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第四次北极科考考什么?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北极第四次 2010-07-03 10:51:10
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从厦门国际游轮码头起航远赴北极,开始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根据航行计划,“雪龙号”于9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85天。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将要完成哪些科考任务

   科技日报记者 陈瑜 通讯员 龙邹霞

   ■ 新闻缘起

  7月1日,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从厦门国际游轮码头起航远赴北极,开始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按照计划,考察队将于9月23日返回上海,整个考察活动历时85天,这也是我国历次北极考察时间最长、人数最多的一次。

  北极通常指北极地区,即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北冰洋及其中的岛屿,中心点是北极点,陆地面积800万km2,北冰洋面面积1400万 km2,周边有8个国家:俄罗斯、挪威、丹麦、冰岛、加拿大、美国、瑞典和芬兰。

  ■ 将新闻进行到底

  7月1日,我国极地考察船“雪龙号”从厦门国际游轮码头起航远赴北极,开始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根据航行计划,“雪龙号”于9月23日返回上海,历时85天。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将要完成哪些科考任务?与历次考察相比又有什么新特点?本文将进行解读。

  ———— 考察什么? ————

  锁定两大科学目标

  作为北半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受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最为直接、快速而深远。

  此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海洋三所所长余兴光说,作为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地区之一,过去30多年对北极地区连续观测研究证明,北极地区气候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海域的最直接影响是海冰覆盖面积在不断减少。北极地区正在经历大气、海洋、陆地、生态和社会的重要和快速的变化过程。

  作为第四个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余兴光说,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研究为主题,主要确定有两大科学目标:一是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制。以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研究为核心,开展与海冰大范围融化相关联的大气、海冰和海洋过程观测,研究海冰大范围融化的机理,为预测海冰变化趋势提供依据。二是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以全球气候变化和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为背景,以生态系统响应为目标,开展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与海冰变化密切相关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阐明北极海洋生态系统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预测北极生态系统变化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开展四项科考工作

  余兴光说,为完此次北极科学考察既定目标,将主要开展4方面的科考工作:(1)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2)北极碳通量及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3)北极海洋与海冰基础生产力研究;(4)北极海洋生物群落和古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他认为,开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响应两大主题的研究,对争取我国在北极科学研究热点上取得新突破,提升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水平和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有啥亮点? ————

  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北极生态调查研究

  本次科考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首次把海洋生态系统对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作为考察研究目标之一,将开展我国历时上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北极生态调查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对北极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国际北极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曲探宙告诉记者,在2009年3月在挪威举行的北极高峰周会上,北极科学界和各国际组织进一步表示了对北极快速变化的关注,一致将这一快速变化作为北极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在北极海冰快速变化背景下,北冰洋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是科学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次考察将在北冰洋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响应研究与海冰变化带来的影响结合起来系统考虑,同时,有望结合一、二、三次考察成果进行相关的比较研究,以期对北冰洋生态系统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就北极科学考察而言,这是非常难得的。

  比历次考察多出5天以上的长期联合冰站考察

  “本次科考充分吸收了前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的宝贵成果和经验积累,并充分考虑到一、二、三次考察首席科学家等专家提出的重要建议,在凝练科学考察目标,考察总体方案顶层设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余兴光介绍,早在2009年10月,此次北极科考就组织完成了考察总体方案编写和论证工作,并组织专家编写组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形成最终现场实施计划。

  “我们希望通过凝练目标、顶层设计、科学组织、优势互补,能在北极科考上有新进步,取得新成果。”余兴光说。

  本次科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40多位多学科科研人员将开展为时15—20天的长期联合冰站考察,按照计划,这将比以往历次考察多出5天以上。

  余兴光介绍,这些科研人员分布在不同的实验区,将全面开展大气物理、海冰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生物生态等多学科联合调查研究,并能够在相对长的时间尺度内进行现场实验。

  ———— 有何困难? ————

  防熊成重要议题

  “与南极科考不同,北极科考是流动状态下的考察。”余兴光说,根据以往考察的经验,冰站考察既是本次考察的重点,也是难点,既要考虑浓雾、融冰等影响,也要考虑北极熊的

  干扰,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各项考察。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需要建立的一个长期冰站,正是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区域。余兴光介绍,此次考察队专门成立了防熊工作领导小组,为保证安全,考察队制定了详细的“防熊”预案,并事先制作了三个坚硬牢固的“苹果房”和一个“大铁笼”作为“防熊避难所”。

  “苹果房”形如一只大青苹果,由玻璃钢制作,摸上去十分坚硬,“苹果房”一侧开了一扇小门,四周有瞭望窗口,玻璃必须足够牢固,以抗击北极熊的拳头敲打。

  “大铁笼”有9平方米,不仅能容纳人,还能容纳考察仪器。一旦遇到北极熊,人躲进“大铁笼”应该很安全。每个“苹果房”和“大铁笼”都配有高音警报器,分贝高达130。

  针对本次考察冰上作业的5个工作区,统一组建冰上作业固定瞭望警戒组、冰上防熊巡逻组、紧急情况处置组和总协调值班组。

  为了防熊,尽量不要在野外做饭

  根据预案,冰上作业固定瞭望组负责大气作业区、剖面作业区、水下机器人作业区周围的警戒瞭望;冰上防熊巡逻组负责冰雪作业区和生物作业区的警戒巡逻,同时负责接送固定瞭望组警戒人员和冰山作业人员;由雪龙号船员和直升飞机机组人员组成的紧急情况处置组,则随时待命,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直升机和小艇驱逐北极熊,接回考察队员;总协调值班组负责船上的警戒瞭望,协调指挥。

  相关人员介绍,为保证安全,考察队还制定了严格的冰上防熊作业程序,所有上冰的人员均需提前一天正式申请,经考察队批准后方可下船。首次上冰之前,还将出动直升机侦查情况,由持枪的防熊队员确定往返路线、冰况和安全观察点后,考察作业人员再和他们共同确定作业范围和安全作业区域界线,联络报警方式和撤退路线。

  根据预案,一旦发现北极熊的踪影,“雪龙”号将拉响汽笛,通报所有冰上作业人员按安全预案返船,或进入“苹果房”和“大铁笼”。与此同时,防熊队员将迅速发动雪地摩托车,做好射击准备,前往北极熊和考察队员之间,掩护队员转移。直升飞机将迅速进行备航,一旦接到起飞指示,就迅速起飞,对北极熊进行吓阻,掩护队员撤离。

  余兴光说,北极熊的嗅觉极灵敏,饭菜的香味会把北极熊招过来。为了防熊,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工作的人,外出一定要携带枪支,外出至少要两人以上,尽量不要在野外做饭、烧烤。

  ■ 专家观点

  极地科考是一个长期过程

  曲探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

  此前的三次北极考察主要针对北极海冰、海洋与大气变化同我国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我国科研人员先后开展了三次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平台的北冰洋区域综合考察,对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机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研究数据与样本。

  自1999年首次组织开展北极考察以来,针对北极海冰、海洋与大气变化同我国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我国先后开展了三次以“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平台的北冰洋区域综合考察,对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机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与了解,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研究数据与样本。

  但科学研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期盼通过一两次考察就能取得突破,目前北极考察基本五年计划中才有一次,希望今后北极考察能选择有必要开展长期连续考察的项目、有代表性的区域,“像南极考察一样,年年去。”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