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喜马拉雅南端的神秘部落--僜人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喜马拉雅端的部落 2009-09-10 10:22:08
僜人俗称“僜巴”,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区,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 居住在自治区东南部察隅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
  僜人俗称“僜巴”,分布于中印交界地区,即喜马拉雅山脉以东、横断山脉西部的西藏察隅等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的林区。 居住在自治区东南部察隅一带的额曲、察隅曲、格多曲和杜莱曲流域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文字。

    僜人中讲着两种话,分别有各自的自称。讲达让话的僜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话的僜人自称“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区中,通用达让话。由于达让话里“美登”是穷人的意思,是与“莫化”即富人相对的称呼,因而解放后汉语统称他们为”僜人”;又由于是族称,所以现在又把“登”写作“ 僜”。藏语把他们称为“僜巴”。在藏语中“巴”就是“人”的意思,因而目前称为“僜人”。 尚未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为独立的少数民族。

  僜人妇女一般戴一对银制喇叭型耳鼓,颈项挂串珠或银饰;男子头上盘着长长黑帕,腰挎砍刀,十分威武。西藏民主改革前,僜人备受歧视,被蔑称为“猴子”、“野人”,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生活。民主改革后,僜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僜人家家户户住在绿树掩映的木楼里,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好。

    僜人,俗称僜巴,居住在西藏察隅县境内,约有900余人。从衣着来看,女的一般都戴一对锋如长鼓似的银质长耳环,头戴护额,颈项挂串珠或其他银饰,穿统裙,赤足;男人头上都盘着长长的黑帕,戴一种银耳环。从婚姻方面来看,一般都是买卖婚姻,一夫多妻,妇女实际是男人的奴隶,承担着主要的劳动。由于深刻的民族隔阂,僜人与藏族、珞巴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西藏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生产工具十分简陋,实行刀耕火种,粮食产量很低,一年中就有八、九个月时间要靠采集野菜、野果和套猎维持生活。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世居原始大森林中的僜人,尚未形成阶级分化的状况,等级观念、私有观念亦不十分明显。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僜人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当地藏族群众和驻军的帮助下,僜人走出了深山老林,迁居到河谷台地,建立起新的家,开始了真正的人的生活,买卖婚姻、吸食鸦片的陈规陋习已经绝迹;民族隔阂和民族歧视业已消除,西藏各族人民群众都把僜人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来对待;男女都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实现了平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龄儿童入了学;有数十人成长为国家干部,其中二十余人走上了县、区一级的领导岗位。

    现在,僜人分住在察隅县上、下察隅区的四个乡,单独成立了七个生产队,拥有1200多亩耕地,生产发展很快,有的生产队还办起了小水电站。僜巴兄弟过去那种原始的非人生活一去不复返了。

  察隅县地处西藏东南边陲,东与云南,西与墨脱县,北与左贡、八宿、波密县相连,南与缅甸、印度两国接壤。全县总人口2.6万人,由藏、汉、纳西、独龙、苗、回、珞巴、僳僳、怒族等9个民族和僜人组成。察隅是西藏自治区的重要边境县之一,边界线总长588.64公里,占全区边境线的八分之一还多,其中中印边界401公里,中缅边界187.64公里。1962年著名的中印自卫反击战瓦弄战役就发生在这里。
 
    西藏察隅的抓饭是僜人每逢节庆或招待客人的传统美食。其用料是僜人自产的谷米,和上切碎的鸡或其他肉类内脏,辅以姜、葱等作料闷熟,用手捏成团盛在盘子里,再配上几块香喷喷的土鸡块或肉,就做成了风味独特的僜人手抓饭。最独特的是他们炮制土鸡的方法。据说僜人在宰鸡褪毛的时候不是用开水烫,而是先用手拔,再用火燎,这显然是一种原始方法的沿用。经过这种处理方法烹制出来的鸡块香味奇特,使抓饭带有一种返朴归真的野炊风味。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