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科技点亮汶川美好明天

——“科技力量”支撑抗震救灾、科学重建纪实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科技点亮汶川 2011-05-13 09:53:37
再访灾区看重建 本报记者 盛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时间天崩地裂、举世震惊。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第一声抗震救灾战斗号令起,到灾区基本完成恢复重建,全面实现发展振兴,

再访灾区看重建

本报记者 盛利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一时间天崩地裂、举世震惊。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第一声抗震救灾战斗号令起,到灾区基本完成恢复重建,全面实现发展振兴,一个迸发智慧、彰显大爱的传奇,在神州大地豪迈书写:

科学救灾、科学重建、科学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和全国科技系统的倾力支持下,三年来,四川广大科技工作者集全国科技之智、举全省科技之力,肩负起服务科技救灾、支撑科学重建的重任,用科技的温暖驱散灾区的严寒,用科技的光芒照亮灾区美好明天。

抗震救灾:科技成为“决战决胜”的重要力量

时间就是生命,灾情就是命令,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一场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科技抗震救灾大幕迅速展开。

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要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支持”“使科技成为战胜地震灾害的强有力支撑”等关于科技救灾的重要指示;科技部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5月13日,地震发生次日,科技部《关于做好科技抗震救灾有关工作的紧急通知》下发,“切实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的首要工作,紧急动员,全力以赴,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等6个方面明确要求和“迅速组织多领域专家对地震灾情和预防次生灾害进行综合技术研判,为抗震救灾决策服务”等6条应急措施,对全国科技系统发出“总动员令”。

按照部署,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浙江、江苏、广东等7省市科技厅(委)对四川省汶川地震7个重灾县(市)科技部门迅速开展对口支援。一大批地质、生态、医卫、应急等方面权威专家涌向灾区,一大批抗震救灾新技术、新产品源源不断运抵灾区。据统计,抗震救灾期间全国科技系统先后组织1.2亿科技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援救灾,包括10部抗震救灾卫星移动应急指挥系统、105台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照明系统、2套应急调度指挥系统等。一些兄弟省市区还由领导带队,及时把救灾物资送往灾区;一些科技企业,积极响应科技部号召,把科技产品紧急运往灾区。

与此同时在灾区四川,省科技厅临危不惧、科学谋划,第一时间成立“科技厅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部署科技系统抗震救灾。为发挥决策咨询的作用,50多位权威专家参与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在震后第三天组建,救灾期间提供专家建议30余条,全部被决策部门采用;为运用先进科技服务救灾,灾区遥感和航拍资料被用于灾情监测与评估、“灾区跟踪式太阳能卫星电视及应急照明系统”安装到了受灾最严重的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在擂鼓镇的抗震救灾指挥中心;为减少灾区和救援人员生理和心灵创伤,新编制的《灾后心理自救十问十答》《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等一系列实用知识、技术与产品手册、光盘等运抵灾区,围绕公共卫生、食品安全、房屋重建等开展科普工作和心理援助。同时,结合汶川救灾特点,科技部门还组织提供500余套家用纯水设备、100套灾区专用水处理设备、100套小型水处理净化设备和1000套净水芯,在灾区得到使用。其中,新研发适合救灾部队使用的“SMT-VF500W小型水净化设备”,能够日产10吨饮用水,通过在9支救灾部队的安装、调试和维护使用,得到高度评价。

通过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倾情努力、忘我奉献,无论是科技人才的调遣、科技资源的整合,还是科技部门的协调、多学科专家的配合,都做到了快速、有序和高效。把地震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把抢救生命的可能性推到最高限度……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丰硕成果的最佳注解。

而科技在抗震救灾所发挥出的“中国力量”,也吸引了世界的瞩目。美国《华盛顿邮报》在2008年6月8日发表的《在中国,高科技帮助团聚》写道:“不到三周时间内,从四川地震中倒塌的4所学校的教室中逃出的约8000名学生就同父母或亲戚团聚,这部分要归功于网络、电话热线和大量志愿者的工作。对那些重获团聚的孩子们来说,高科技被证明帮了大忙。”

灾后重建:科技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补偿”

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三年来,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说明在一切自然灾害面前,科技都是抗灾、防灾、减灾的强大武器,是变“历史灾难”为“历史进步”的重要“补偿”手段。

据统计,三年来科技部先后安排3.42亿元的相关科技计划项目,帮助地震灾区重建美好新家园。通过部省联动及对口支援省从科技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全方位的科技支撑,四川科技部门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把改善民生、促进民生发展作为科学重建的落脚点,重点围绕灾区“健康身心、改善生活、发展生产、改进生态”等方面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为科学救治地震伤员和做好灾区群众心理救助,在科技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四川组织实施《5·12大地震伤情规律分析及应急救治技术规范》等应急医学研究项目,制定出了各类地震伤救治技术规范和分级救治技术规范;首次提出《挤压综合征患者康复治疗指南》;省科技厅与中国科学院心理所联合开展的“安置安心”心理救援行动,实现个体干预26万余人次。

为推进灾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四川科技部门实施《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带恢复与重建专项规划》,重点支撑广元、绵阳、德阳和阿坝等地产业振兴。随着LED节能照明系统研究开发、600MW超临界空冷汽轮机研制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平台的建设实施,仅绵阳在去年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72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0%,超过震前水平。

为使灾区农业产业发展恢复提升,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共同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由组织全国150多位专家、集成86项农业科技成果,在彭州市新黄村、绵竹市棚花村、都江堰市高原村、安县柏杨村等4个村,打造各具特色新农村科技示范样板。通过试点,“统规统建集镇型”、“统规自建庭院型”农村重建新模式形成体系,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循环式农业遍地开花。从2009年起,四川已启动第二批省级科技试点6个、市(州)级科技试点39个,截至去年,试点村已构建地震灾后生活、生产、生态恢复重建技术体系15套,重点扶持规模以上科技示范龙头企业3家,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

为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精神,各级灾后恢复重建科技特派团怀揣无私大爱,从全国各地奔赴灾区。在科技部组织下,中国建筑设计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9家中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对口支援省的10家省属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组成27个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重点对口支持18个极重灾县市;省科技厅组织省农科院、省畜科院及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团,重点支持朝天区、游仙区等21个重灾县。经统计,各级对口帮扶科技特派团,实现了对四川灾区39个重灾县灾后恢复重建帮扶工作的全覆盖。

三年来,在热火朝天的重建城镇,在余震频发的山区农村,科技特派员们的普通话、上海话、浙江话、广东话传遍四川灾区,而他们的工作新实践、新创造、新举措、新经验、新成就,更加快了恢复重建顺利进行,带动着灾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科技日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