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T > > 正文

数智化管理系统牢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2021-10-29 10:42:27    来源:人民邮电报

你见过的云南是什么样的?是霞蔚云蒸、大河滚滚的峡谷奇观,是灵秀壮美的雪山湖泊,还是高山骈列的丛林古道?是1.7万多种高等植物生长之地、1737种脊椎动物的栖居乐园、全球36个物种最丰富的热点地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

作为云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庇护。近年来,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云南在森林保护和恢复上不断加码。“十三五”期间,云南省林地面积增加到4.24亿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20.6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5.04%,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双增长”。

亮眼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倡导支持和民众生态意识的觉醒,与此同时,前沿信息技术在提升管理智能水平、改善林业治理方式方面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

中国移动云南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移动”)长期关注环境保护、降碳减排等公益领域,以数字化框架创建的多项智能信息系统推动自然生态保护,已经在云南各区域落地开花。特别是集成现代科技、空间监测数据、5G通信技术的多项数智化管理系统,已成为森林治理、动植物保护的新抓手,在筑牢祖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生态安全屏障中贡献着中国移动的前沿科技力量。

5G应用进阶筑牢物种保护屏障

10月13日,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会场的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厅,播放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的视频,视频里一只可爱的鼯鼠从树上的木质巢箱里探出小脑袋,与前来参会报道的媒体记者隔屏“对视”,引来一阵轻轻的笑声。

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和云南移动联合打造的巢箱观测系统采集到的一段视频。搭建在树上的木质巢箱,为动物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栖身之所,深受树栖动物喜爱;布置在对面的全景多维摄像探头,全天候“值守”,将往来动物的一举一动全部收入“眼”中,并实时传输回研究所的数据“大脑”中。

科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强大支撑,基于5G的传输技术、人工智能的物种识别技术、大数据的深度挖掘技术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为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云南移动从“需”出发,补短板,解难点,因地制宜构建了多种解决方案,形成了异彩纷呈的“5G﹢”应用场景。

以高黎贡山为例,在这座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库、生命避难所的山脉,有将近6000种植物生长,有记录的动物超过3000种,仅鸟类就有500多种。由于野生林木茂密、地势陡峭崎岖,护林和科考工作不但异常艰辛,效率也很难提高。

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认识和了解是第一步。云南移动保山分公司的何贤国介绍:“基于5G网络,我们在高黎贡山布设了近100个全景摄像头,加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分析运算,配合可以在手机终端和电脑上使用的定位监测平台,能够全面采集动植物的生长和生活信息。”监测设备密集布设,覆盖了百花岭试验区、青华海湿地公园和高黎贡山自然公园三个重要区域,扩展了观测尺度,让科研人员有了“千里眼”,减少了他们跋山涉水的艰辛。而5G网络全年无休地将图像、视频、位置等数据实时回传,观测时间从点变为连续性的线,大大增强了研究实效性。

于森林管护而言,这套系统也增益不少。从事护林工作两年时间的彭大周很高兴地说道:“以往巡山看到从事违法活动的人员,通知增援时经常碰到位置信息难以描述的情况。现在好了,打开定位共享,又准确又快速,还可以把违法行为拍个视频实时回传,作为违法查处证据进行保留。”他补充道:“特别是在山里看到没有见过的动物、植物,拍下照片,再把定位坐标传到保护站,下次科研人员就能循迹找来。”

而在今年年初,一群“想出去看看”的野生亚洲象从西双版纳一路向北“逛吃”,成为年度“网红”,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信息化技术为看象、追象、护象提供了更多元的方式。

云南移动西双版纳分公司与当地林草局合作,开展5G﹢野生亚洲象监控保护项目。通过与中国广电合作共建的5G 700M网络,结合云南移动5G﹢AICDE相关数字化技术优势,构建了全国首个集野生动物保护、监测预警于一体的数字化、智慧化管理体系。

接入5G模组的600多台红外相机、20多台摄像机,对监测点周边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单一影像识别瓶颈,使亚洲象识别率达到95%,大大高于白天约60%、夜间低于10%的人工识别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5G网络将识别抓拍到的影像资料实时回传到后台,与全国林草大数据平台对接,运用MEC、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分析处理,形成象群生活范围、行动路线等数据,成为野生亚洲象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当定位分析出野生亚洲象行动轨迹与村民生活有所冲突时,后台会自动生成预警信息,并通过分布在8个乡镇、25个村委会的近200个智能广播发出提醒。

“为了减少对生态的影响,也尽量不干涉象群的生活领地,我们沿着保护区外围建设,使用了龙佰球天线和5G 700M基站扩大传输范围。虽然增加了建设成本,但达到了既能采集内部信息又不破坏原始森林的目的。”云南移动西双版纳分公司项目负责人夏彪娓娓道来。据他介绍,自2020年3月项目完成第一期建设以来,平台共采集到60余万个影像文件,其中野生亚洲象影像文件有5万多个,为后续进行野生亚洲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当年人象冲突事件较往年减少了约30%,减少财产损失至少3000万元。

除了珍稀动物保护之外,云南移动亦在珍稀植物保护方面提供着不可替代的5G应用解决方案。

迪庆独克宗古城西山巅百鸡寺院内,7棵树龄超过200年的方枝柏,像是有生命的文物,静静地见证着历史。云南移动香格里拉分公司为它们建设了5G智能化管理平台,通过“物-环境”联动的监测设备,实时提供着大气温湿度、风速风向、降雨量、日照时数、土壤温湿度、光照度、总辐射、紫外线、土壤pH值共计9项数据;热感摄像系统将周边环境的热感数据传回指挥中心,防止火情发生,用科技守护古树的“健康长寿”。

从可爱的高黎贡山鼯鼠到“萌翻”全世界的出游大象,再到7棵树龄加起来接近1500岁的长寿古树,云南移动利用自身信息化优势为动植物保护构筑了坚实的智慧保护墙,打造了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智慧样本。

管理模式智能化守护绿色风景线

2021年5月9日11时14分,大理州大理市湾桥镇湾桥村大沙坝山发生森林火情。接报后,大理市防灭火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调集专业扑火力量赶往现场开展扑救工作。5月10日6时40分,火灾明火全部扑灭。

高效处置的背后,既有科学调度、干群配合的力量,也是消防指战员不畏艰险、齐心协力的功绩。与此同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火情,无疑也为灾情控制和及时处置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云南移动大理分公司在大理全州布下的194套热成像监控设备,承担起“电子哨兵”的职责,帮助此次火情早发现早处理。

云南是森林火灾高发省份,灾情发现和快速统计分析一直是整个森林防火工作的短板,同时护林员队伍的管理也相对滞后于其他工作环节。针对这一现状,云南移动研发了包含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统和护林员管理系统的智慧林业管护平台。以视频监控为主,融合卫星监测、航空监测、人工巡护,构建“空天地人”立体化的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同时结合林业大数据分析,实现森林生态环境综合保护工作的分级监控、统一管理,一举破解森林监督难、护林员管理难、应急保障难三大难题。其中“林火自动探测系统”被国家林业局科技司鉴定评价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大理州作为云南省试点州市,由云南移动大理分公司为大理州林草局提供技术服务,率先建设森林防火信息化项目。通过省、州、县互联互通的网络传输系统,建立起集林火监测、应急处置、森林防火等日常业务于一体的管理平台;针对全州各重点保护区域以及森林火灾易发、频发区域,建设了监控半径为5公里、10公里的前端监控194套,远程应急广播45套,有效监控覆盖率达到65%左右,形成了广覆盖、全天候、高精度、智慧化的林火监测系统。

每个前端监控探头均配备了可见光、热成像传感器,每15~30分钟就自动对监控区域巡航监测一周。即便相隔数公里之远,无论是焚烧秸秆、生火做饭还是其他野外用火,只要在有效监控范围内,仅1平方米大小的火源都逃不脱它的“慧眼”。而自动定位功能把定位精度缩小至误差不超过50米,大大提高了防护人员现场查处的效率。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整个监控系统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准确定位。与常规测距方式不同,该系统通过更智能化的三维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既解决了摄像机难以搭载远距离测距设备的痛点,位置描述也由一个面精确到更小范围的一个点。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云南移动重实效、讲创新的科技研发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在云南移动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实现了森林环境监测、保护和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升级,信息传递“零距离”,指挥调度“面对面”,一座座青山、一道道绿色风景线被精心守护。

据了解,云南移动在楚雄州建设了11个指挥监控中心,搭载前端473个高速红外球机和89个双光谱林火测云台,智慧林业管理覆盖全州九县一市、103个乡镇。在曲靖,该项目已进行到第二期,覆盖了全市9个县(区)和2个林场。在丽江、在玉溪……云南移动智慧林业项目已成为全省森林资源一道坚实的“安全防护墙”,除了减少火灾破坏,对防止盗伐盗猎、优化旅游资源、改善综合环境以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等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数据技术迭代赋能森林防火

在科技的演进中找寻更优方案,为高效解决问题拓宽路径,这是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机遇,甚至是福利。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数据的爆发式增长和大数据浪潮,推动大数据应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如何将大数据广泛应用于林业系统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林业资源监管、远程诊断、应急指挥等方面,以实现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

云南移动为防止“人为火”专门开发的管控系统“森林防火小助手”,就是其中一项具有前瞻性的尝试。

“请扫一下‘防火码’智能小程序,做好登记再进林区。”国庆假期,在大理苍山旅游景区,工作人员对进入的车辆及人员一一进行扫码登记。没有繁琐的流程,游客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中简单点击几下,仅仅十几秒的时间,联系方式、位置信息等数据即刻接入后台,既不需要费时费力逐一登记,又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准确,还可以实时更新。

据了解,该系统采用微信小程序的形式进行扫码展示,形成统一的大数据管理监控平台,提供给地(市)、区(县)和站点卡口机构进行层级管理。管理平台依据地图多模式展示,形成准确的行为轨迹流动画像,结合林区各项数据,经追踪、运算、分析,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现的问题通过5G智慧云喇叭、电子围栏等物联网设备以及大数据位置短信等,毫秒之间便实现了定位预警、精准播报。

云南移动集团客户部的李昆霖介绍:“这套系统首先解决了人和车辆行动轨迹难以监控的痛点,从长远来看,沉淀下来的数据不仅能应用于森林管护,也为其他相关部门的有效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除此之外,这套系统还是一个科普防火知识的便捷平台。从收割防火、运输防火到储存防火,上面的内容不但根据季节的变化加以调整,还紧密结合村民的工作和生活。以小程序近期更新的界面为例,丰收主题的背景,加上秋季收割的防火知识,应景又实用,得到了不少村民的好评。

李昆霖介绍,自去年3月在大理市上线使用后,云南移动“森林防火小助手”已先后推广至昆明、保山、丽江、西双版纳等多个州市,覆盖了全省2000多个林区进出卡点。有了这套系统的介入,以往增派人手支援森林防火工作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有效减轻了一线工作人员的负担。特别是通过小程序定期的科普宣传,当地群众提高了森林防火意识,不仅自我约束,甚至还能做到监督他人,从根源上减少了灾情发生的可能。

事实上,“森林防火小助手”只是一个缩影,随着数据应用模式不断创新,云南移动已形成一批创新性强、可复制的大数据典型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在云南移动的助力下,大数据打破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的屏障,正在“拥抱”更多场景下的每一个“我”。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企业乃至全社会各方的合力。在具体行动中,科技创新的力量不容小觑。事实上,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与智慧化也逐渐成为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云南移动通过更清晰智能的数据分析、管理及预测,正在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插上高效、智慧的“翅膀”。(倪婷 杜忠恒 李立峰 袁玲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北斗应用大会成功举行 一批北斗实际应用吸引众人目光
下一篇:遏制通信诈骗高发态势 重庆电信向公安部门推送疑似诈骗号码1.6万余个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