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硅谷,从蛰伏中醒来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硅谷公司能源清洁 2009-11-12 14:39:45
  硅谷北部一家太阳能发电厂。管克江摄  制图:管克江 资料来源:硅谷经济发展机构  硅谷中心城市圣荷西。  管克江摄  1939年,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狭窄...

  硅谷北部一家太阳能发电厂。管克江摄

 

  制图:管克江 资料来源:硅谷经济发展机构

 

  硅谷中心城市圣荷西。  管克江摄

 

  1939年,在美国加州帕洛阿尔托市爱迪生大街367号的一间狭窄车库里,休利特和帕卡德创建了惠普公司。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声频振荡器,是音响师使用的电子测试仪器。这里被称为“硅谷诞生地”。管克江摄

 

    迈入2009年第三季度,硅谷出现了一系列大手笔并购交易:思科公司提出30亿美元收购Tandberg公司,Adobe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Omniture公司,Skype业务以20亿美元价格被出售,英特尔、谷歌、eBay等公司的财报业绩超出预计,硅谷的清洁能源投资环比增长46%,达到9.65亿美元——英国广播公司评论说,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复活”了。

  IT业 调整在危机之前

  硅谷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同样遭受打击。 从危机爆发至今,硅谷共裁员4.7万人,其中1.1万人来自高科技企业。7月份失业率更是创下了12%的新纪录。专家预计,经济大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将持续几年时间。

  但同美国其它地区相比,硅谷的危机抵御能力更强、复苏步伐更快。旧金山湾区理事会经济研究所最近对周边包括旧金山、硅谷等地10个县的企业进行调查显示,3/4的企业在危机前就采取了削减不必要支出等举措,大多数企业准备进行战略调整,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州经济继续研究中心的斯蒂芬·列维认为,危机没有真正影响硅谷的核心竞争力。随着股市逐渐复苏、亚洲和中国的需求反弹以及美政府推进技术创新议程,今后5年硅谷的表现将持续优于全国水平。

  硅谷对危机的提早应对得益于2000年泡沫经济破灭后的反思。首先高科技企业不再盲目扩张,思科、亚马逊、eBay等公司家家现金流充裕,为平稳度过危机乃至进行兼并扩张创造了条件。其次,硅谷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布局产业结构,放弃了低利润率、高资本密集的半导体制造业,将生产过程外包到中国内地或台湾,专注芯片设计和创意领域。据统计,目前硅谷半导体行业雇佣人数中有一半以上从事设计,包括软件设计、电子设计自动化、工程、技术咨询、研究开发等。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个人计算机转向互联网络,并催生了一批相关企业,如Youtube、Facebook和Twitter等交互式媒体网站。

  云计算 网络时代的新宠

  “云计算”正成为高科技公司争夺互联网阵地的制高点。“云计算”是指用户接入互联网,使用网络服务器来运行软件。比如普通用户即使电脑没有安装办公组件,登陆谷歌网站照样能进行办公软件操作。前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说,未来的计算机使用体验,将不再基于个人电脑,而是基于网络:人们将使用电脑、手机、汽车甚至手表等各种终端设备,通过浏览器,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就同步“云”中的文件、照片、电子邮件、视频、音乐、应用软件……这不仅是技术的变革,也是商业模式的变革。有权威调查公司预测,拥有“云计算”能力的移动设备和服务规模,将从2008年的46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1501亿美元。

  智能手机是“云计算”平台之一。用户使用智能手机能轻松收发邮件、撰写博客或传送照片。苹果手机在金融危机中,销售量仍迅猛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开发商针对苹果手机开发应用程序,拓展手机“云计算”功能。ABI研究所预测,到2014年全球使用“云计算”的手机用户将达到9.98亿,年销售额可达200亿美元。

  清洁能源 决胜未来的支点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硅谷各大行业的风险投资几乎全面下滑,只有一个例外:清洁能源技术。从2007年到2008年,投入清洁能源的风险资本增长了94%,达19亿美元,占美国全国清洁技术投资的31%。从2005年到2007年,硅谷地区与绿色技术相关的工作岗位增长了23%,其中环保建筑业为424%,交通运输业为140%。清洁技术有望超过生物技术和软件,成为风险投资在硅谷的最大“押宝”。风险投资家梅特卡夫说,这和互联网当初的兴起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大企业占据垄断地位,技术的创新却是无数中小企业完成的。“是硅谷的创新企业,而不是IBM或AT&T创建了互联网。清洁能源也将由创新活动引领。”

  “清洁能源将成为硅谷未来的产业方向。”由硅谷地方政府、企业和学术界组成的非营利机构“硅谷网络”首席运营官费尔里说,美国要走出经济危机,需要寻找具有带动整个产业创新和发展的着力点,这就是清洁能源。该机构在年初制定了一份硅谷“绿色轨迹图”,提出硅谷发展绿色产业的四大方向:可再生能源、节能型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和清洁方便的交通体系。硅谷中心城市圣荷西的“绿色”规划书提出,在15年之内创造2.5万个“绿色”工作岗位,建设或改造约460万平方米的环保建筑,电力供应将100%来自可再生能源,政府用交通工具100%使用替代能源等等。在清洁能源投入方面,大企业也不甘落后。通用电气计划生产传输太阳能和风能的电线;惠普正在研制打印机墨盒芯片,使其能向智能电网传送数据;谷歌设立了创业基金,用于清洁能源投资。

  Renewable Power Solutions是一家设计、生产和安装各种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小企业,员工26人。总裁泽辛斯基说,他们这样的企业在硅谷少说也有上百家。当前可再生能源中最火的是太阳能。金融危机前太阳能着实火爆了一阵,但全球光伏产品供过于求和欧洲国家减少政府补贴,使得太阳能产业迅速走入低潮。不过泽辛斯基仍然充满信心,他认为光伏产业最大的障碍是发电成本过高,市场竞争将大大压低发电成本,从而为新一轮增长提供动力。

  美国联邦政府和加州政府的扶持将为硅谷绿色产业提供后盾。奥巴马政府承诺10年投资1500亿美元用于清洁能源,创造500万个就业岗位。10月底,美国宣布斥资34亿美元打造100个智能电网项目。奥巴马把智能电网同上个世纪初美国建设高速公路网相比,称其为美国建设新能源经济的重大举措。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则是太阳能和严格尾气排放标准的倡导者,加州从2006年起实施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准备10年内完成。

  创新 把问题转为机遇

  斯坦福大学的一间教室里,蒂娜·西利克教授给同学们出了个题目:给你5美元“种子基金”和两个小时,创造出最大的经济价值,下周用3分钟交流成果。一下课学生们便各显身手,有的在校园搭起修车棚,有的印制个性化T恤衫叫卖,有的到热门餐厅订座然后向顾客收取“排队费”。获得优胜的团队独辟蹊径:给附近一家高科技公司打电话,推销该校的三分钟课堂时间。最后在课堂成果交流上,这家公司做了三分钟形象宣传,而该学生团队因此赚得了600美元,成为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团队。蒂娜·西利克说,这只是斯坦福大学技术创业项目诸多活动中的一例。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把问题转变成机遇。

  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威廉·米勒在硅谷呆了大半辈子,80多岁了还在一家接一家地开公司。他指出,硅谷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技术领先,而是拥有用最快速度将技术转变成市场的能力。这需要多重因素的配合:人才——包括创新型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配套服务人才;技术——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和创意;资金——大公司拨出资金进行科研,风险资本和天使基金出资培育中小公司;市场机制——政府提供完备的基础设施,并有效减少行政体制对企业的干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创新精神。

  “硅谷网络”制订的硅谷指数用六项指标来衡量创新:创新投资、专利申请数、经济增加值、风险资本的长期走向、并购活动和首次公开招募上市。研究显示硅谷的创新指数在全美处于领先地位。洛杉矶米尔肯研究所的研究也获得近似结果。在过去19年中,硅谷的技术创新指数在全美有七次名列第一或第二。2008年,硅谷的技术创新指数是排名第二的西雅图和排名第三的波士顿的两倍多,高技术人才就业集中度是北美平均水平的4.5倍。在生物科技和纳米技术方面,硅谷也是美国相关产业群集中度最高的地区。

  近年来,硅谷的创新发展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创新集中在新创意、产品设计和服务,高科技企业主要建立在工程、科学和管理人才的基础上。二是“智力流动”全球化。风险资本不再局限于硅谷,而是在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以色列等地寻找机会。许多外籍工程师和创新家也纷纷离开硅谷,回到母国创业。这些创业者往往会返回硅谷寻找合作伙伴,给硅谷带来商机。

  挑战 激流中不进则退

  网景公司创始人马克·安德森曾预言,硅谷模式不可复制。但现在,尽管硅谷仍具有整体优势,世界其它高新技术园区已向其发起了有力挑战。2007年美国25大专利获得企业中,只有7家为美国本土公司。此外欧洲和亚洲国家在移动通信方面保持领先,日本在显示和纳米技术上占优,中国和印度在计算机科学研究和软件上迎头急追。研究公司SRI国际的首席执行官卡尔森忧心忡忡:“中国和印度的创新能力正几何级数地增长,我们则踏步不前。我们落后了。”

  即使和加州其它地方相比,也能找到硅谷的不足。2008年硅谷每位企业员工创造的经济产值多年来首次下降0.5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美平均水平,和加州持平。虽然硅谷的宽带普及率达到93%,但只有6%宽带的网速超过10Mbps。相比之下,洛杉矶的超高速宽带接入率为95%,圣迭戈为91%。

  最让硅谷人不安的是美国绿色产业的走向。专家担心政府的防止气候变化政策推出太晚、力度太小。谷歌清洁能源部门主任韦伊尔说,美国要真正在清洁能源方面领导全球,每年用于研发的联邦政府资金应在100亿—300亿美元之间。不久前皮尤中心的一个民调很说明问题:不相信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的美国民众从2006年的17%增加到了2009年的33%,相信人类活动会导致全球变暖的比例则从2006年的44%降到36%。民意的变化无疑给美国讨论中的气候变化法案增添了变数。

  10月份在硅谷的一次研讨会上,风险投资家斯蒂夫·威斯特利赞扬中国政府在清洁能源方面比美国看得远、动手快。“美国和中国将成为治理污染最关键的两个国家。我每3个月就去趟中国,我发现中国清楚地知道自己面临的巨大挑战。如果要投资清洁技术,就该去中国。”

  展望未来,悲观者说,硅谷的魅力正在消退,乐观者说,硅谷总能从危机中奋起。可以预见的是,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将持续改变硅谷的产业格局。在开发最尖端产业的长跑赛中,硅谷或许比竞争对手起跑更早,但耐久力将决定后半程的胜败。

  

  链接

  硅谷在哪里

  硅谷并非一个严格的地域名称,而是泛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以南的一片狭长谷地,大致包括四个县近40座城市,面积3800平方公里,人口260万。由于这片地区集中了多家半导体行业,1976年美国一家计算机专业杂志将其统称为“硅谷”。

  硅谷历程

  1891年,斯坦福大学成立。

  1912年,李·德·福里斯特在斯坦福大学部分资助下,发明了真空管放大器,为开创电子时代的无线电、雷达、电视、计算机奠定了基础。这也是高等院校同硅谷企业家的首次合作。

  1924年,弗里德里克·特尔曼担任斯坦福大学通讯实验室主任,他大力提倡学术同产业的结合。特尔曼教授被称为硅谷之父。

  1939年,在特尔曼的鼓励下,两位年轻的发明家威廉·休利特与大卫·帕卡德成立了惠普公司。

  1951年,斯坦福工业园成立,目的是在高校附近设立一个高技术中心。通用电气和柯达公司很快签署了入园协议。

  1958年,美国宇航局将ACME研究中心迁至硅谷。

  1968年,戈登·摩尔和罗伯特·诺伊斯成立英特尔公司。

  1969年,英特尔发布世界上首款金属氧化物半导体静态随机存储器。

  1974年,施乐公司在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开发出图形用户界面,这一界面后来被苹果的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和微软视窗操作系统采用。

  1976年,斯蒂夫·乔布斯和斯蒂芬·沃兹尼艾克成立苹果电脑公司,并在乔布斯家的车库里制造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

  1984年,思科公司成立。

  1989年,IBM阿尔马登研究中心的学者使用纳米技术,用35个原子拼写出“IBM”字样。

  1993年,马克·安德森成立Mosaic通讯公司,日后发展为网景公司。

  1993年,Affymetrix公司成立,该公司是世界首张基因芯片的研制者,并从1996年开始销售商用基因芯片。

  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开始目录式网站服务,雅虎公司诞生。

  1998年,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成立谷歌公司。

  2003年,特斯拉(Tesla)汽车公司成立,该公司定量生产全电动跑车。2006年,特斯拉全电动跑车上市,充电一次可行驶320公里。

  2006年,谷歌以16.5亿美元收购视频网站Youtube。

  2009年10月,Sunpower太阳能公司宣布,研制出世界上能效最高的太阳能电池板,光电转化效率为20.4%。

  (管克江)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