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林权抵押贷款 开辟林业融资新渠道
——浉河区实现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浉河区是一个林业大区,现有林业用地面积17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28%。2008年9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浉河区全面开展了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减轻税费、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此,农民真正成为山林的主人,农民参与林业生产、林业投资、林业互助合作开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目前,全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完成,86000多户农民领到林权证,已通过以家庭承包形式为主明晰集体林地产权154.02万亩,确权到户率达98.5%。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了林业生产的投入,利用林权证作抵押贷款,帮助农民解决了林业生产资金困难,帮助农民、林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林业规模经营提供了资金保证。有效地解决了林业生产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林业生产经营效益快速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农民的收入不断提高,推动形成了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一、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权抵押贷款创造前提条件。浉河区是一个林业大区。长期以来,由于集体林地产权不明,林业生产随意性大,林地纠纷不断。农民不愿投资林业,大量荒山、荒坡、荒地闲置,无人开发,无人管理。为此,浉河区以开展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在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狠下功夫,以此改变不利于林业生产发展的局面,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分彻底,改彻底。把所有能分到户的集体林地,全部按人头均分到户,做到不走过场,不放过历史遗留问题,不留后遗证。二是公开改,公平改。彻底做到“按户承包,按人分山”,坚持阳光操作,公开透明,让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三是规范改,准确改。做到乡镇有辅导员,村组有“明白人”,严格做到勘界有当事人在场,公示一目了然,办证准确无误,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依法、规范、有序进行,执行政策不走样。经过2年的努力,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农民分到了称心如意的山林地,拿到了林权证,为林权抵押贷款创造了前提条件。
二、制定林业生产政策措施,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制度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唤醒了浉河区“沉睡”的青山,激发了浉河区林业经济的生机和活力,广大农民成了山林的真正主人,农民投资林业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然而,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民缺乏原始积累,财力有限,无力对林业生产增加投入。为助力农民开展林业生产经营,加快林业发展的步伐,浉河区从林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研究制定帮助农民增加林业生产投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2009年初,浉河区出台了《浉河区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农民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筹集林业生产资金,并建立健全相应配套机制,保证林权抵押贷款工作落实。浉河区的做法符合创新农村资金投入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求,为农民开展林业生产投资提供了借鉴,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9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信阳市中心支行、信阳市财政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阳监管分局和市林业局联合印发了《信阳市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管理办法对抵押林权的范围、条件与期限,贷款程序、抵押登记、监督管理等作了具体而详细的规定。管理办法的出台,进一步拓宽了开展林权抵押贷款的政策空间,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三、建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一条龙服务。通过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了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的产权,农民有了对集体森林、林木和林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同时也有了利用林权作抵押的便利条件。为帮助农民更快地利用林权抵押融资,浉河区创新林权管理机制,于2009年4月份,成立了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内设林权流转交易、林权评估、林林权资本化和林权储备四个服务中心,为农民、林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利用林权证抵押融资打开了一条方便之门,让林权资产变资本,变资金成为现实。林权交易服务中心,帮助买卖双方进行林权交易,办理相关林权交易、过户手续,依法为农民、林业大户、林业企业进行林权交易提供专业服务。林权评估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的管理和评估,出具客观、公正、真实、科学的评估报告。林权资本化服务中心搭建“林权抵押贷款”平台,帮助林权所有者利用林木和林地使用权作抵押物,向金融机构申请抵押贷款,经金融机构审核同意后,书面委托森林资产评估机构进行林木资产评估,金融机构按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审批贷款。林权储备中心平衡林权供需矛盾,根据林权流转需求,帮助农民、林业大户、林业企业预先出售或购买林地使用权。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全方位的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两年来,林权管理服务中心累计评估林地500多宗,面积4万余亩,评估金额1.9亿元,帮助林农取得林权证抵押贷款0.9亿元。
四、加强与信贷机构合作,为林权抵押贷款提供有效保证。为争取信贷机构对农民开展林业生产的支持,消除信贷机构的顾虑,化解金融风险,把林权抵押贷款落到实处,浉河区在加强同信贷机构合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帮助信贷机构算好经济帐。据测算,浉河区可供抵押的林地135万亩,平均评估价值18.6亿元,按照贷款40%比例可为林业生产提供资金近8亿元;信贷机构按照贷款综合利率7%计算,可获得年收益5600万元,信贷机构在支持农民开展林业生产的同时,自身也可时获得收益,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稳赚不赔。二是与信贷机构共同制定一套信用合作运行规则。一方面保证农民、林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使用林权证抵押把款贷到手。另一方面保证抵押物安全增值。根据协议,使用林权证抵押的每笔贷款都必须由林权评估服务中心严格按照《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进行评估后,向银行部门出具《评估意见书》,进行林权登记变更,出具《林权他项权利证书》。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做好证照和抵押物的日常监督管理,严格禁止抵押物在抵押期间出租、出让、投资、入股等行为发生。三是帮助金融部门建立一套保障机制。成立金林林权服务有限公司,对抵押林权进行担保或处置抵押林权快速变现,优先偿还贷款本息,以此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目前,浉河区林权管理服务中心已与区农村信用联社、市建设银行、市农业银行、市邮政储蓄银行及小额信用贷款公司等建立了良好的信贷合作关系,为农民开展林权抵押贷款提供了有效保证。此外,浉河区林业局还与农业银行签订《银林合作协议》,通过创建信用村利用林权证作抵押,银行可直接为农民提供3—5万元小额贷款服务。
五、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促进了浉河区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提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广大农民获得了林地使用权和自主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让浉河区“绿色银行”真正流动起来,“沉睡”的森林资源资产“活”了起来。浉河区林业生产出现了遍地花开,欣欣向荣的景象喜人。一是林业生产投入加大。用林权抵押贷款,投资林业生产,成为农民、林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首要选择。游河乡高台村返乡人士赵五投资50万元流转1000亩荒山种植油茶,通过信用社用林权抵押贷款45万元,发展林下养鸡,建立种养一体化的油茶基地,成为游河乡有名的种植养殖大户。信阳广义茶叶有限公司投资5800万元,承包董家河乡陈湾村林地2100亩,建设无性系茶园1000亩。造林大户熊传刚在浉河港乡黄庙村采用大苗造林1200亩,投资达110万元。二是加快了土地流转步伐,提高了林业经营集约化程度和规模效益。浉河区重点龙头企业五云(信阳)茶叶集团整体流转董家河乡集云村茶园,利用林权抵押贷款400万元新建无性系标准化茶园2000亩,集云村茶园变车间,农民变为工人,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董家河乡利民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7000亩,种植花卉苗木,常年用工达150人,季节性日用工1500多人。三是推进了林业生态文明是建设。信阳兄弟林业开发公司整体流转冇人山林地11200亩,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观光开发。十三里桥乡农民投资苗木生产达200多户,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之乡。董家河五道河生态观光漂流、金牛山森林文化公园建设等森林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四是加快了林业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已形成了茶叶、板栗、花卉苗木、用材林几大特色林业经济板块。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40.5万亩,板栗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亩,杨树、杉木用材林面积发展到50万亩,苗木花卉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亩。五是维护了农村和谐稳定。通过集体林改,化解了一大批林权纠纷,有效解决了林权界线不清、证件不全、纠纷不断等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林区的和谐稳定。林改工作还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护林积极性,林区偷砍盗伐现象大为减少,全区查处的各种涉林案件比上年同期大为减少,推动实现浉河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促进了浉河区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大提高,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全区农民每年来自林业的收入达47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