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夏粮好收成:科技贡献能“补天”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夏粮好1 2010-07-12 09:26:07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夏粮总产将超过2460亿斤,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冬小麦产量2170亿斤以上,比上年略增。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众所周知,去冬今春以来我国气候条件极端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夏粮总产将超过2460亿斤,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冬小麦产量2170亿斤以上,比上年略增。从各地田间测产和实打实收情况看,夏粮丰收已成定局。
  众所周知,去冬今春以来我国气候条件极端异常,自然灾害多发、重发,特别是冬小麦主产区大范围遭受持续低温,给小麦生长带来的影响超乎人们想象,夏粮生产困难重重。本期对话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来解读科技对夏粮丰收的支撑作用。
  

夏粮生产是几年来最困难的一年

  主持人: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今年夏粮总产接近上年水平,其中,冬小麦产量比上年略增。今年我国冬小麦生产克服多年少有的持续低温天气,力夺丰收,这其中科技发挥了多大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肖世和:农业部今年着力推行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科学防灾减灾、“百日科技服务行动”等重大科技措施,在气候条件异常不利、小麦苗情异常复杂、生产形势异常严峻的情况下,为夏粮好收成提供了科技支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是农业部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实施的重大举措,目前已全面开展了水稻、小麦、玉米等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全国聘用了32个岗位专家,学科专业覆盖了育种、栽培、植保、土肥、加工和市场信息等产业各环节。并在主产区设立39个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每个站负责带动5个示范县(市、区)的技术人员,共计直接带动196个县(市、区),覆盖全国三分之一麦区,形成了近千人的专业技术队伍。这些专家常年深入一线,认真调研,分品种、分区域、分农时制定生产技术方案,进行技术监控与巡回指导,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参照,为各地农业部门指导农民
  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今年的夏粮生产是几年来最困难的一年。
  去年冬天,是20多年暖冬以来的首个冷冬,对于小麦来说,低温造成黄淮海小麦普遍较往年“少一片叶、少一个蘖、少一条根”。今年春节前后,农业专家深入一线调研灾情,提出往年春管要强调“控旺”,今年相反要“促壮”;去年大旱之年主抓“水”,今年在冷冬之后应该主抓“肥”等建设性思路,为小麦苗情转化升级提供了保障。
  除了自然灾害的影响,病虫害防控形势也非常复杂。今年大部分麦区小麦生育期推迟,病虫发生也随之推迟。4月份,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呈加快发生态势,灌浆期还存在“干热风”的威胁。农业部门一方面切实强化监测预警,加大病虫监测调查力度和频度,准确发布预报和预警信息,及时将防控技术送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一喷三防”,即喷施磷酸二氢钾,防倒伏、防干热风、防病虫害的工作。
  亿万农民是粮食生产主体,好技术最终要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今年在全国开展“百日科技服务行动”,在春耕春管、三夏、秋冬种等三个生产关键季节,组织全国100个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1万名专家和50万名农技推广人员,每个季节1个月共约100天的时间,集中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活动。“百日科技服务行动”以支撑农业有个好收成为目标,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以服务农民的成效为检验标准,坚持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用协作,建立“行政单位+科研单位+推广机构+示范基地”相结合,“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机制,为今年粮食好收成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结合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在770个县创新推广服务机制,建立完善基层科技人员包乡包村的责任制度,确保春季乃至全年的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有科技人员服务在生产一线,全面推进科技进村入户。
  今年夏粮取得好收成,科技功不可没,这充分体现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科技进步之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稳定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
  

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超过50%

  主持人:回顾我国小麦连续七年丰收的历程,科技的贡献有多大,小麦增产的主导技术包括哪些?
  肖世和:小麦连续七年丰收,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逐渐完善的科技政策引导下,以及逐步加大的科技投入支撑下,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取得了重大成就。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在“九五”期间是37%,目前已超过50%。
  小麦增产的主导技术可概括为如下三方面:其一,培育和推广了郑麦9023、济麦20、烟农19等一大批优良品种,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导品种的作用十分明显。2009年秋播时仅农业部发布的15个全国主导品种的播种面积就达1.2亿亩,占全国小麦总面积的33%。国家对小麦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全覆盖,调动了农民使用新品种的积极性。主产区农民过去对小麦这类常规品种一般使用自留种子,目前正在向统一供种、年年换种转变,促进了育种科技成果推广。
  其二,分区域实施的主推技术,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和可持续性利用。在不同的生态麦区针对不同的小麦产品品质类型组装了简化易行的栽培技术体系,通过耕地养分管理和测土配方施肥,适合不同区域小麦高产栽培的水肥高效利用综合技术模式逐渐形成。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扶持下,主产区基本实现了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和提高了生产效率。
  其三,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害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麦蚜、吸浆虫和麦蜘蛛等得到全时监测,对今年偏重发生的小麦赤霉病和吸浆虫等,结合低毒高效农药的推广进行有效防控,减轻了小麦生产损失。
  

提高单产水平挖掘小麦生产潜力


  主持人:未来我国小麦增产潜力和单产提升空间有多大?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和主要技术路线是什么?
  肖世和:我国小麦最高产量出现在1997年,总面积4.5亿亩,总产1.23亿吨,单产273公斤/亩。以后逐年下降,到2003年面积下降到3.3亿亩,总产只有0.86亿吨,单产262公斤/亩,但品质有所提高。2004年起开始恢复性增长,到2009年已连续6年丰收,品质稳定提高,但小麦播种面积很难恢复,2009年只有3.63亿亩。主要依靠把亩产提高到316公斤,使小麦总产恢复到1.15亿吨,满足了我国每年略有增加的小麦消费量(2009年为1.05亿吨),并开始少量出口。今后,我国小麦生产的总体思路是:在稳定面积、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的前提下,促进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小麦主产区之间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首要障碍。目前,我国小麦单产最高的区域是黄淮海冬麦区的北部及中部,包括河北、山东、豫北等地,为北纬35~39°区域。但是,该区域降水量偏少,地下水资源匮乏,严重限制了单产的进一步提高,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肥水资源利用效率。而北纬33°左右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川等省处于北纬31~35°区域,面积约1亿亩,虽然目前小麦单产较低,但是光热资源丰富,降水量较多,地下水位较高,水资源不是限制小麦单产提高的主要因素,目前这一区域已创出豫南、皖北亩产600公斤左右,湖北、四川亩产500公斤左右的小面积高产示范田,展示出这一区域蕴藏着较高的小麦生产潜力,是提高我国小麦单产、确保总产的潜力最大的地区。但是,这一地区的麦田岗丘起伏、无排灌设施或设施不完善、生产条件差;品种单产潜力亟待提高;栽培耕作粗放、病虫草害发生频繁、生产技术水平低,需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技术研发与集成推广。
  单产提升的关键技术我认为有六个方面:一是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并研究其特点,二是研究与推广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三是研发土地综合治理方案、建立土壤培肥和肥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四是建立和完善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五是完善商品小麦加工基地,建设质量监测体系,六是加强小麦生产情况、政策、市场和技术信息的研究与发布。
  

六项措施进一步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主持人:从政策和措施上,如何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小麦增产的支撑作用?
    肖世和:第一,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加强科技人才和条件建设。第二,要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积极发展多元化、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扩大小麦高产创建实施范围和规模。第三,要加强良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工作,包括在大力推进转基因工程的同时重视常规育种技术。第四,要改进小麦生产机械,推进秸秆还田,提高播种质量,减轻劳动强度。第五,要加强植保专业化服务,扩大“统防统治”范围。第六,要加强防灾抗逆稳产研究和技术储备,逐渐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证小麦生产稳步发展。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