。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