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打造科技资源战略新高地纪实
陕西省举全省之力打造科技资源战略新高地纪实
科技日报记者 张哲浩 特约记者 徐叔威
在区域发展新的历史拐点上,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有着辉煌灿烂历史的陕西,正在以只争朝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吞万里的气概,书写着科技强省富民的伟大梦想。
风生水起话陕西
号称科教、文化、人才和能源大省,提到经济和收入,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省”和“穷省”。而今,陕西经济的发展,既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也赶不上毗邻的中部省区。
这种资源存量优势与经济实力弱势之间的巨大落差,被经济界称之为“陕西现象”。长期以来,“陕西现象”成为影响陕西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巨大“魔咒”。
“陕西科技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科技进步整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存在‘二元’经济结构现象。”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张炜坦言。
“陕西的重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高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大中型企业,主要是由国家布局和招商引资形成的,不是自身发展形成的。重点科研院校和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国防科技与地方经济在体制上是隔离的,在产业链上是断裂的,难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由于地方经济相对落后,经济总量就上不去,人均收入就比较低,因而导致了‘陕西现象’的发生。”著名经济学家、陕西省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分析说。
2007年5月,陕西省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陕西建设成西部强省。“西部强省”的内涵是“经济强、科教强和文化强”。“科教强”就是要把陕西的科教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9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产学研一体化,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促进科教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新路径。
决定就是命令。今年新年伊始,陕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际就统筹科技资源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陕西有100多所高等学校、1000多所科研机构、100多万科技人员,这是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只要进一步释放科技潜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就能不断提高陕西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赵乐际要求陕西的干部群众,要努力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史无前例的壮举
统筹科技资源,统筹什么,如何统筹?在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资借鉴。
没有调研就没有决策权,没有决策权就没有发展的主动权。
2010年,顶着料峭的春寒,一场举全省之力,规模空前的科技资源大动员、大调研、大总结、大建设、大发展的大幕,在三秦大地开启。
1月13日,陕西省政府启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并成立了调研领导小组。时任省长袁纯清和现任代省长赵正永先后担任组长;副省长朱静芝、西安市市长陈宝根任副组长;省政府办公厅、科技部政策法规司、省科技厅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1月15日,《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方案》正式出台。调研涉及25个政府部门、市(区)县及部分企业、金融机构,内容涉及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政策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科技资源现状分析、统筹军民科技互动发展研究、科技金融统筹合作机制研究等22个课题。
3月14日,占地53亩,一期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的陕西科技资源中心正式动工。这项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标志性建筑将搭载着资源共享、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四大平台和十个系统,从更高层面打造有效集成科技资源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形成辐射整个西北地区的开放共享平台。日前即将封顶,2011年年底正式投入运行,将成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示范基地,成为陕西科技技术交流与科技成果交易的大市场。
“统筹是建设示范基地的灵魂,也是这次调研的关键所在;一定要紧扣‘如何统筹’这个主题来开展调查研究。”张炜指挥若定,自信满满。
2010年,对于陕西科技界来说,统筹和调研,成为贯穿陕西省科技工作始终的“主旋律”和“关键词”。
调研时刻牵动着陕西省主要领导的心。
6月2日,在陕西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刚刚当选陕西省代省长的赵正永面对媒体采访,满怀信心地说:“我们必须加快实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力争在三五年内使陕西的科技优势切实转化为生产力,真正变科技大省为科技强省。”
6月4日,赵乐际在深入西安高新区调研时指出,要发挥科技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产业集群,引领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赵乐际指出,应用类科研院所如何走市场化和产业化路子,是陕西正在努力破解的一道难题,要把科研院所与科研团队、科技园区有机统一,实现产学研紧密结合;要打破科技资源的地域、部门和所有制界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释放陕西科技优势;要进一步统筹科技资源,发挥产业联盟作用,搭建创新创优创业平台,不断增强区域创新驱动能力。
6月22日,赵正永上任后第一次听取全省科技工作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的专题汇报,当即表态继续接任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并对全省科技工作及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作出了具体日程安排。
7月19日,科技部与陕西省政府在西安举行第二次部省会商会议。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李学勇希望陕西加快推动“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贡献。赵正永希望科技部牵头建立统筹科技资源联席会议制度,帮助陕西制定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展规划,支持陕西加快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的转变。双方就“共同推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试点,加强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达成了一致意见。
7月27日,赵正永在听取部分在陕两院院士对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后指出,要充分发挥好院士专家作用,拿出符合陕西省实际的政策措施,推动科技资源的统筹与改革。同日,陕西省委副书记王侠在听取省科技厅的工作汇报后指出,要充分认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给陕西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切实抓好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
7月28日,赵正永在听取企业负责人和企业科技人员对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后强调,统筹科技资源的重点在企业,自主创新的重点也在企业。目前影响和制约陕西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创新不足、活力不足。因此必须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出发,从企业入手,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8月18日,赵正永又马不停蹄地带领省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调研国防科技工业发展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在陕军工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赵正永指出,陕西是第一军工大省,在陕军工企业不仅是陕西的重要资源,也是陕西的重要名片。军工企业要立足军工,面向民用,强化科技创新,推进军民融合,努力实现军地共同发展。
8月28日,赵正永在陕西有色集团召开的科技大会上再次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发展之基、强大之源,企业要做技术创新的主体,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型陕西建设作出积极努力。
9月2日,赵正永、朱静芝又一次听取省科技厅关于统筹科技资源及其配套政策起草情况的汇报,并对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提出了重要的起草意见。
众人划桨开大船。在紧锣密鼓的运行中,“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已经扬帆起航。
灵魂的触摸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陕西省整合和发挥科技优势,率先建设创新型区域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既是破解陕西省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这一难题的客观需要,更是陕西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朱静芝说。
改革伴着阵痛,耕耘伴着收获。经过陕西省自上而下众志成城的努力,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调研形成了22份分报告,完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调研报告(讨论稿)》《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发展规划草案(征求意见稿)》《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若干政策(征求意见稿)》的起草工作。目前,正在集中力量修改完善通过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和6个实施意见。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政策和措施,将为陕西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建设打下坚实的政策基础。
“调研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摸清家底,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张炜说,“通过这次史无前例的大调研、大解剖,我们进一步摸清了陕西的科技资源‘家底’,找准了科技和经济发展形成‘两张皮’的深层原因。”
调研显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陕西已经成为国家科技资源重要的战略聚集区。但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分散、分离、分隔,没有形成合力的状况仍然存在,科技资源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其主要症结和原因,是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向地方的军民科技融合路径不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存在障碍、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水平不高、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化、科技人员合理流动不畅、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足等。
张炜说,统筹科技资源的内生动力在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十二五”期间,陕西省将打破科技资源条块分割的壁垒,有效整合中央与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形成科技资源大市场,加快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出新路径。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5年,关中地区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超过300亿元;万名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超过100人;军民结合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超过200亿元;科技产业示范基地总产值达1000亿元。基本建成以西安为中心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陕西省委科技工委副书记张书玲说。
在充分调研,反复讨论和研究的基础上,陕西省将创新性地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如在推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方面,陕西省将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负责人的科技创新意识,支持和激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和应用科技创新成果,加大研发投入。全省大中型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创新目标责任制,把企业科技创新意识、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机构建设等,作为企业负责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新建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每个给予20万元的奖励;对新认定的设在企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一次性300万元的奖励;对考核优秀的机构,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牵头单位,给予一次性300万元的奖励;对进入省级以上政府采购目录的自主创新产品,按开发成本给予每项产品一次性最高50万元的奖励;首次实现出口创汇的,按创汇额度给予最高100万元的奖励。政策还规定,省级科技计划经费,60%将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同时在推进军民科技资源互动,发展军民融合科技产业,建设陕西技术大市场,发挥省科技资源中心作用,激励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深化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加强科研院所和工业技术研究院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合理流动,完善各类科技人员引进、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提高企业科技人员收入水平等方面,陕西省都已制定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
“这些新政策、新措施的出台,在陕西企业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必将推动陕西企业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科学之路。”张炜表示。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