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中国数字科技馆在川探讨新模式新思路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中国数字科技馆 2010-09-02 09:23:57
“将不同凡响的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相融合,为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搭建一个数字化的科学殿堂”,27~28日,全国28个省市科技馆和科普机构代表80余人相聚在四川科技馆,参加由中国科技馆、四川省科协主办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全

“将不同凡响的虚拟现实与多媒体相融合,为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搭建一个数字化的科学殿堂”,27~28日,全国28个省市科技馆和科普机构代表80余人相聚在四川科技馆,参加由中国科技馆、四川省科协主办的中国数字科技馆全国科技馆工作会议。代表们围绕“数字科技馆发展新模式、新思路”的会议主题,对中国数字科技馆未来发展方向、数字化科普工作和数字科技馆建设经验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徐延豪 :发挥“三驾马车”作用 服务社会公众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在会上讲话(陈竺 摄)

“通过中国数字科技馆这一平台,公众可以实现网上学习科学知识、了解科技动态、体验科学过程,并激发创意灵感”,据中国科技馆同志介绍,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作为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从无到有,目前,它已建成90个不同学科和专业领域的专题馆以及科普图片、展览、报告、动漫、音响制品等9类科普资源库。

“中国数字科技馆未来发展的定位与服务模式逐步清晰,加强为公众服务,实现与公众互动,开展网络科普的创新十分重要,同时还要集成各地科技馆或科普机构的科普资源,延展科技馆的展示空间和展示时间,以数字化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馆或科普机构的资源优势”,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在会上指出,“科普资源建设需要‘大联合、大协作’,希望这种联合与协作扩展至整个科技馆行业,并充分发挥各地方馆的场馆、资源、人员等优势,打造具有科技馆特色的数字化科普形式,实现全国科技馆间的互动与联盟”,徐延豪表示,今后将把中国科技馆建设成为科普资源开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发挥实体馆、数字馆和流动馆三驾马车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青少年和社会大众。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林介绍中国科技馆信息化整体情况(陈竺 摄)

经验分享 为“数字化”建设传经送宝

数字科技馆建设起步较早的山东科技馆在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效探索。“我们通过建立积分系统和激励机制来吸引公众,同时将数字科技馆的展项内容做成安装包运用于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此外,我们将初、高中物理化学实验开发成动画包,服务于素质教育……”山东科技馆带来的经验分享让与会代表深受启发。

江西省在数字科技馆建设方面十分注重资源的建设。“我们曾历经2000多公里的行程,对全省的科普资源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江西不仅将全省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进行了数字化,同时还联合高校建立了科普资源开发基地,与企业也建立联系,在一些特色产业上建立了虚拟工厂,用虚拟现实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公众群体。


工作会议现场(陈竺 摄)

“数字科技馆该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建设中存在的资源共享与版权矛盾又该如何解决……”作为建设数字科技馆的一介新兵,福建科技馆的代表说,他们在建设中遇到了一个又一个十分困惑的问题。“江西、山东科技馆的经验做法给我们带来了启示”,他表示,他们也将有信心做好今后的工作。

作为西南地区较早兴建的科技馆之一,四川科技馆也于今年初计划建立四川数字科技馆。目前,已开辟了专门板块,基本完成将600余件展品全部上馆网。四川科技馆馆长牟文虎表示,兄弟省市在数字科技馆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四川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四川科技馆将按照中国数字科技馆新规划内容,分步实施。“我们先期将投入50万元,将都江堰水利工程展项作为四川数字科技馆的数字化试点”,牟文虎表示。

探讨交流 共商“数字化”发展之计

“希望未来有一天,我们的数字科技馆也能像网络游戏那样深深吸引住孩子们”,会上,数字科技馆如何建设成为代表们探讨的焦点。

“资源是生命线”,中国科协信息中心主任张小林指出,数字科技馆不仅要好看,而且要好用,“我们有许多科普网站,但缺乏科普理论成果,因此资源很重要,而要形成规范化的内容,还要加强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数字化科技馆建设应站在技术人才培养的基点上”,张小林表示,应该重视数字科普事业中的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与会代表认真学习中国数字科技馆新规划内容(陈竺 摄)

“作为数字化科普战略的对象,手机科普、科普网游、科普动漫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中国科技馆科研规划部处长朱幼文指出,在数字科技馆建设中,要善于将科学、健康、文明的内容,占领新兴媒体的阵地,利用新媒体工具开展科学普及。

“数字科技馆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却包罗万象”,代表们认为,全国各地均在开展数字科技馆建设工作,因此在资源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因此,“共建共享”也很重要,每个地方应该挖掘属于自己地方特色的科普资源,让地方优势闪耀出光环。

“资源最终还要转化成作品和成品”,代表们还表示,通过创作的形式把科普资源转化成公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才能“生动、好玩、有故事、有情景,才能吸引人”,“譬如,时下流行的网络游戏,网络偷菜,我们应该借鉴它的形式,并引进到科普的队伍来,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科普的‘喜洋洋、灰太狼’来代替那些传统游戏”,代表们如是建言。(吴 婵)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