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理念下的“西安港辩”
——由西安建港路径看中国国际内陆港发展模式
孙文彬 王鹏
本报记者 于进 童海华
前往西安国际港务区要经过世园会址,车窗外的长安塔让人“梦回大唐”。进入港务区则切身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看到规划远景正在眼前一步步变为现实,才觉得一个重圆国际化都市梦想的西安,正从脚下多个工地中踏实走来,凝重而实在。
偌大的沙盘,结合多媒体推介。人群前一个身影从记者身边走过,“对,这就是一个港。不,它可不光是一个单纯的国际内陆港。”说话的这人,就是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韩松。港务区越来越被关注和认可,每天大批的参观团、取经团、洽谈合作者从各地赶来,韩松几乎变成了接待、解说的“导游”。其实他的身份不是导游,而是“导演”――如同眼前播放短片的名字,他所导演的这出戏,叫做《西部雄心全球视野》。
理念很重要
4月初,本报记者走进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2月14日国务院刚刚批复的港务区核心组成要件――西安综合保税区正在紧张地筹备当中。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有条不紊地运行,西安公路港、新加坡讯通西安分拨中心、西安华南城、国际陆港现代物流企业总部聚集区、西安广汇汽车物流园、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西北医药物流基地等一批项目工地比比皆是。总部聚集区核心地标建筑的海帆造型,张扬着“通江达海”的梦想。右拐走上秦汉大道,西安国际港务区三大核心功能平台――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公路港依次列开,似乎在陈述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陕西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和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多重历史使命。
今年2月9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将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了兔年春节调研的第一站;2月16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再度迎来了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的视察。他指出,“在解决经济外向度低方面,西安国际港务区是很重要的一个平台,是一个精品!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则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将陕西打造成国家级物流中心”。
“可以说,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是‘无中生有’的事情,是个创举。”韩松向记者介绍说。管委会陪同采访人员清晰地记得,建设之初港务区门可罗雀,没有集市,没有大企业。3年后,这里路通了,灯亮了,终于觉得“生活在城里了”。更重要的是,港务区建设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我们终于被人了解了,被各级领导认可了,他们的成就让企业也兴奋了,越来越多的大企业要进入港务区。“如今,我们感觉真是如沐春风”。
理念变现更重要
记者观察,内陆地区搞港务区和沿海地区其实还不一样。现在港务区还像个婴儿一样,需要呵护扶持,要不然就会走歪路。对此,韩松有着清醒的认识:“我们的港务区实质上就是一个港口,港口属于服务业,服务业就要为生产服务。不服务于生产,就好比开了个饭馆没人来吃,怎么能生存下去呢?即使你请来了皇家御厨,那也不行。”
国际港务区是什么东西?不沿边、不临海的西安如何发展临港经济?不沿海的西安,建设的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要实现的是“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大服务、大产业、大物流蓝图。
港务区入口西侧,西北最大的单体建筑――西安华南城项目工地前,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助理刘峰介绍,这个由香港上市公司华南城控股与新豪德控股联合开发建设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经营规模最大、经营商品种类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工业原辅料、商品集散中心和综合性物流中心。随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西安华南城在提升西安市商贸物流产业竞争力,构筑内陆地区对外贸易新渠道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
“西安华南城集团已和东盟国家使馆建立了广泛联系,国际港务区将对这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我们计划把东盟商务区建设在西安华南城项目内,涵东盟国家为主题展示交易中心、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基地、中国-东盟区域性金融中心、东盟商务中心、生态休闲中心等板块。”韩松说,最关键的是,华南城带来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率先实践了港务区的产业填充。“而且,它可以实现直接就业40万人,间接就业愈百万。”
在港务区的“心脏”之一――综合保税区内,管委会综合部副部长王永兵介绍,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一期建设3.3平方公里的这块“园中园”,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区域,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层次最高、功能最齐全、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如果说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和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建成运营引领西安进入了‘有港口服务功能的时代’,那么,此次综合保税区使西安进入了‘国际内陆港元年’,意味着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内陆港’”。
韩松说,西安综合保税区是中国最大的国际内陆港――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核心组成要件,同时也是国家区域性资源配置中心在西部地区的重要支撑点。
理念升华最重要
西安国际内陆港的运营特点是什么?它将发挥什么样的巨大作用?
韩松的思路很清晰:首先,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西部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桥头堡。园区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港三大核心功能平台,通过采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优厚的国际贸易政策和信息化相互的交易、物流手段,与沿海港口进行多方面、多层次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港的强大运力和物流枢纽作用,凭借西安综合保税区特殊优惠的产业作用,从而“借港出海”――打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内陆港,为西安、陕西寻求一个外向型经济“出海口”。
其次,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和西安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制高点。
对于西安而言,国际港务区赋予了这座城市完善的城市禀赋,成为城市的核心战略资源和最大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的便利性,同时催生出一个临港经济区,从而使西安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西部综合资源和广大的市场虹吸世界五百强企业西部总部聚集,形成一个世界性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培育本土和国内良性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而最终促使西安“重新迈入国际化大都市序列”。
记者更关心一个问题: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综合保税区“合璧”后,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运营将给对产业、企业乃至城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期待的答案,是不仅谈出一城一隅,一个西部,更是在全球化产业垂直分工大背景下的西安战略理念。
关于这个问题,韩松没有让记者失望。他介绍,第一环,他们倡导的“因港而造市(市场)、因港而建市(城市)”的理念正变为现实。二“市”不仅充实了西安这座城市的发展内涵,也拓展了产业的外延。
第二环,突破了西部大开发物流瓶颈和内陆地区外向型经济瓶颈的西安国际港务区,将会以其快捷的集疏运体系、完整的产业配套链、最新的市场信息流、方便的融资渠道、强大的保税物流功能、高效的行政服务架构等,使西安真正成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洼地、激活科教人力资源的孵化器、拉长产业链条的平台、发展高端服务业的核心区、吸引大集团集群发展的磁场、虹吸生产性服务业的枢纽。
第三环,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引入海关、检验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等多家服务机构入驻后,将具有保税物流、国际中转分拨、全球采购、人才培训、商贸集散及商品展示等多种功能,从而使西安国际港务区成为我国内地直通东部沿海地区、面向世界各地的对外开放门户。
记者注意到,西安国际港务区真的“坐实了”。随着西安国际港务区功能的不断升级、产业的不断聚集,以国际内陆港口岸服务功能平台为核心、以临港产业、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信息产业、生产型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等支撑的六大百亿产业组团体系将快速成型。
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记者半开玩笑地问:“你们这不是在培养自己的竞争对手吗?”对此韩松坦言:“既然敢于做示范,就要给别人学的。我认为,中国不只需要一个港务区,而是需要很多港务区。关键是理念。我们的经验可以复制但不能简单地复制,谁简单复制谁就会失败。”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