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互联网 > > 正文

2022年首场“创新之刃”活动开启 多位科学家齐聚格致论道讲坛

2022-03-16 09:36:18    来源:科普时报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由12种基本粒子构成,疼痛跟伤害原来并非密不可分,在地球上生活了38亿年的细菌拥有的“智商”并不低……或许,你认为这些只是跟我们日常生活相关的“十万个为什么”,而科学家们却将其归纳到基础科学研究范畴。

2月26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的格致论道讲坛2022年首场活动将目光锁定在基础科学领域,论坛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理等多位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分享各自科研领域中的科研故事与经历的同时,共同探讨基础科学发挥的真正作用。

基础科学问题往往孕育着重大突破

基础科学,是以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形式为研究对象,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科学。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球科学、逻辑学七门基础学科及其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基础科学对人类科技发展意味着什么?科幻小说《三体》有“基础科学被锁死后,人类的科技就停滞不前了”的相关描述,可以说是相当的准确和贴切。

基础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紧密相关,而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离不开基础科学的突破。

基于基础科学的重要性,联合国将2022年定为“基础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国际年”,着重强调了基础科学对研究、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石”。

王贻芳表示,面对新时期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需求,2021年中国科学院也制定了“基础研究十条”,推出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根基与源泉。

为了让更多公众了解基础科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格致论道讲坛“基础科学”系列专场的首场“创新之刃”活动,邀请奋战在科研一线的科学家们分享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经历和感悟,意在提升公众对基础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激发青少年参与基础科学研究的兴趣。

论坛上,王贻芳分享了我国粒子物理研究的发展现状,对未来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展望;胡理研究员从专业角度出发,为观众们揭示了疼痛背后不为人熟知的“小秘密”,提出缓解疼痛的方法,介绍疼痛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钱韦则带领观众们走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微观世界,了解细菌们如何依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检测环境和周边形势的变化,并揭晓科学家如何测试细菌的IQ,怎样推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带来了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最新的进展和未来在宇宙探索方面更多的可能性;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张凡结合自己多年的实地调研成果,对高原河流泥沙的时空分布特征、河流输沙量的影响因素进行介绍,揭示了青藏高原河流泥沙的现状及背后的原因;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蒋如斌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向观众介绍人工引雷背后的故事,生动活泼地阐释了雷电研究与人类的密切联系。

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要耐得住寂寞

2月25日,国新办在介绍2021年科技工作总体进展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约2.7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基础研究经费比上年增长15.6%,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为6.09%。

随着投入比重的不断增加,近些年来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但参与论坛的科研工作者认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我国基础学科最薄弱的环节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评价激励制度亟待完善,全社会支持基础科学研究的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王贻芳表示,基础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也是人类“知其所以然”的基础,我国科技的历史有两千多年,已经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我们并没有将科学知识体系抽象到一定的科学高度,只有找到其普遍规律,才能找到更广泛的应用。

“基础科学其实也是所有应用的基础,如果不能掌握,或许一些前沿应用方面我们能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领先位置,但长远来看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王贻芳强调,社会创新能力强弱跟基础科学的投入成正比,如果基础科学的投入长期不足,科学成果和人才培养肯定也会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当然,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和产出极其不均衡,并不是投入得多就能见到成果,往往是投入巨大却泛不起一片水花。

钱韦表示,基础科学研究一部分是源自科学家的兴趣和爱好,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以重大应用和需求为导向,这两方面推动着人类的基础科学研究向前发展。但不论是源自好奇心还是应用需求,基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人,这些科研成果一定都是人做出来的,都是在实验室做出来的。“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资源、资金的投入和关怀、关爱,一定要到基层、到科学家、到实验室。当然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自身还要耐得住寂寞,因为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通过‘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方式诞生”。(陈杰)

关键词: 创新之刃 格致论道 中国科学院院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上一篇:央视315曝光低配儿童智能手表成“偷窥器”
下一篇:微软进军Web3领域:投资区块链初创公司ConsenSys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