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学校现占地面积616024.4m2,分南(新校区)、北两个校区。南校区位于西安市沣渭新区世纪大道南侧沣河之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广大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我校现设有中医临床医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院、护理系、药学院、针灸推拿系、医学技术系、英语系、人文科学系、公共卫生系、基础医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8个教学系部。目前学校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实验中心、实训中心等教学设施齐全。设有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陕西省中药饮片工程技术中心、陕西省中药基础与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药物研究所等科研开发机构。
我校现有中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等5个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和中医学(中医骨伤科学)、护理学、护理学(涉外护理)、制药工程(中药制药)、药物制剂、市场营销、针灸推拿学(国际交流)、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学、英语(中医药对外交流)、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共21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面向全国招生;有陕西省高职重点专业康复治疗技术和中医学、护理、中药制药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等5个高职专业面对陕西招生。基本形成了医、理、工、文、管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已经形成了专科(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层次,全日制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本科、高职学生8570人;硕士研究生731人;外国留学生34人。
校本部现有教职工773人,专任教师483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215人(教授99人,副教授11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5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30人。国医大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3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名(老)中医16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三五人才”2人,国家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11人,省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老师16人。
第一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730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07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0人;第二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00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46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人。
近年来,我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可喜成绩。现有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5个,高职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0余门,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
我校是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药院校之一,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校级重点学科11个,基本形成了以中医中药为主、结构比较合理、层次比较齐全的重点学科群。其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及所属的15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7个。
我校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学校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1个、国家中医药科研3级实验室3个、二级实验室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研究室2个;近五年来共承担了各级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横向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经费达150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55项;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6项;全校主编学术著作59部、副主编学术著作33部;发表学术论文3010篇,年均发表论文602篇。
我校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力度,突出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支持教学,形成产、学、研的互动机制。学校制药厂自主研发生产的“固肠止泻丸”、“骨痨敌”等药品疗效显著,深受市场青睐。
学校重视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同韩国、加拿大、吉尔吉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交流关系。2003年以来,累计出国出境留学、研修或学术交流人员50多人次。来校访问的国外及港、澳、台学者200多人次。目前在校留学生34人。
我校在校学生在省级以上各种比赛中共获奖40余项,在非英语专业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7人次。本科生就业率多年来位居陕西高校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