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信访"科班生":一群90后大学生的实习体验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班生一群信访 2010-06-07 11:54:55
去年6月,沈阳大学宣布招收信访方向的本科生,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为“信访”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方向。原定35人的信访专业,最终挤入了38名报考者

实习中,这些90后接触到了一个城市运行的种种问题。这样的阅历或将影响他们将来的选择。 受访者供图

▲唐淑凤是沈阳大学信访专业的设计者。

去年6月,沈阳大学宣布招收信访方向的本科生,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为“信访”设置了专门的研究方向。原定35人的信访专业,最终挤入了38名报考者。从年龄来看,他们大多出生于90年或91年。

如今,这些信访专业的“科班生”入学已有1年,并且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实习。这些90后的信访新力量,在大学里学到了什么?在实习中又感受到了什么?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隐痛,怎样历练他们年轻的心灵?他们又能为这个行业带去什么新意?

90后信访新力量

在任何场合听到“信访”这两个字时,古赛男都会下意识地寻找传出声音的方向。

就像名字所暗示的一样,古赛男是个女孩子。在去年入学的沈阳大学信访方向本科生中,她是考分最高的。她和身边的徐子婷,均出生于1991年,19岁。而围坐在她们身边的吕爽、郭昕和王柏翔,两女一男,则出生于1990年,刚满20岁。

他们都是2009年9月入学的沈阳大学法学专业信访方向第一届学生。今年以来,在沈阳信访大厅里,这些大一新生开始了信访专业的第一次课外实习。实习过程并不复杂,但他们能说的故事很多。

郭昕遇到了五个人中公认最激烈、也最经典的一幕:为了自己的老房子,一个老太太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后来,由于太激动,没有丝毫预兆的,她突然晕倒,滑到桌子下面。坐在实习老师身边的郭昕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实习的第一周,偶然坐在一张桌子前时,徐子婷的师哥指着桌上的几个坑让她猜“咋整的”。徐子婷猜不出来,师哥便告诉她:“这是一个来信访的老大爷拿拐杖戳的。桌子那么厚,你想,他得用多大的力气啊。”

大多数时候,信访大厅内表面上波澜不惊,但暗流涌动。古赛男说:“大家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多说话,一开始甚至不敢多看。有些人进门时就带着怨气,一句话说不对,就能炸了起来。”

当然,也会遇到有趣的事。一个50多岁的大妈进来之后,对古赛男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小姑娘,我见过你,你不住我家对门吗?”古赛男说:“哦,你家住哪儿?”对方有些尴尬:“别管我住哪儿,我就住你家对门。”徘徊许久后,老大妈才说出来意:“咱们是邻居。这事,你给我帮忙整整呗。”

这只是一个开始。今后3年,按教学计划,作为中国首个信访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古赛男等人还要多次面临这样的场景。从长远来看,还将有更多的90后加入信访这项敏感工作。

沈阳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唐淑凤是该校信访专业的设计者。接受记者采访时,唐淑凤说,目前,2010年的招生计划已经做出,沈阳大学计划再招一期信访专业的学生。规模与去年大致相同,暂定为35人。

全新专业的设置

去年6月,在各高校公布自己的招生计划之时,沈阳大学宣布将此前招生目录中的法学专业修改为法学专业(信访方向)的招生计划。括号内的敏感词,迅速吸引了许多好奇的媒体。

沈阳当地一家媒体首先披露,沈阳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陈国强主动打电话给当时主持工作的沈阳大学副校长李梦玲,建议设立信访专业。此后不久,另一家媒体披露称,倡议设置信访专业的领导,应为辽宁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

2008年1月,曾维出任沈阳市委书记。当年全国两会期间,沈阳进京非正常信访达到330案,在辽宁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3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当年4月17日,一场意在“标本兼治、化解积案、减少新案”的“信访百日会战”在沈阳展开。

两个月后,沈阳市信访大厅正式运作。大厅组建时,以1:37的比例挑选了90名大学生,参与接访工作。这些人“学历高、工作热情高、科技水平高,就是信访专业知识差一些”,曾维遂提议开办信访专业。

受命组建信访专业,沈阳大学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信访是一个全新的专业,设置新专业,需经国家教委批准,时间和程序上困难重重。

变通的办法很快想出,信访工作主要与法律有关,可在法学专业中增加有关课程,设置一个信访方向。在现行体制下,增设专业方向,只需到省教育厅高教处备案即可。此外,唐淑凤还另有考虑——法学骨干课不动,增加一些信访课程,骨干课保持在70%左右,信访专业课占30%。“学生毕业后在信访方向上有比较优势,还可以从事法官、检察官或律师等司法工作。”

良好的设想未能带来一致的赞同,媒体很快传来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一些声音认为,信访制度与法治治国的精神相悖,应该取消,设立这个专业是在误人子弟;另有一些声音则认为,信访专业,是一门“专门对付上访者”的学问。

但在现实层面,信访专业获得了积极的肯定。信访专业设立1年来,已有广东佛山市、沈阳市环保局等单位找沈阳大学举办在职人员培训。其间,唐淑凤等信访研究者,还外出给建行总行等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了多场专业讲座。最新的一份邀请排至6月2日,这是辽宁省财政厅邀请唐淑凤等老师去讲课。

沈阳信访局局长陈国强此前还向媒体透露,国家信访局局长王学军前来视察时,甚至动议设立信访专业的研究生。

专业多由父母选定

反对声音,事实上扩大了这个专业的影响力。唐淑凤起初担心的“招生不足”,最终并没有出现。

古赛男原本想学英语专业,后来,她在一个亲戚的建议下报考了信访专业;王柏翔的父亲在人大工作,他替儿子选定了这个首创专业;吕爽原想学物流管理,但在其高中老师的建议下选了信访;郭昕的父亲在军队工作,一个战友在信访部门工作,他替女儿做了决定;徐子婷在新闻和法律之间犹豫,做信访工作的父亲建议她报考这个新设专业。

作为一个新设专业,信访专业可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上占据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是多数父母及建议者的出发点。

这一点,古赛男这5个90后都很认同。仅仅入学半年,高考胜利的喜悦还未洗去,他们的言谈之间已经充满了考研、出国、就业等类词汇。多数时候,这个话题以沉默结束。

沈阳大学是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2008年,该校有在校本科生12230人。在引发信访领导倡议开设信访专业的那次招聘中,该校有790多名报考者参与竞争,最终只选出了50人。

唐淑凤很理解父母的心情。她说:“我现在能做的,就是不辜负他们父母的期望,开门办学,把这个新设专业办得更好一些。”

接受采访的五人中,有四人的父母是国家公职人员,但系主任马茹萍说,这是一个偶然,他们没有刻意统计过学生的家庭成分,但依据他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学习这个专业的人,什么人都有。真正是信访工作人员子女的,只有一个人。

最终,原定的35人招生计划,扩充到了38人。一同提高的,还有信访专业的报考门槛。马茹萍说:“考的人很多,我们是优中选优。招生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沈阳大学录取分数线为495分,信访专业大部分人远远高于这一标准。我们录取的最高分为547分。这个专业的平均录取分,与法学、传媒、工商管理等一般人文学科相比,不是第一,就是第二。”

高考成绩还是能反映出一些问题。马茹萍说:“我手里有专科班,也有其他专业的学生。相对而言,信访班的38个学生好管得多,很朴实,没人逃课,学习很积极,个个都是好学生。”

“信访模范城”的压力

实习之前,古赛男他们还没开始真正的信访课学习。按教学计划,与信访有关的课程将在大二开设。但一些信访实务界人员此前开设的讲座,大家一场不落。

一年来,唐淑凤请来了信访实务界的各级人员前来讲学。其中,有沈阳当地的各级信访官员、一线信访工作者,也有负责信访工作的政府有关领导。讲座中,尽管努力去听,古赛男和同学们还是有一些东西听不太懂。比如那一堆堆的信访数字比较和信访成因分析。

实习后,扑面而来的种种场景,古赛男等人很快感受到了一座城市的信访压力,也更深刻地理解了那些数字和理论分析。她说:“来到这里的人,一定是遇到了困难难以解决,很多人都带着满腔的怨气。刚去时,带队老师要求我们和来访人员说话要客气,尽量不要单独和来访人员接触。没几天,有一个30多岁的女人说着说着就骂了起来。和我一起接访的,是一个同样岁数的女老师。我真的很佩服她——她面不改色,依然在努力安抚对方。另外一次,是因为拆迁补偿问题,一个人用轮椅推来了自家的老人。几句话没说,她放下轮椅就要走,接访人员拦住她以后,她直接喊信访人员打人了。”

郭昕是个急脾气的女孩子,选择信访专业时,她母亲最大的一个担心是,你要是去了信访,还不跟人打起来。郭昕说:“我也知道自己这个毛病。来信访的人,普遍年纪比较大,有些人很激动,沟通起来很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在心里暗暗数数,数到一百,算是一个关口。”

有一天,郭昕忍了两个一百。第三个一百数到一半时,她实在忍不住了,转身去了楼上的心理疏导室。

辽宁省信访局局长贾茂德在一次讲座中表示,沈阳市是一个工业老城。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给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难解的问题。其中,国企转制问题、下岗职工工资社保问题、房屋拆迁征用问题、军转干部补偿问题,每一个都是热点信访问题。

事实上,这是这座有“信访模范城”之称的城市的压力,也是每一个城市都要面临的运行压力。2008年至今的尝试中,“南有江苏淮安,北有辽宁沈阳”,沈阳信访大厅已成为全国信访业界的两个成功标杆之一。

淮安的改革精髓在于,信访程序阳光化,职能部门下去接访,在基层将问题解决。沈阳的举措则是:创立“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信访大厅模式,高配信访局长,并在大厅内设置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骨干参与接访,使信访权由“虚”变“实”。

2008年,陈国强调任沈阳信访局局长时,他的手机号码曾在上访人群中以500元的价格叫卖,买者众多。最新的公开数据则显示,自信访大厅启动至今年4月,累计受理群众初访11万件次,办结率达到95.7%,息访率达到85%以上,化解积案15000件。

锦旗和希望

按师哥师姐的传授,来访人员首先被区分为“有理访”和“无理访”。而“有理访”中,还要区分出符合程序的“有理访”和不符合程序的“有理访”。视情况不同,进入下一个不同的处理阶段。

这是一个理论分析,现实中很难对照。起初,在王柏翔这些实习生眼中,信访者大多是中老年人,还是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理由。你一听,觉得都很有道理。呆久了,你就能发现,有一部分人是真的有道理,另外一部分人也是真的没道理。”

在信访大厅里,事情往往会有两种处理方法。有时候,实习老师会联系职能部门,并按规定时限进行督促、协调,最后会有一个令当事人满意的结果。随之而来的是一些锦旗。初入信访大厅时,古赛男为墙上的100多面锦旗所震撼。她开玩笑地问师兄:“不会是你们自己做的吧?”师兄说:“别急,你等着。”第二天,又有人送来了锦旗。再过一段时间,她和自己的实习老师也收到了当事人送来的锦旗。古赛男说:“这是大家实习中最开心的一刻。”

另一些时候,那些有经验的老师会委婉地告诉对方:“按照您的情况,这个问题应该这么理解……”“您当时适用的不是这一条款,这是后来新制定的条款……”等等。

这是一些套话,但吕爽认为其中大有学问:“说出来效果大不一样。有人说了,问题解决了;有人说了,当场能打起来。”

讲座中,唐淑凤等老师借此告诫自己的学生,充分释放善意,尊重上访人员的人格,换位思考,努力沟通,会减轻上访人员的激烈对抗情绪,促进问题的解决,“你的真诚和善良,一定会被他们感知到”。

系主任马茹萍说:“他们能够给信访工作带来的新意,就在于他们是一张白纸,你可以勾画出最理想的图案。实习中,他们已经接触了一个城市运行的种种问题。无论今后是否从事信访工作,他们的人生阅历都将比同龄人丰富,也更成熟,这是他们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信访工作,目前而言,只是一个可能。沈阳信访大厅去年招收的90名大学生,均为人事派遣制。进入编制之内,尚需通过考试、指标等多道难关。

古赛男很乐观,她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最重要的是,你真的可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19岁的徐子婷说,以后她将争取每天给父亲打一个电话。因为她所在的城市有一片棚户区最近要拆迁,父亲这些信访人员又要忙碌了。

对话

专访沈阳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唐淑凤

信访:从“经验”转向“科学”

去年6月,在非议和坚持中起步,沈阳大学法政学院院长唐淑凤主持设计了中国高校的第一个信访专业,并将这个敏感的词汇纳入学术视野。

上周,在信访专业运行整整一年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唐淑凤。

不是“对付上访学”

记者:一年过去了,信访专业的运作情况怎么样?有没有之前没有预估到的情况?

唐淑凤:运行很好。我们起初也没想到,这个专业的关注度会这么高。这说明,在考生方面,确实有很多人愿意学习这个专业;此外,1年来,有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主动找到我们,并邀请我们的老师去讲课,或者开办培训班。目前,我们已经给广东佛山、沈阳环保局等多家单位举行了专业培训。这也说明,信访实务界其实也需要这种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记者:有没有反对的声音?

唐淑凤:最初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也有很多人支持开设这个专业,一些从事理论研究的人给我们寄书,一些从事实际工作的人给我们打电话,愿意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觉得我们开设此专业是为百姓解难,为政府排忧。

记者:这些反对声音现在还有吗?

唐淑凤:现在说的人少了。认为信访专业是误人子弟的,这是把对信访制度的不满发泄到了信访专业的研究上。我想,依法治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但信访是一个客观存在。信访工作是政府体察民情的寒暑表,也是排除社会不安因素、维系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如果这个阀门堵塞了,运行不顺畅,那将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设置信访专业,也是希望在这方面多做总结、多做研究。至于说信访专业是在教如何对付信访人员,我想,这是诛心之论。我们有法律专业,你能说这个专业,就是为了对付法官、检察官吗?我认为,信访现象是社会可容纳的一部分;信访问题的解决,只有上访人和接访人的互相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

信访专业课占30%

记者:信访专业开设哪些特别的课程?

唐淑凤:开设的新课程有信访学、信访心理学、公共危机管理、信访工作沟通技术、信访实务、伦理学、社会保障理论、信访实训、信访工作者职业道德等课程。按照我们的教学计划,信访相关课程,要占到专业课总量的30%。

记者:谁来上这些课程?教材从哪儿来?

唐淑凤:除本校老师上课外,我们还开门办学,聘请信访工作一线的专家前来上课,教材目前由我们的老师进行编写。

信访是一个纠偏窗口

记者:有人认为,目前的信访部门是政府的一个接待窗口,只起到了传达室的作用,没有解决问题的具体权限,因此也很难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目前的信访困局之一。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唐淑凤:这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现在在信访界,理论滞后于实际工作。信访工作,大多数时候是在经验的层面上运行,要努力回到科学的轨道上来,科学设计信访的运行机制。过去,信访是出了问题以后的灭火器,很被动。现在,信访工作正在朝着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向发展,“事要解决”、“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是我们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此外,我们要看到信访现象还是对社会发展有一

些正效应的。比如说,分析信访资料,常出问题的方面、很多地方出现了同样的问题,那就说明我们政府在这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及时纠偏,可以避免很多损失。

记者:你认为,在社会运行中,信访制度应该起到什么作用?

唐淑凤:法治社会是最理想的,但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信访制度还会继续运行一段时间。社会运行有两个车轮,一个是创造财富的,一个是保护财富的。如果两者失去了平衡,那所有的财富都会在顷刻间化为乌有。信访制度其实是一个解压阀,释放压力。事实上,无论来访人有多大的对抗情绪,只要他来到信访大厅,其实还是想解决问题的。社会运行最

危险的是,纠偏的渠道不存在了,或者失灵了,那会把一些小问题积攒成大问题。(记者 王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