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狐秀 > > 正文

习惯把手指关节掰的啪啪响?辟谣:会响的关节并不一定会坏

2020-01-13 10:44:59    来源:DrWhy

少年时代,你肯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数学老师沉浸在勾股定理中无法自拔时,你昏昏欲睡,摆弄着手指玩,只听得一声清脆的“嘎巴”从手指关节里蹦出来。然后,就好像打开了什么开关,整间教室里掰手指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人声音大些,有的人声音小些,有的人每根手指都可以响,有的人一根手指都响不了。

终于,老师忍无可忍,大喊了一声:“再掰手指头就把所有的公式抄十遍!”

而你,和身边的同学相视一笑,心里都想着,“哼,还是我的声音大些。”

后来,你从学校毕业,成了一名标准社畜,每天在电脑前一动不动8个小时,结束一天工作的时候,扭一扭已经酸疼的脖子,颈椎上传来一阵“咔咔”声。

你和同事面面相觑,纷纷打开手机开始搜索[脖子咔咔响是不是颈椎病]。

可能这就是成长吧。

你长大了,也变响了

按手指也好,扭脖子也好,蹲下起立发生的膝盖动作也好,这样引起关节发出声响的现象,称为“articular release”,由于找不到明确的官方翻译,所以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它简单粗暴的翻译为“关节释放”。

关节是可以活动的,但是活动是有范围的。当关节的活动范围突破了一道生理屏障,当然还不到脱臼的程度,就会发生关节释放。这种释放可以来自外力的驱使,比如你主动地按压手指,也可以来自肌肉运动,比如只是简单活动了一下脖子。

因为关节释放的声音而怀疑自己骨头出问题的人不止一个。按照惯例,寻找原因就是科学家们发挥想象力的时候了。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关节释放的的声音多种多样,在医学文献中可以查到多种不同的描述。“articular crack”,裂开的声音;“articular pop”,popping舞蹈都看过吧,突然的爆裂是重点;“clunk”,沉闷的敲击金属的声音;“crepitus”,关节运动时的骨擦音;“joint click”,成串的咔咔声;“snap”,猛然被折断的声音;“synovial grind”,摩擦滑膜的声音;“thud”,砰的一声。这些声音被统称为关节噪声。

关于关节噪声产生原理的猜想也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关节噪声就是骨头放回原位的声音,就像我们扣上了钱包的暗扣;有人跳出了关节的范围,从肌肉上找原因,认为关节噪音是肌肉活动的副产品,是肌肉拉伸产生的,响的不是关节,是肌肉(?);还有人干脆直接说,关节噪声的产生是因为肌腱断了。

很长一段时间,气腔破裂学说占据了主流。这种学说认为,关节之间的滑液因为低压产生气腔,而气腔进入高压区域时破裂,就造成了我们听到的关节噪声。气腔破裂产生的气体需要一段时间和滑液融合,所以一般情况下,20-30分钟之内再怎么掰手指,也不会再响了[4]。

几乎是同时,也有学者对气腔提出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关节噪声绝对不会是气腔破裂的声音,因为,关节噪声是在气腔破裂之前产生的。

虽然有点糊,但是能看到泡泡吗?

虽然有点糊,但是能看到泡泡吗?

这项先后之争持续了好几十年。直到2015年,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学者们利用实时磁共振成像证明,关节噪声的产生和气腔的形成是同步的,那些“咔咔”声是气腔形成的声音,而不是破裂的声音,才终于解决了这个矛盾[5]。

此外,结缔组织也被认为是影响关节噪声的因素之一。结缔组织的数量决定了关节的弹性,随着年龄的增长,结缔组织变硬,关节逐渐退化,噪声也会相应增加。

回到我们开头的场景。

当你在办公室捧着泡了枸杞的保温杯,一边搜索“骨头响”和“关节炎”之间的关系,一边考虑要不要买个颈椎治疗仪的时候,会不会突然想起,年少时妈妈对你的警告——

天天掰你那手指头玩,早晚要关节炎!

辟谣:会响的关节并不一定会坏

接下来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有一点叛逆,但又十分具有科学精神,甚至,他独自完成了一项长达50年的研究,虽然这个研究只有他一个人[6]。

因为童年时期被母亲、外婆、七大姑八大姨等警告过太多次“掰手指会得手指关节炎”,他决定在自己身上做一个试验。

从那时起,他每天都至少两次掰响自己左手的指关节,但是对右手进行了小心的保护。50年过去,他的左手指关节至少响了36500次,但是右手指关节仅有少数的几次意外关节释放。经过仔细的检查之后,研究人员宣布:这两只手不仅都没有关节炎,连差距也不是特别明显,就是很正常的,同一个人的左右手而已。

当然了,这个试验样本量太小了,小得让人不好意思称它为试验。下面讲个更有说服力一点的吧。

你看这个机器,长得就很有说服力

你看这个机器,长得就很有说服力

来自卡梅尔山医院的研究人员招募了300名45岁以上的受试者,他们都没有手部疾病,也没有神经肌肉疾病。在这300名受试者中,有74名是习惯掰手指头玩的,而且这习惯持续了18-60年不等,其他226名则没有这种会被妈妈骂的习惯[7]。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受试者的手部关节炎的患病率没有什么差别,痛风、广泛性骨关节病、腕管综合征、手部外伤等的发生率也相似。

不过,虽然疾病的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研究人员却在别的方面找到了一点差别。习惯性掰手指的人群多为体力劳动者,吸烟饮酒的比例较高,而且还很多有咬指甲的习惯,他们手部肿胀或者握力不足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似乎也就可以理解了。

于是,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习惯性的关节释放虽然与关节炎症无关,但是很有可能导致功能性手部损伤。

虽然但是,“经常掰手指会得关节炎”的谣言是不用再信了,这句话加红加粗,大家可以放心转给妈妈看了(

声音的学问

也不是所有的关节噪声都不需要引起注意。

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软骨损伤、骨关节炎等疾病都有可能伴随着关节噪声。而区分病理性噪声和生理性噪声的最佳方法,科学家说了——看噪声部位是否疼痛和肿胀[8]。同时,因为不同部位的噪声种类不同,不同疾病的噪声也不大一样,所以,在识别和区分噪声上面,科学家们也是下了功夫的。

前文提到的“pop”,很有可能表示韧带或者半月板受损;“crepitus”的声音则可能意味着关节炎中的软骨损伤。当然,只是凭借着这些形容词就判断噪声类型有点难为大家了,所以研究人员从声音震动、声发射等角度出发,开发了不少测量关节声音的设备[9]。

(图源:pixabay.com)

(图源:pixabay.com)

可穿戴关节声音感应设备的出现可以帮助连续测量关节发出的声音信号,既方便患者在日常活动中进行检测,又提供了收集数据的新方法。通过数据库的进一步完善,可穿戴声音感应设备可以与特定疾病和损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联系起来,成为医生的好帮手。

好了,文章看完了,大家活动活动手指,点个再看呗~

DW暗语

国产青春片里总是少不了打架的场面,年轻的小男生把拳头掰得“咔咔”响,冲冠一怒为红颜~

唉,致我一去不复返的青春,18岁再见~

相关热词搜索: 手指关节

上一篇:为什么“伤心的人别听慢歌”?音乐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少种感觉呢?
下一篇:隔着手套玩手机真的不行吗?

热点话题

热点推荐

头条