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高考:大学专业如何选

热门专业遇就业尴尬 专家称高考选择专业要慎重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高考大学专业 2010-05-14 09:35:43
高考日益临近,上大学选择什么样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更适合你——

  高考日益临近,上大学选择什么样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专业更适合你——

  对专业的选择,要在充分了解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兴趣;将目光放长远,不要以就业为指挥棒。家长也要改变旧观念,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与建议,但不要替他们做决定

  前不久,国内一家专门做大学生就业求职调查的第三方公司,通过连续3年的调查走访,发布了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中特别提到,大学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现在已面临供大于求的危机,就业问题显得困难。

  高考日益临近,上大学选择什么样专业成为考生和家长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还是兴趣为导向?

  选择专业要慎重,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尴尬

  现在的情况是,一些过去报考十分热门的专业,在就业招聘时,却遭遇了不小的尴尬,这是许多同学始料未及的。根据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以往一些热门专业,如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等就业压力指数偏高。另外,临床医学、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专业,也已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小李三年前填报高考志愿时,兴冲冲填了个商务英语,按老师和家长当时的理解,这个专业毕业后应该是在外资、外企或者外贸单位工作,新潮时髦而且待遇高。但在近日的某高校举行的招聘会现场,小李却发现,来招聘的10余家单位中,只有两家有外语专业需求,其中一家还指定要求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更让她紧张的是,就那么一个需求岗位,后面竟然排了近20位同学,而且还有外校过来的。

  从此前到其他场合参加招聘会的情况看,小李的一个直接感觉是,曾经热门的商务英语专业,现在找工作有点难。据前两年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反馈的信息,最近几年,这个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如外贸英语、英语语言学等,不但人多,而且很多知名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等都来找饭碗,自然显得僧多粥少了。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这些专业在许多本科院校都是重合的,包括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这说明这些大学在当初都热衷走热门路线,蜂拥而上,招生人数迅猛增加,像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会计学、工商管理等,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的必设专业。相对的,像哲学等专业,由于招生人数少,一直被认为是冷门,其就业状况反而好得多。

  分析其中的原因,业内人士认为,一是高校扩招速度快,热门专业学生招生增加量大,自然显得人多求职难,另一方面,如医学、动漫设计等专业,单位往往需要专业性强、有经验的人士,对新手的认同度低,因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总体而言,热门专业的就业难,这是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就业之间的结构性问题,实际上就是供大于求。”

  四川师范大学招生就业处李冰老师认为,相对而言,以上所说热门专业社会提供的岗位,在一定时期是相对恒定并略有增长的,但许多大学包括一些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争相开设,近几年这些热门专业人才激增。据粗略统计,近5年,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专科毕业的学生,每年就净增近20%—30%,而社会岗位显然并未以如此比例增长,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只要有兴趣、有恒心,工作不难找”

  学工商管理的小毓,一说到自己的专业,脸上就露出一丝无奈。她说,2006年选专业时,父母建议她进警校,但在自己看来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很不错,毕业之后也好找工作,于是执拗地不听父母的话,做出了这个选择。

  进入大学后,小毓才发现,这个专业设置的课程自己并不是很感兴趣,学习热情一落千丈。

  转眼间即将大学毕业,小毓想找一份跟本专业不对口的工作,由于没有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她没少碰壁。直到最近,她才被一家通讯公司所录用。在她看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和部分大学生一样,集大教师教育学院大三学生小黄也不太满意自己的专业。他说,真正接触后才发现,自己的性格不够活泼,不适合当小学老师。于是,一直对法律感兴趣的他从大一开始,就为将来做好了打算——还是从事法律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自己。

  如今已上大三的小黄正在着手准备看考法律硕士。一边学习怎么教书育人,一边熟悉法律。在他看来,不喜欢本专业并不意味着本专业学了就没用,即使将来从事的不是教育行业而是法律行业,但本专业的学习多少都会有所帮助的。他希望能够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

  集美大学航海专业大四学生张盼龙说,四年前填报志愿时也很迷茫,不知道选什么专业。后来,在亲戚的介绍下,他对航海专业有了一些了解。而这几年来,他也一直为自己是“航海”的一分子而骄傲。

  “能在浩瀚的大海上工作,是多么惬意的事。”在张盼龙看来,学什么专业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要认真了解本专业,然后用心学。“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选择是没错的。”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建筑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小李十分满意所学的专业。他介绍,这个专业是他自己选择的,而并不是像一些同学那样是家长的决定。“文理兼容,又带有点艺术气息。”小李说,从小他就喜欢建筑。因为喜欢绘画,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北京玩时,小李就被北京那些古老的建筑物所深深吸引。“我也要建如此美的。”从此,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建筑设计师。

  目前,小李在一所建筑设计院实习,他说只要有兴趣、有恒心,工作不难找。

  对专业要有客观全面理性认识

  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应当如何面对所学专业?厦大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认为,不满意本专业的学生,很多是带有自己主观的、片面的想法。

  当前,越来越多人看重就业,因此大多数学生也只看到了这一面,对本专业的认识其实不一定深刻,从而可能造成对它的片面认识。

  为此,她建议,这部分学生要努力了解本专业,眼光不要只局限在就业上,只有客观、全面、理性地认识了专业,才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并且学好。

  “兴趣是可以慢慢培养的。”郑若玲说,或许在了解的过程中你就会爱上这门原本并不看好或不喜欢的专业。

  此外,现在高校多实行宽口径培养模式,即招收进来的学生暂不细分专业。因此,如若在详细了解了专业后,学生仍不喜欢,那么可以选修自己感兴趣的为第二专业,也可以通过转专业、考研等方式满足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对于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高三学子,郑若玲建议,对专业的选择,要在充分了解自己个性的基础上尊重自己的兴趣;将目光放长远,不要以就业为指挥棒。家长也要改变旧观念,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与建议,但不要替他们做决定。  (文·明小莉 向朝伦)

  ■ 相关链接

  最近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仅三成学生表示对所学的专业满意;两成学生明确表示不满意;而有超四成学生表示没感觉,无所谓满意不满意,说既然已经进了本专业的大门就继续学。

  问及对专业不满意的原因,32.4%的学生表示因为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好,或是太冷门,或是过于热门以致供大于求。受访者中,29.7%表示进入大学后才发现专业和自己的兴趣不一致,常常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无奈。

  其余学生认为,主要是因为老师的授课方式、个人魅力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而导致自己渐渐不喜欢本专业。

  据统计,在选择专业时,真正喜欢或出于个人兴趣爱好的学生只有26.2%。学生中,23.4%是在父母及亲属的建议下填报专业的,个人并没有太多想法;另有18.9%,当初只主观地认为“这个专业好就业”;同时也有18.9%的学生表示,只是盲目地选择,只要分数线能上某个专业就填该专业,并没有考虑太多。其余部分学生则是因为种种原因被学校调剂到现在所学的专业。

  ■ 观点链接

  知识本身有价值,不应和工作完全挂钩

  伦敦大学学院(简称UCL)创建于1826年,是继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之后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也是在伦敦成立的第一所大学,目前在世界排名第四位。伦敦大学学院是英格兰第一所将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地理等设立为专业的大学,也是第一所提供工程、医药、法律系统教育的大学。作为该校的校长,麦克姆·格兰特对于大学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有自己独特见解,他说:“我不赞成大学专业设置完全以就业为导向,完全围着就业转,更不赞成某专业因为就业率不高而被取消。在我们大学里就有古希腊语、古拉丁语专业,按照一般想法,就是这样的专业今后怎么找工作?我不这么认为,知识本身是有价值的,不应和工作完全挂钩,有些学科可能看上去不重要,但有其学术价值,或者有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价值。学生学习后可能与第一份工作没太大关系,但作为知识背景,可能会对他未来40年甚至50年的事业有帮助。”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开启心智,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格兰特说,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在伦敦大学学院也会改变一些课程,但通常采取改变课程结构,或与其他课程合并等渐进方式,不会轻易取消某课程,也不会轻易增加新专业,特别是在本科阶段。有时候,会在研究生阶段,通过设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来研究一些新兴领域及学科,比如这几年就设立了能源、环境保护、欧盟事物等研究机构。

  相对于美国高校通常采用的通识教育模式,英国则仍主要是专业教育方式。格兰特说,目前在英国教育领域内也有通识还是专业教育模式之争。伦敦大学学院采取的是分学科的专业教育,不过,在某些领域也引进了通识教育的方式。比如在自然科学方面,学生第一年就不分专业,进行基础学习,未来还打算在人文科学方面尝试采取通识教育。“大学应该找准自己的角色,不应该再教学生死板板的记忆性内容,而应该教会他们,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格兰特说,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精神,因为这正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张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