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的夏日,记者在汉滨区梅子铺镇采访时,镇上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共商突破发展的规划、帮助农民发展产业的场面随处可见,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热潮,迸发着开拓进取的激情…
文/李磊
炎热的夏日,记者在汉滨区梅子铺镇采访时,镇上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和群众共商突破发展的规划、帮助农民发展产业的场面随处可见,处处涌动着大干快上的热潮,迸发着开拓进取的激情……
一进入梅子铺镇,记者便感受到了这个镇的与众不同。集镇不大,却显得干净而又整洁。农民安居工程建设现场,施工车辆、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忙碌的身影川梭不息,整齐划一的建筑群已初见雏形。干部群众奋战在通村公路建设一线,为村民修筑了一条条“致富坦途”……和谐新村入眼来,民居美了,村道通了,风气正了,钱包鼓了。群众自豪地说:“新农村建设使我们的生产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改善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梅子铺镇地处汉滨区西南部。辖23个行政村,12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93平方公里,有耕地1.6万亩,其中水田6000余亩,总人口1.9万人。梅子铺镇交通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阳安铁路、316国道横穿该镇。 梅子铺镇地处汉滨区“西大门”,是汉滨区的西部门户,如何提高汉滨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发展镇域经济,镇政府非常重视。经过多次研究,作出了实施“西大门”综合建设的战略决策,其基本思路:一是建设梅子基地,把梅子作为全镇的一个重要产业,五年内发展梅子10000亩,使梅子铺镇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梅子之乡”,创出地方特色,扩大梅子铺的影响力,聚集人气,带动全镇发展。二是实施政府南迁工程,把镇政府迁往316级公路旁,方便群众办事,解决干部无办公场所问题,树立政府良好形象。三是在一个可以安置50户农户的具有汉滨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理用月河、溪流、梅林等山水田园风光,发展具有秦巴风情特色的农家乐,挖掘本地文化内涵,带动旅游业发展。四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人居环境,把梅子铺建成布局科学、规划合理、设施完善、绿化成荫、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成为汉滨区的一条亮丽风景。五是进一步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搞好集镇排污、绿化、修建垃圾处理场、公厕、文化体育场所等设施。 梅子铺镇是一个农业乡镇,农业生产当作全镇农民增收的关键,按照汉滨区委、区政府建设月河高效农业示范带的要求,认真组织农业生产,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农业增长,农民增收。建立了6000亩优质水稻基地和6000亩油菜基地,每年发展商品蔬菜1000余亩,种植磨芋500余亩。 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发展“稳粮、兴桑、壮牧”的战略决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农业优势产业基地,着重发展“优质粮油、蚕桑、畜牧、蔬菜、中药材”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产业富民。 在梅子铺镇,提起镇上的干部作风,群众个个赞口不绝。“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多做强基础、管长远、惠及百姓的工作,加强政风、作风整治是梅子铺镇的一贯作风”。
梅子铺镇党委领在加大干部管理的教育和培训里度就要求:促进干部工作在一线,解决问题在一线,建工立业在一线。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认真按照“四实”精神要求自已,深入实际,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要加强干部纪律,严禁干部参与赌博和从事其它违法违纪行为,严禁吃拿卡要,严禁乱收费,真正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上来。 在夕阳的余辉的映衬下,记者看到,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在乡间蜿蜒飘绕,绿荫掩映着整洁漂亮的徽派民居,农民脸上荡漾着丰收的喜悦……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项惠农工程如椽神笔般在汉滨区梅子铺镇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和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