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完又偷,秦始皇祖宗难安宁
大型田野文物地处偏远,文物管理机构编制少设备简陋,文保员薪酬微薄,老百姓保护意识淡漠……都让盗墓贼有空可钻。
盗墓风险极大,但仍有人铤而走险。图为考古人员在洛阳某古墓发掘现场清理出一具盗墓贼骸骨CFP供图
据新华社电秦始皇父母的陵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秦东陵一号陵园,今年10月份发现了一个30多米深盗洞。目前专案组已抓捕了数名犯罪嫌疑人。但调查中发现,该陵被盗绝非首次。国宝级文物屡盗不止的情况令人困惑。
火药开路很专业
1986年,通过农民提供的线索发现的秦东陵,是重要的秦公帝王陵区。陵区内埋葬着秦始皇的祖父孝文王与养祖母华阳太后、父亲庄襄王与母亲帝太后等,在中国陵墓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东陵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在今年10月8日例行文物巡查时,在秦东陵一号陵园M1封土顶部一回填盗洞塌陷处看见有新填土痕迹,并发现有多根钢锯条和一个电话机电池扣板。接到报案后,民警在现场发现总深约30米的盗洞,同时还发现线绳、菜刀、手套、通气用塑料软管、鼓风机,盗洞壁上有电线、插头。盗洞直通主墓室的就是1986年最先发现的一号大墓,有专家认为其墓主很可能是秦始皇母亲帝太后(史称赵姬)。
据专家分析,30多米的盗洞是用火药炸出来的,专业化程度很高。此外,在这次抓获的9名犯罪嫌疑人中,至少有两人就住在一号大墓附近村庄,其他人多为河南等外地人。他们利用当地线人提供的信息,找到大墓后把炸药等作案工具放置在邻近村,凌晨一两点时开始盗墓活动。
大墓被盗绝非首次
进一步的调查表明,一号大墓被盗掘绝非首次。据办案人员介绍,去年冬天接村民举报后,秦东陵文物管理人员在田野中发现一个深达20多米的盗洞,派出所民警蹲守几晚未抓到盗墓贼,仅对盗洞进行简单回填,此事不了了之。
一号大墓几年前还发生过一起令人震惊的“挖地道”盗墓事件。枣园村一户农家有一处宅院,一个外地人租房后,通过废弃的水井,向一号大墓横挖盗洞70余米。长期的夜间爆炸声引起村民注意,终被文物人员发现这个“地道”,数名盗墓分子被绳之以法。
大墓为何屡次被盗?
专家认为,像秦东陵这种大型田野文物,地处偏远,文保员仅领取每月120元保护费,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当地老百姓保护文物的意识也较为淡漠。
记者发现,秦东陵虽然有一个文管所,但是几个人的编制与简陋的设备只能满足隔日巡查的需要。
回填还是发掘?
目前秦祖陵盗墓案案情已基本清楚,国家文物局与公安部也派员督办此案。但如何处理这个30多米深的盗洞?回填还是发掘?这成为一个难题!
根据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发现盗洞后一般是进行简单的回填,即从别处取土将盗洞填上,最好是跟没有盗挖前一样。小盗洞需要土方量不大,容易回填;30多米深的大盗洞,需要从远处运来大量土方,并把土夯实不至于下雨塌陷,这样的回填就是一个大工程。
专家认为,从办案角度,回填后无法再进行取证,如果漏掉一个重要线索,今后是谁的责任?
据了解,秦东陵除了一号大墓被盗之外,其他几座大墓此前应该也已被盗。对于盗洞所采取的办法如出一辙:回填!
一位考古专家说,回填后经农田耕作和风雨冲刷,时间一长回填痕迹消失无踪,但墓室曾被盗的情况就此无人知道。等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很多未曾记载的盗洞。追问下来,谁来负责?谁能负责?
根据文物法,地方各级政府对自己辖区内的文物负有安全保护责任。但现实是,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财政在田野文物保护的投入上明显不足。
面对当前严峻的文物安全形势,国家文物局负责人近日指出,要大力推行文物安全责任制。特别是秦东陵被盗案,一方面要一追到底,严惩涉案人员;一方面要全力加强考古调查工作,摸清陵园基本情况,杜绝盗掘案件再次发生。(冯国)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