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产学研结合陕西模式科技大省变经济强省

从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实践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产学研结合陕西模式 2010-07-26 10:30:16
陕西科技资源虽然富集,但由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导致中央和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成果分散、分隔、分离,没有形成合力,陕西科技的资源优势没有变为经济优势,科技大省依然是一个经济小省

  科技日报记者 张哲浩

  陕西科技资源虽然富集,但由于典型的“二元”结构,导致中央和地方、军工与民用、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成果分散、分隔、分离,没有形成合力,陕西科技的资源优势没有变为经济优势,科技大省依然是一个经济小省。

  这种被谓之“陕西现象”的现状,着实让陕西人感到羞涩和尴尬。这种切肤之痛,也让陕西的决策者们一届接一届,一批接一批,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矢志予以改变。

  采访完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记者有种被彻底颠覆的感觉。

  这种颠覆,让人既感惊诧,更感欣喜和兴奋——这个工研院在颠覆传统院所概念的同时,给陕西人带来的,将是实实在在的荣光与自信。

  历史的际会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统筹科技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全国性难题。

  “过去我们主要靠政府推动转化,不仅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原省长袁纯清说,“我们必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力量分散、分割、分离的问题,形成军民融合、中央和地方单位互动、产学研一体的格局,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陕西工研院的成立,既是历史的巧合,更是历史的必然。

  5月2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王建华教授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谈起工研院的来龙去脉,王建华教授娓娓道来,兴致颇浓。

  王建华说,作为一所坐落在千年历史文化古城的全国著名大学,西安交大一直在思考如何切实有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交大人深知陕西作为科教大省,但同时又是经济小省的尴尬和阵痛。那么,如何配合地方政府改变这一局面?交大人深思熟虑后,找到了时任陕西省省长的陈德铭。在交流的过程中,陈德铭和王建华对于“陕西现象”存在的深刻根源,竟然有着不约而同的看法——就是必须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和机制,选准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建立产学研用相结合、具有完全市场运行机制的载体和平台。

  在接下来的深入谈话中,王建华提出了创建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全新构想。陈德铭胸怀陕西,早有此想,当即拍板由西安交大牵头,会同陕西省主要地市、相关厅局与重点企业开展前期调研和论证工作。

  经过几个回合研究和论证,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这个历史的宠儿,承载着3600万三秦父老的期盼,终于在2005年岁末呱呱坠地了。

  新成立的陕西工研院由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科技厅,西安、咸阳、宝鸡、延安、榆林五市政府和西电集团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公司、法士特集团公司、陕西汽车集团公司、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五家大型国有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陕西省委、省政府还特别对工研院的性质和定位作了“DNA鉴定”:背靠政府,依托高校,市场引导,服务企业,属于自收自支、不吃“皇粮”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省直事业单位。

  这意味着工研院这个“宠儿”,从一坠地开始,就必须学会到市场的腥风血雨中去觅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奶酪。

  “陕西工研院是前两任陕西省政府主要领导在借鉴了美国和台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陕西高等院校和科技人才多的实际组建推广使用的。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依托名校科技人才资源富集,针对陕西工业、农业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组织重大科技成果的攻关。再一个,就是陕西工研院的机制也很独特,它既不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也不是一个纯生产的企业,它是一个既搞科研又找市场还生产产品的特殊机构。科研经费要找市场,科技成果直接面对市场,自己的发展要依靠市场,应该说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与以往的科研院所本质上是不同的。他有着体制、机制的创新。

  它的领导层,都是科研和市场的专家,有着丰富的科技知识,也有着丰富的市场经验。”陕西省科技厅宣教处处长徐叔威对记者说。

  神奇的创新

  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成立的陕西工研院,在承载陕西人太多期冀的同时,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和陕西省的科技、人才等优势,励精图治,不负众望,经过几年市场探索和搏击,终于趟出了一条产学研用深度结合的崭新路径,为陕西实现从科技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目标,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支点和杠杆。

  2009年盛夏,在我国商用汽车行业,一项技术发明石破天惊。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汽车电子中,动力和制动部分的电子控制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汽车的核心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商用车车身控制技术一直受制于国外少数发达国家。尤其是基于CAN总线技术的车身中央控制系统,更是被全球顶级汽车制造商和汽车部件供应商所垄断,进口时必须花费昂贵的专利费或知识产权使用费。

  “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属于汽车电子领域,它相当于在车辆上搭建的局域网系统,主要用于信息交互,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突破方向。”陕西汽车集团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教授级工程师潘景文说,“2007年陕汽提出技术需求后,陕西工研院与陕汽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

  一番运筹后,陕西省科技厅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支持,由陕西工研院联合西安交大、长安大学、陕汽集团组成的科研团队,经过几年刻苦联合攻关,今年初,这项被国内同行预言“不可能”取得成功的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技术,终于瓜熟蒂落,石破天惊地诞生了。它一举打破了国外对该项技术的长期垄断,顺利通过了国家权威部门的等级测试。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项产品,其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到了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这为我国商用车整车电子的国产化铺平了道路。

  “未来,汽车电子产品的费用将占整车费用的30%,汽车上70%的革新将来源于汽车电子。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主要来自于车身控制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年轻的陕西工研院副院长姚建军说,“CAN总线控制系统,不但完全可以满足国内商用汽车的技术需要,而且还可以按照不同厂商的要求进行调整,这大大提升了陕西乃至国家重型汽车总线控制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目前,我院正组织力量进行CAN总线中央控制系统的规模生产,预计今年将实现销售收入近3000万元,2011年有望达到1亿元。”

  陕汽集团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李红艳不无欣喜地说:“这一项目由政府投入催化,开发速度快,各方配合力度大,可以说是产学研结合转化科技成果的典范!”

  无独有偶。2008年底,在我国电力行业,一项核心技术的成功突破,同样产生了石破天惊的效果。

  在电力系统直流工程中使用的特高压直流套管,代表着当今世界输变电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使用的特高压直流套管全部依赖进口。由于国内没有成熟的±800kV直流套管产品,所以国外报价极高,大约每根在500万元左右,严重影响了国内电网的安全。

  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陕西工研院联合西安交大和中国西电集团,共同承担起“±800kV干式直流套管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这一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研发。

  科研团队在西安交大干式直流套管技术的基础上,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一举取得了巨大突破。现在,这个项目不但建立了高压套管优化设计平台,完成了高压套管的电气性能、理化性能、力学性能研发基地建设,而且还完成了试验套管研制的基本条件建设。他们研制的4根±200kV套管样品和一根±400kV套管样品,经权威鉴定已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这一项目的实施,对于突破我国超/特高压直流输变电技术发展的瓶颈,提升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增强与国外产品的竞争能力,以及发展特高压±800kV级直流输电技术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王建华说。

  “干式直流套管技术的成功研发和转移,是产学研创新机制的生动体现,工研院在该项目产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人力、资金投入和组织、推动、管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陕西工研院常务副院长程宝军说。

  目前,这一项目已受到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中国机械联合会和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的高度重视。目前,投资3亿多元人民币的咸阳套管产业化生产基地已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其规模化生产指日可待。

  在我国自主创新的舞台上,陕西工研院统筹陕西科技资源,可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

  然而,作为承载特殊历史使命的陕西工研院,技术创新仅仅是其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的其中一项,而且还不是最主要的一项。

  非凡的结合

  “陕西工研院的成立,是陕西省和西安市整合科技、人才资源,加快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教大省向科教强省转变的重大举措,它预示着陕西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王建华说。

  “陕西工研院成立以来,瞄准全省的支柱产业,创新人才管理与企业运行机制,以项目为牵引,组建实体性研发团队,改变了过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松散联合,实现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极大地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陕西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张炜说。

  程宝军表示,陕西工研院决不是一般意义上对某项应用技术的具体研究,而是更多侧重于对工业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和把握,侧重于对工业技术前沿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侧重于对现有各类技术成果的集成创新,侧重于集诸家之长组织对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坚克难,侧重于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是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科技创新平台。

  王建华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这个依托交大科研和人才等优势组建的陕西工研院,运行四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实行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制,打破了横向之间各自独立的体系,形成了新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专业化的聚合竞争力。

  记者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工研院采访时了解到,自成立以来,陕西工研院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26项,其中16项进入陕西省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投资规模近5亿元,有5个项目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到目前为止,工研院投资控股、参股的企业已达八家,四年来已实现收入2500万元,资产总额已近1.6亿元。

  “产学研用一体化是建立在政府、产业、大学、研究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形成合理有效的技术产业化链条基础上的。需要有一个机构充当这个链条上的传动轴,将这个链条上流动的技术、项目、资本、人员进行合理优化配置,建立创新型的技术产业化体系,解决政、产、学、研、金之间利益分配和持续发展问题。工研院成立以来,发挥了很好的传动轴和整合资源的关键作用,不仅体现了政府的意愿,同时也满足了各方的需求,使政、产、学、研相结合取得了实效。”张炜说,“在成立陕西工研院的基础上,目前陕西省根据不同的行业和产业发展领域,又先后成立了另外五家工研院。这些工研院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探索出许多很好的发展模式。这些模式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非常值得总结和推广。”

  “经过四年多的积累和发展,工研院已成为一个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并推进产业化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行项目经理制和项目的公司化管理,依托项目建立子公司,加快创业板上市步伐。”程宝军说。

  全新的模式

  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道路上,陕西工研院的决策者和指战员们,俨然像一个个谙熟市场的科技专家,以精准的嗅觉和高超的市场驾驭能力,凝练和智造出八个生动鲜活的“陕西模式”,为实现陕西从科技大省变为经济强省提供了很好的路径。

  一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工研院以项目为核心和牵引,充分发挥政府背景和企业化运作相结合的优势,打破行业、部门、校际、所有制界限,实施有效的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创新机制,并依托企业和研究机构凝练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使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取得突破,并顺利进入了产业化阶段。

  二是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工研院结合所依托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选择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具有产业化前景的实验室技术,经工研院中试、孵化后转移给产业部门或者直接转移给企业,培育了新兴产业。

  三是根据国家、陕西省产业发展目标和企业需求,凝练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围绕陕西省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通过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协同攻关、集成创新,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力量进行再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核心技术。

  四是发挥工研院整合科技资源的优势,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针对陕西部分支柱企业在部分新技术领域尚未完成创新能力改造的现状,工研院根据企业需求,组织实施了一批实现产业技术升级,解决行业技术瓶颈的攻关项目。

  五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领域的创新,参与以企业为参与主体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工研院已与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共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工程中心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个。

  六是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合作。工研院与西安、宝鸡、咸阳、榆林、延安、铜川等市展开合作和服务,建立分院,帮助其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难点、热点和前沿性问题。

  七是开展与国有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和深度服务。工研院与陕汽、陕鼓、延长油田等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共同组织重大科技创新产业化项目等方面开展了合作,并参与国有企业的项目融资和股份制改造,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八是依托项目进行产业化投资。目前投资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已达八家,业务涉及智能电网、汽车电子、智能测量仪器、机械制造等领域,并在智能电网、节能减排、CDM碳交易等领域取得了突破。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