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干部”不再是求职敲门砖 首重综合素质
“有为青年”戴林(化名)现在郁闷极了,在大学生活逐渐画上句号的时候,他的工作依旧尘埃未定。戴林是广州某知名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大二时就已任校学生会部长、校园刊物的副主编。但这份学生会干部的经历似乎并没有让他在求职中受益,现实面前,他不得不做出部分妥协,把就业方向由媒体新闻记者调整为公司的宣传专员。
“学生干部”一直是高校学生趋之若鹜的头衔,被认为是可以增加就业竞争力的筹码。然而,最近来自湖北大学公布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用人单位最看重毕业生能力依次是:综合素质、思想品德、社交能力、实践经验、协作能力、学习成绩、管理能力、学生干部。其中,“学生干部”位列最后,在求职中的竞争优势锐减。
企业选学生干部
不看头衔看能力
学生干部在积累社会人际关系、利用学习资源方面比其他同学更有优势。一位资深人力经理告诉记者,做过学生干部,尤其在大学组织过各类大型活动的,具有较强的场面把控能力、综合展现能力、乐于主动承担工作、抗压能力强,进行社会工作的前两年更容易出彩。
近年来,部分用人单位反映“学生官”的质量缩水,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官”失去了信心。究其原因何在?北京百中智人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白玲认为,关键在于企业见过太多的“假干部”,另外,部分学生干部虽然踏实干事但疏于总结反思,以至面对面试官时出现一问三不知的现象。
在今春一场招聘会上,上海某报曾对一家事业单位收到的150份求职简历做过一个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在简历中注明自己曾任副职以上学生干部的有107人,比例高达71.3%,其中至少担任过一项正职的简历有83份,占到55.3%的比例。基本上每个同学简历都写着丰富的头衔和光荣的职务,即使没有注明曾任何职务,也会含糊地写着某某组织负责人。
白玲认为,学生都走进一个误区,以为假挂个职就能混口饭。殊不知,企业看学生干部,看的是做过什么。不少HR会对着简历问人,在做这个职位期间你都做了什么?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而真正用心做过的“真干部”才能全面又细致地对答如流。“做学生干部就是一个不断思考和积累沉淀的过程”。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