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网络大肆侵犯个人隐私 谷歌在多国处境尴尬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多国处境隐私 2010-05-31 15:12:39
在5月,两家互联网巨擘———谷歌和“脸谱”同时陷入了窘境:“脸谱”因过分披露个人信息受到猛烈抨击;谷歌则因其“街景”服务,遭遇欧洲监管机构的严厉责骂。

    私人信息帮“脸谱”赚大钱 任意拍摄让谷歌受调查
  
    在5月,两家互联网巨擘———谷歌和“脸谱”同时陷入了窘境:“脸谱”因过分披露个人信息受到猛烈抨击;谷歌则因其“街景”服务,遭遇欧洲监管机构的严厉责骂。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家》似乎是在代表“受害者”欧洲发出了怒吼:“当网络巨鳄疯狂地攫取数据时,个人隐私已变得无法被保障。现在是时候好好约束它们了,不要再让它们滥用手中握有的个人信息!”然而,网络新媒体却是一个令人极度困惑的东西———英国军情六处的新局长曾因为妻子在“脸谱”上与陌生人分享家事而蒙羞,可温哥华政府却通过谷歌的“街景”服务调度了冬奥会的交通运输。极度人性化的服务软件究竟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新媒体是辅助公众的“仆人”还是侵犯隐私的“魔鬼”?究竟哪一个才是互联网的真实面孔?

    谷歌“街景”在多国处境尴尬

    资料显示,出于商业目的,谷歌从2007年5月25日率先在旧金山、纽约等5个美国大城市推出“街景”服务。一经推出,“街景”技术就受到旅游、房产经纪等从事特殊行业的人青睐。短短3年,此项服务已覆盖欧美和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比如,谷歌“街景”车在英国25个城市的22369英里长的街道上拍摄道路和房屋等图像。用户登录谷歌网站后,只要输入地址和邮编,然后拖动屏幕左上角的一个人形标记,去想要查看的地点,当地的街道景象就会展现在眼前。《环球时报》记者前不久在加拿大选购新住宅时,因为借助谷歌“街景”的服务功能,缩减了选房和实地考察的时间。记者在房产交易网上找到感兴趣的房源后,只需动动鼠标,就能把房屋周边的地形地貌、配套设施、交通环境,甚至房屋的外观、左邻右舍的情况,看个八九不离十。“街景”系统推出的服务,为今年的温哥华冬奥会在交通疏导、场馆调度、介绍风光等方面提供了便利。为此,温哥华市长还成了“街景”系统的热情支持者。

    但这些便利却无法抵消新媒体服务因为严重侵犯隐私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据英国《卫报》报道,对这项“便利服务”不满的英国人开始增多,有人还到司法部门投诉。英国保护个人隐私组织“隐私国际”的西蒙·戴维斯认为,谷歌推出的“街景”视图对英国民众造成了“清晰的尴尬和伤害”,英国信息专员办公室2008年7月批准谷歌“街景”在英国推出时,远远低估了它的负面影响。戴维斯说,“街景视图所采集的信息应当受到信息保护法律的监管,也就是说,采集方必须先征得当事人同意,才可以进行该项信息的采集”。

    在德国,因为侵犯个人隐私,汉堡数据保护专员约汉内斯·卡斯帕尔近日向谷歌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谷歌最迟在本月26日前交出存有数据的硬盘,否则将对其处以最高30万欧元的罚款。德国籍欧洲议会议员马库斯·皮帕说,欧盟委员会应该调查谷歌的做法是否有违欧盟现行的数据保护规定。据报道,多名欧洲议会议员已联合发表声明,提出了此项要求。

    谷歌“街景”2008年刚进入东京、横滨等日本城市进行拍摄和图像采集时,很多日本旅行爱好者和地图地理爱好者觉得很新鲜。但当自家的门牌号码和姓名,甚至家人在院子里做什么都被挂到网上后,日本人的不满情绪开始增加。日本“反对监控”社团曾向谷歌公开递交抗议信,要求“关闭街景并且清除图库内容”。谷歌取景车在市区遭到过抗议者的围堵。日本政府信息安全部门也敦促谷歌,必须尊重日本的习惯和规定,尽快修正和停止“侵犯隐私”的行为。谷歌方面起初辩解街景拍摄的是公共场所,而且图像分辨率有限,构不成“侵犯隐私”的程度,后来又宣布“将采用分辨率较低的摄像头在日本进行重新拍摄,以应对日本公众的抗议”。对这样的“让步”,“反对监控”社团负责人、东京上智大学法政系教授田岛泰彦公开表示,“有必要提请公民注意,谷歌正在明目张胆地侵犯人们的基本权利。”

    在美国这样一个非常重视保护私人权益的国家,很多人对谷歌“街景”视图同样不满。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郊有一个居住着4500人的叫“北橡树”的社区,那里的居民发现社区和房子登上谷歌“街景”后提出强烈抗议。原因是这个社区归私人所有,社区内街道路牌的颜色都有别于公共地区。路牌上还标明“私人街道”的字样。社区入口处都有“不得随意侵入”的牌子。没有这里的居民同意,任何车辆和行人不得入内,更不要说拍照了。但谷歌的卫星摄像机不但拍了这里的房子,甚至还把房内人员活动的画面放在了网上。面对指责,谷歌的反应是,在这样一个卫星视图的年代,完全的隐私根本不存在。

    新技术带来新的社会课题

    德国食品、农业和消费者保护部部长艾格纳近日在批评谷歌时表示,“根据我们迄今掌握的信息,谷歌多年来渗透网络,其行为明显违法”,“对于谷歌来说,保护隐私仍然是一个陌生的词”。今年4月,艾格纳还要求社交网站“脸谱”修改有关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使用条款。

    “脸谱”网站同样让很多人爱恨交加。很多时候,暴露隐私的恰恰是使用“脸谱”网的用户。去年7月,英国军情六处即将上任的新局长约翰·索沃斯就陷入了一场“泄密风波”之中。他的妻子在“脸谱”网站上图文并茂地向众人讲述家事,内容涉及家庭地址、工作地点、朋友身份等私人信息。“脸谱”网去年夏天还被判定违反加拿大隐私法,并必须在30天内对网站的隐私政策进行修改。

    德国《莱茵邮报》曾估算说,仅社交网站上个人隐私的市场价值就高达2000亿美元。美国最新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文章对社交网站“脸谱”进行了报道。作者丹·弗莱切尔在文中说,这里充满了私密的瞬间,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外甥学习走路的第一步,也可以为去世的朋友悲哀,但是这家公司却在我们分享这些生活内容的时候赚着大钱。“脸谱”创办人马克·扎克伯格说,人们已经开始改变对隐私的认识。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是这样一个靠出售别人信息赚钱的人,如果你在“脸谱”网站上找到马克·扎克伯格并且想看看他的基本情况时,这个链接是点不通的。

    在日本,社交网站相当受欢迎,但“脸谱”在日本的推广一直处于僵局,在使用率上远远落后maxi等日本本土社交网站。原因主要是日本人认为maxi在个人信息保护上做的比“脸谱”严谨得多。据调查,约有40%的日“脸谱”用户回避使用真名,或者基本不填写其他个人信息。有人在maxi的社区里说,“脸谱”一味强调公开性,没有给用户以尊重和保护。除了谷歌“街景”、“脸谱”等新媒体存在侵犯隐私现象外,德国还有“我的邻居”等暴露他人隐私的网站。据德国迪马普民意调查研究所的调查,流传到网络上的一些“有趣的”照片,已经成了求职者的绊脚石。

    美国网民对新媒体是否侵犯隐私权也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这根本谈不上侵犯隐私,因为卫星上拍摄街景就像在交通路口监控车辆的摄像头一样。也有人说,“街景”为挨家挨户敲门的推销员、小偷和爱尾随跟踪的性犯罪者提供了极好的工具。

    加拿大一些城市的律师协会反对“街景”服务,认为它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但英国律师行DL Legal资讯科技律师洛基特认为,信息保护所注重的是采取合理措施,如果谷歌“街景”被认定是侵犯隐私,那么几乎任何涉及信息的事情都可以被视为侵犯隐私。英国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总监罗伯逊也认为,法院审理这类侵犯隐私案件的焦点都集中在照相机是否对焦在一个人之上,而谷歌“街景”拍摄的都是全景。

    日本《读卖新闻》评论认为,“新技术因素会带来新的社会课题,对网络扩大交往和数据收集等行为的道德规定面临着重新界定的困境”。还有评论认为,关于互联网商业行为的法律,特别是国际范围内的法律适用应当尽快得到明确和统一,否则将酝酿更多的冲突因素。日本《新周刊》表示,隐私权作为基本的人权应得到保障,而现在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举动更多的是从属于商业动机的控制,从而导致典型的“利益吞噬公理”的现象。《产经新闻》也提醒谷歌等企业说,如果不能很好解释和处理目前在自己产品中出现的隐私保护等问题,“信任危机”会直接引发它们利润上的损失。日本《周刊文春》近日援引一位网络分析专家的话说:“鉴于不可预测的技术进展和连同复杂的利益关系,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监管那些涉及深度信息披露和传播的新媒体仍是一个难题。”

    还缺少能涵盖所有互联网问题的法律

    “街景”能帮一个城市推介旅游业,但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市一位议员表示,在“街景”提供的温莎市镜头中,居然有血迹斑斑的凶杀现场以及遍地垃圾的罢工场面,这“会吓跑旅游者”。伦敦大学的信息与社会学教授波耶德说,这就像互联网和网络病毒在人们网络生活中并存的现实一样,没有谁能够只享受到网络的便利性,而完全在病毒丛生的网络生活中独善其身。

    “极度人性化的服务软件究竟是人类的朋友还是敌人?”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文章评论说,毫无疑问,人类已经进入到一个信息共享的时代,完全回避新媒体是很困难的,但人类并非没有办法来解决这些难题,除了对已经大众化的新媒体严格监管外,用户还应在网络社会中形成自律,不要以伤害他人隐私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据报道,在德国和欧洲各国政府以及媒体大举攻势之下,17家德国网站运营商同欧盟委员会签署了自我约束协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美国《时代》周刊一篇评论说:“说到底,人们不是不能分享自己的私生活,但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底线。我们不但自己要清醒,还有义务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安全无忧地享受网络时代带来的愉悦和便利。”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信息化专家俞晓秋认为,谷歌和“脸谱”等新兴媒体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并提供了旅游资讯等很多便利,所以人们对其服务的需求才没有减少。有需求就有供应,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但他强调,一个互联网公司可以上载它所不在的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但如果侵犯了国家或者个人的隐私,就涉及到跨国法律互助,是很复杂的事情。俞晓秋说,互联网是跨国界的,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监管互联网的“联合国”结构,也没有一部全面的、能涵盖所有互联网问题的法律。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