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库 > 正文

何汉卿艺术作品欣赏

图库
来源: 标签:作品欣赏艺术何汉卿 2009-12-07 17:08:23
查看原图
 何汉卿简介

    何汉卿:字永翰,号嘉陵江人,实力派书画家。生于1947年,四川南充人,早年毕业于南充市艺术学校。做过京剧演员,曾从军18年,转业后从事专业新闻工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南充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评审主任,客座教授。

     60年代初开始学习书法绘画。先后问学于沈延毅、范敬宜、冯月庵、徐无闻、孙恩同诸名师。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当代中国书法精英展、首届中外草书展、日本名笔会展等国内外高层次展览。1984年以来,先后在国际国内大型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大奖60余次,数百件诗书画印文作品在媒体发表。绘画作品工花鸟,尤长于水墨兰竹。作品入选第十三届当代中国花鸟画展、首届中国兰文化书画大展。并在第三届"中华民族"全国书画大赛、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书画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展以及第二届梅兰竹菊全国美术大赛等项赛(展)事中多次获得金奖银奖。书画作品被日本国日中文化协会、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和多家博物馆、图书馆收藏。作品和小传分别载入多种大型典集。新华社、《青少年书法报》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著有《汉卿书法集》、《中国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选--何汉卿》专辑。2004年获中国书画终生艺术成就奖,2005年应邀作为中国书法美术代表团成员赴日本访问交流。






画竹者的"自白"

    □ 何汉卿

    我爱画竹缘起于一段思乡情结。

    上世纪70年代末期,我从军已过十个年头。辽西的山水风光虽然壮丽雄伟,但每到秋冬时节,我总会想起家乡嘉陵江畔那青山碧水、满眼葱绿的景象,尤其我家旁边的那片小竹林,最是令我心驰神往。 

    某日,部队驻地附近的一位画家朋友来找我,为解相思乡之苦,闲谈之余,我请他即兴画竹子。画成之后,我远观近瞧,总觉得他的画中之竹完全不是我的心中之竹。有意无意地问起,方知他从没见过自然界中那生气盎然的不刚不柔,非草非木,或茂沙水,或挺岩陆,经冬不凋,四季常绿,"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鲜活之竹。眼未见竹,胸中何来成竹?胸无成竹,下笔必定茫茫然。这件事给了我很深的触动。相比那位画家朋友,我有着先天优势。我自小傍竹而居,用竹竿垂钓,在竹间嬉戏。我的第一把玩具小手枪是用竹根雕刻的,甚至上小学时我的第一个"书包"也是父亲用竹篾编成的。我习惯了风前竹枝的摇动,习惯了雨点穿林打叶的声音,更习惯了那竹林中鸟儿们欢快的飞舞、歌唱……

    于是,学书之余,我开始在纸上涂抹隐藏在心中的最爱。几年后,我画的墨竹居然在军区举办的画展上亮相并获奖。自那以后,我画竹便更加勤奋了,一边画,我一边注意对前人画竹名作揣摩赏析。转业回到家乡之后,时时沐浴竹林清风,经过反复察颜观色,对千姿百态的眼中之竹又有了新的认识。"日间挥洒夜间思",画得多了,笔下的竹子开始有了一些理性色彩。眼中之竹、心中之竹到手中之竹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升华,进而产生了从量到质的转变。由于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所以我能够悬肘、悬腕,行笔如写。心中有竹,下笔自然从容。

    我认为,要画好竹子,除了继承传统笔墨和长期的观察积累,还要下工夫练好书法。没有厚实的书法功底,先天不足,画出的竹子是永远不可能产生"写"的神韵。纵观历代画竹大家,他们差不多个个都是书法高手,他们笔下的竹子,不论是枝干,还是叶子,无不显示出画竹者对笔墨的驾驭能力。同时,多读一点古典诗词也是很有必要的,画面如能题写自家的诗句,那是画家最为惬意的,好的诗句和精妙的书法款识,必定为画作锦上添花。另外,想画好竹还应追求自家的笔墨语言。和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同仁一样,我也想画出点"个性"来,可这种个性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形成,只能顺其自然。我不着急,但是我一直在努力。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