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换床失眠症”可望得到有效治疗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失眠症治疗 2010-03-31 10:49:23
  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界有关睡眠、觉醒调

  最新一期美国《神经科学杂志》发表了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的一项研究成果,揭示大脑内蛋白质“多巴胺D2受体”是调控觉醒行为的重要受体。该成果丰富和发展了医学界有关睡眠、觉醒调节理论系统,为临床治疗人群中普遍存在的换床入睡难的“第一晚效应”顽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医学上把一些换床后无法入睡的现象称为“第一晚效应”。资料显示,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不良夜生活习惯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全球1/3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不少人因经常出差不能在习惯的床上睡眠或入睡前情绪改变、精神亢奋或紧张而难以入眠,深陷“第一晚效应”的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次日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多巴胺系统调控运动、情感、奖赏、认知等生理过程,并与药物成瘾关系密切。但人们对多巴胺在睡眠觉醒中的作用及机制认识非常有限。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黄志力课题组研究人员曲卫敏、徐昕红等,运用高度自动化睡眠觉醒解析系统,记录已经基因剔除多巴胺D2受体小鼠的睡眠过程,并结合药理学等手段,从基因到行为解析了多巴胺D2受体在睡眠觉醒调控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与正常小鼠相比,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活动期维持觉醒困难,睡眠量增加。为模拟人在新环境下(如出差住宿等)出现“换床后”失眠现象,即“第一晚效应”,研究人员更换动物居住环境,考察小鼠在新环境中的睡眠行为。结果显示,多巴胺D2受体正常的小鼠面对新环境刺激,极为不习惯,入睡困难,而剔除了多巴胺D2受体的小鼠则“高枕无忧”,迅速入睡。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